专家观点

“有銎斧”还是“空首斧”——从socketed celt的翻译谈起

摘要: 近读《夏鼐文集》(2017年版),新收录一篇汉译短文《中国的有銎斧》(Socketed celts in China),原文发表于英国《古物》杂志1939年第1期,后被增补进《夏鼐文集》中,原文有插图(图一)。读后总觉得将socketed celt译作“有銎斧”还不够精准,似有进一步明确的空间。图一   对于该英语词汇的汉译,有必要先从各自的语境去分别厘清其原意。先讨 ...


近读《夏鼐文集》(2017年版),新收录一篇汉译短文《中国的有銎斧》(Socketed celts in China),原文发表于英国《古物》杂志1939年第1期,后被增补进《夏鼐文集》中,原文有插图(图一)。读后总觉得将socketed celt译作“有銎斧”还不够精准,似有进一步明确的空间。

图一

   对于该英语词汇的汉译,有必要先从各自的语境去分别厘清其原意。先讨论celt一词,多数大型词典和考古专业词典均有收录,现试举几例:

  

“史前时期一种形似凿或斧的石质或金属质工具。”(《韦伯斯特大词典》)

“古旧词汇,但偶尔还用于史前斧形工具或武器上,词汇源于伪拉丁文celtis,早期主要指青铜制有柄砍斫工具。”(《牛津简明考古学词典》)

   “一种古代砍劈器具,属于一类有插孔的斧(锛),用于伐木或斩首,主要特征为在刃对应的一端设置插孔,且手柄呈肘状。该器广泛流行于公元前2-1千纪的欧洲各地以及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企鹅考古学词典》)

   “新石器时代的斧或锛,通常磨光但无凹槽,并绑在木柄上使用,大多呈凿状,石制或青铜制,用于伐木或修理木材。发现于英国和丹麦,并通过贸易广泛分布。青铜时代类似工具也称此名。”(《古器物词典》)

  

   由上可见celt可泛指斧头类器物,与axe类似,但更精细的理解可根据特征及装柄方式进一步细化,即器物中空,且手柄与器物夹角呈曲尺状(图二)。夏鼐先生文章选用该词,符合当时的学术习惯,也可更直观地反映出该器物的外形特征。

  

图二

   但仅用celt一词仍容易引起误解,夏鼐先生遂在前使用限定socketed,使得词义更加精准。socketed意为插口(孔),通常两词结合使用,也有socketed axe的表述。该词组可定义为:

  

   “一种典型的欧洲青铜时代晚期工具,器身中空。柄的末端设一处凸起,以便将其固定在金属斧头上。斧身为范铸而成。”(《牛津简明考古学词典》)此释义与上述celt的窄义相近。

  

   从汉语语境出发,关于“銎”有以下定义:

  

《诗经·豳风·七月》曰:“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说文解字》:“銎,斤斧穿也。”段玉裁注:“谓斤斧之孔所以受柄者。方銎曰斨,隋銎曰斧。”

   “斧子上安柄的孔。后泛指农器上的孔。”(《汉语大词典》)

   以上表述较为宽泛,大致可知“銎”为纳柄之处,孔呈方形或窄长形,但并未说明“銎”的位置。广义而言,这种“銎”斧与socketed celt可大致对应,但狭义上还不能精准吻合。

  

   商周时期的青铜斧(极少量属于夹柲式,与多数铜钺相似)按装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与刃对应的一端中空,可以纳柄,且木柄呈曲尺状,其特征与socketed celt相似;另一类则在斧肩开对穿孔(图三)或在斧腰设计柱状短管来纳柄(图四),此类斧的装柄方式与现代斧一致,这时的手柄仅需要一根直木即可。

图三

图四

  

   汉代的铁斧也大致可见这两类式样,不过许慎(东汉)在《说文》中并没有进一步界定銎的相应定义,所谓的斤斧之“穿”,是两类斧的通称还是具称,今天我们已无法明辨。至于段玉裁(清代)的注解,由于当时能见到的斧头已和今世没有太多差别,他所谓的斤斧纳柄方式应与上述第二类斧基本一致。

   那么究竟如何更明晰地拟定socketed celt的汉译名称呢?回溯既往研究,对青铜斧的定名不可谓不多。较早的名称有李济先生所称的“空头斧”,另有杜迺松“圆銎斧”(柄横装)、“直銎斧”(柄直装)的表述,近年来还可见“有銎斧”“竖銎斧”“空銎斧”“穿銎斧”“空首斧”“横銎斧”等名称。

   上述定名中,多数直接用“銎”来限定斧的形态,这似乎不便于理解,有的名称如果不与配图结合,很难在脑海中勾勒出器物的式样。

  

   众多名称中,以笔者所见,第一类斧的命名,上述“空首斧”的表述似乎为不错的选择。先秦时期的货币“空首布”,青铜铲是其造型直接来源,其首中空,此名称已被学界广为接受。借鉴“空首”的称谓用于斧上,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开孔的位置和特征。李济先生所用的“空头斧”也是此类斧的指称,措辞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类斧,用“管銎斧”来指称带有柱状短管的铜斧也容易理解,但将斧肩穿孔斧称为“横銎斧”似乎也不便理解,此类斧,英语中有用 shaft-hole axe(《牛津简明考古学词典》)来表达的情况,不过更多地是以其用途笼统地称为battleaxe(战斧)。

   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标准,为翻译界所公认。“雅”是最高标准,想做好有一定难度,这需要译者相当的语言素养。但翻译时,要做到译文准确、通顺,这前两个标准,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好的,这在非文学类的专业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看似简单的人名、专业词汇,其实想准确译出,不花点功夫还真不容易做到。

  

   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界对外交流的增多,每年各种译著不断涌现,紧跟西方学术动态。但我们也清醒看到,译文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翻译文字让人几近罢读,使得出版工作达不到应有的社会效应。翻译无小词,试以本文为例,抛砖引玉,与君共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

  

编辑|张小筑

复审郭晓蓉

终审|李 政

本文刊登于中国文物报《考古专刊》

2021年3月6日第6版

中国文物报《考古专刊》投稿邮箱

wwbkaogu@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商务合作 转载文章 请在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