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西段遗址

摘要: 西段遗址 : 西段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西段村 东北部,东距南罗村南约100米,总面积达20万 平方米。遗址分布在渭河以南约3公里的二级台 地上,东临零河,西接戏河,南靠零塬,地势平 坦,土地肥沃,三面环水,地理环境十分优越, 是古代先民理想的栖息之地。调查发现,西段遗 址存在着新石器时代、西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 时期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其中尤以西周时期 ...

西段遗址,西周,西安,临潼县零口乡西段村,古遗址,第三批


西段遗址 : 西段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西段村 东北部,东距南罗村南约100米,总面积达20万 平方米。遗址分布在渭河以南约3公里的二级台 地上,东临零河,西接戏河,南靠零塬,地势平 坦,土地肥沃,三面环水,地理环境十分优越, 是古代先民理想的栖息之地。调查发现,西段遗 址存在着新石器时代、西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 时期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其中尤以西周时期的文 化堆积最为丰富,是一处以西周文化遗存为主的 较大规模的古文化遗址。1975年至1979年,遗 址区内先后发现西周时期铜器墓一座和铜器窖藏 两个。特别是一号铜器窖藏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 器利簋,器内底部铭文记载了武王伐商这一重大 历史事件,是建国以来西周青铜器的重要发现之 一,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引起了学 术界的高度重视。1994年10月至12月,陕西省 考古研究所为配合西潼(西安至潼关)高速公路 建设,对西段遗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和局部 发掘,搞清了遗址的范围、遗迹分布及文化内涵 等,并对发现的25座墓葬及3座灰坑进行了发 掘,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西周铜器墓] 1975年5月,在遗址东北部 的南罗村南发现一座西周前期的竖穴土圹墓,出 土铜、玉、蚌、贝等器物57件。
(一) 青铜礼器共计13件,器型有鼎、簋、 盂、鬲、甗、盘、提梁卣、盉、尊。
1. 鼎,4件,圆形,大小不一,通高16至 25.5厘米。鼎腹部分别饰有凸弦纹、圆涡纹、云 雷纹地夔龙纹及云雷纹。
2. 簋,2件,形制大小相同。通高13厘米, 口径18.5厘米。侈口,方唇,鼓腹,圈足,双 耳垂珥并以兽首为饰,颈下及圈足各饰有凸弦纹 两周。
3. 盂,1件,高16.5厘米,口径24.5厘米, 侈口,方唇,附耳,圈足。颈部饰云雷纹地的夔 龙纹,腹饰瓦棱纹。
4. 鬲,1件,高10厘米,口径12.5厘米。
5. 甗,1件,通高38.5厘米,口径31.5厘 米。双立耳,圆唇,厚壁,腹底有置箅的齿3个。 腹饰两周凸弦纹,内壁有“中作旅献甗”四字铭 文。
6. 盘,1件,高10厘米,口径39厘米。直 口方唇,兽首衔环耳,圈足。腹外饰云雷纹地的 窃曲纹,腹内底部有14字的铭文: “贞作宝般 (盘),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7. 提梁卣,1件,高13厘米。缺盖,体扁 圆,鼓腹,圈足。提梁饰兽首,腹饰云雷纹地的 鸟纹。
8.盉,1件,缺盖,高16.2厘米,口径17 厘米。束颈,錾作兽首衔链,斜长流,颈下饰云 雷纹地的窃曲纹。
9. 尊,1件,高17.5厘米,口径18厘米, 喇叭口,束颈,鼓腹。颈饰云雷纹地的鸟纹,其 间饰有小兽首。圈足上饰两周凸弦纹。
(二)铜车马器共31件。计有车軎2件,车 辖2件,马冠4件,马面饰2件,马饰3件,马 腹饰6件,马镳2件,节约5件,銮铃4件及铜 管1件。
(三) 铜削1件,直背环首,残长17厘米, 宽1.2厘米。
(四) 玉、蚌、贝器共计17件。计有玉环1 件、玉璧1件、条形及棒状玉饰各1件、蚌饰5 件以及贝币8枚等。
由于该墓仅有出土器物资料,所以墓葬的 形制、大小以及葬式、葬具等情况不详。但从墓 葬随葬品的丰富程度、四鼎二簋的青铜礼器组合 以及随葬的铜车马器、玉器、蚌器等来看,该墓 等级较高,应为西周时期士一级的奴隶主贵族墓 葬。
[一号铜器窖藏] 1976年3月,在西段村东 北约100米处发现了一个宽0.7米、深2米的青 铜器窖藏,出土铜器60件和铜管状络饰91件 (节)。
(一) 青铜礼器共5件,均带有铭文。
1. 利簋,1件,深腹方座,双耳下有珥,通 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腹部与方座四周均饰 以云雷纹地的夔龙纹和夔纹,方座平面四角饰有 蝉纹,圈足饰云雷纹地的夔龙纹。器内底部有四 行三十二字的铭文: “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 克昏,夙又商。辛未王在阑师,易又事利金,用 作檀公宝尊彝。”记述了周武王在甲子这一天的 早晨率师伐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目前所见武王 灭商最早的文字记载,同时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 一件西周青铜器。
2. 陈侯簋,1件,一耳残缺,耳下有珥,浅 腹方座,颈部饰“∽”夔龙纹,腹与方座饰两条 夔龙纹,方座平面四角饰变形兽面纹。通高25厘 米、口径22厘米。器内底部有三行十三字的铭 文:“陈侯作王妫媵簋,其万年永宝用。”据铭文 内容,该器是陈侯为女儿铸作的陪嫁品。
3.车父壶,2件,器形大小及纹饰均相同, 通高51.5厘米。双耳为兽首衔环,兽鼻上卷,螺 形角。盖面饰变形兽面纹,口沿饰窃曲纹及波 纹。腹饰窃曲纹及束带纹。甲壶口内壁与盖外壁 各有三行铭文。乙壶口内壁有铭文两行,盖外壁 有铭文三行。 铭文均为九字, 内容相同: “车 父作宝壶永用享。”
4. 王盉,1件,通高36厘米。圆形扁腹, 方口,盖上饰一鸟,管状长流,卷尾夔龙环形, 四夔龙形足。器身正面饰涡纹、云纹和重环纹。 鋬与流之圆面饰窃曲纹,流上面饰划纹,下面饰 重环纹。盖内有铭文三行十四字: “王作丰妊单 宝般盉,其万年永宝用。”


利簋



利簋铭文拓片


(二)铜乐器甬钟,一组共十三件,形式相 同,大小依次递减,纹饰大同小异。长甬中空, 圆形单旋。干部无纹饰,钲部篆带饰云雷纹。篆 带上下及两篆间有枚。
(三)铜工具23件。计有斧10件,凿1件, 铲4件,铲刀3件,角刀1件,削4件。
(四)铜兵器7件。其中戈6件,镞1件。 (五)铜车马器103件。计有车辖4件,节 约3件,带扣1件,饰件1件,扣饰3件以及管 状马络饰91件 (节)。
(六) 其他器物,筒状锥形器、叶形器、铜 饼及器座各1件。
这批铜器的时代为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 其中的利簋是本窖藏中最重要的发现,不仅为西 周青铜器的断代研究提供了一件重要的标型器, 而且为研究武王灭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商周 断代等提供了翔实的文字资料。
[二号铜器窖藏] 1979年12月,南罗村东 队村民在村南取土时又发现了一处铜器窖藏,出 土青铜器3件。
(一)青铜礼器爵,2件,形制大小相同。蘑 菇状双柱,深腹寰底,兽首半环形板,三棱锥状 足。腹上饰云雷纹及饕餮纹。通高19.5厘米、流 至尾长16厘米,腹深9厘米。
(二)青铜乐器,甬钟,1件,高2.5厘米、 甬长9厘米、舞广9厘米、舞修12厘米、鼓间 9.6厘米、铣间13.5厘米。钲部两面各有枚六 组,共18枚,枚间篆带饰云雷纹。
该窖藏的时代为西周晚期,其中爵的时代 为西周前期,甬钟为西周晚期。
[考古调查与发掘] 1994年10月至12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西潼高速公路建设过程 中,对西段遗址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查和钻探, 并对发现的部分古墓葬和灰坑进行了发掘。从调 查情况来看,西周遗址主要分布在西段村的东北 部,在村西和村北也有少量发现。遗址可分为南 部居址区和北部墓葬区,钻探发现墓葬26座、灰 坑3座。经发掘确认,其中共有西周墓葬19座, 战国墓1座,东汉墓1座,唐墓1座 (另有4座 墓为近代墓未发掘),新石器时代灰坑1座及西 周时期的灰坑2座。另外,在遗址的东部钻探发 现墓葬10余座并对其中的3座竖穴土圹墓进行 了试掘,其时代均为西汉时期,说明遗址区内还 存在着一片汉代墓地。下面将西周墓葬的发掘情 况作以重点介绍。
墓葬分布在西段村东北部台地上,方向均 为东西向,由南向北相错排列,向西北方延伸。 从大部分墓葬的有序排列来看,这里应是一处小 型墓地。由于平整土地取土,墓葬开口以上地层 已不存,耕土层之下即为墓葬开口,墓圹的上半 部也都有程度不同的破坏,三座埋葬较浅的墓墓 圹部分已荡然无存。
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带有生 土或熟土二层台。其中15座墓带长方形或椭圆 形腰坑,腰坑内埋狗,4座墓无腰坑。墓圹形状 有上下等宽的竖井形(8座)、口小底大形(7座) 及口大底小形 (1座) 三种。3座残墓的墓圹形 制不详。墓圹内填土大多经过夯打,土质较硬。
墓葬以小型墓为主,共17座,现存墓口长 3.0~2.2米、宽1.6~1.15米,残存深度3.0~ 0.9米。其次还有2座形制较大的中型墓,现存 墓口长3.5~3.44米、宽2.2~2.0米,残存深 度4.68~3.8米。除3座残墓外,墓葬底部均保 存较好,无盗扰现象。大部分墓葬的骨架保存完 整,只有两座墓的骨架或无头骨,或缺左下肢 骨。另有个别墓葬的骨架已朽,难辨其形。
葬具为一棺一椁的墓有9座,一棺的墓7座, 3座残墓的葬具不详。另外,有的墓在棺椁底部 或顶部铺有草席。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头向 西,口内含贝(币)的现象比较普遍,个别墓葬 死者口内含饭(肉食)。4号墓的墓底有朱砂,棺 内还发现残存的丝麻类纺织品 (衣物) 痕迹。
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有铜器、陶器、玉器、石 器、骨器、蚌器以及贝币等。其中铜器3件: 铜 鼎、铜戈、铜箭头各1件; 陶器15件: 陶鬲8件、 陶罐6件、陶盂1件; 玉器2件: 玉环 (残)、玦 各1件; 石器2件: 圭、玦各1件; 蚌器6件: 蚌 圭5、蚌片1; 骨锥1件; 贝币171枚,墓中出土 最多的有35枚,最少的只有1枚,主要含在死者 口中或放在颈部周围,少数墓的贝币放在死者的 胸、腹部。
出土器物中的陶器多放置在墓主头前的二层 台上,小件器物一般放在棺内墓主身旁。陶器组 合为鬲、罐、盂或鬲、罐,单出一件鬲或罐的墓 则不成组合。铜器墓(M4)中的铜鼎放置在墓主 头前的棺椁之间,铜戈及铜箭头放置在腰坑中。
这批西周墓葬的时代分为早、中、晚三期。 其中早期墓以4号铜器墓和14号陶器墓为代表, 铜鼎特征为: 圆形,立耳,垂腹,圜底,柱状足, 口沿下饰一道凸弦纹。陶鬲形体瘦高,侈口,束 颈,深腹,裆较高,袋足尖钝圆,饰绳纹; 陶罐 为侈口细颈,斜肩较平,方唇,圆弧形裆较高, 三角形锥状足,绳纹。陶罐敞口束颈,斜肩,腹 最大径居中,肩部饰数道凹弦纹。晚期墓以23号 墓为例,陶鬲形体矮胖,敞口束颈,裆近平,三 袋状足无足尖,绳纹;陶罐形体瘦高,侈口细颈, 斜肩鼓腹,小平底。
这批墓葬的时代几乎涵盖了西周的各个时 期,时间跨度大,分布比较集中,但数量却太少, 墓葬规格也不高,说明这里并不是西段西周遗址 的主要墓葬区。从遗址的规模及以前发现的铜器 墓、铜器窖藏的等级来看,遗址范围内还应有更 大和更高级别的墓地。由于本次的调查和发掘是 配合西潼高速公路建设进行的,时间仓促,人力 有限,加之经费及其他原因,使得本次的调查钻 探与田野发掘工作未能大规模展开,所以西段遗 址更大的发现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工作。
西段遗址是关中东部发现的一处较大规模 的西周遗址,不仅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延续 时间长,而且发现有高规格的铜器窖藏和较大 范围的建筑基址,说明这里并非一般的西周聚 落遗址,而很可能是西周时期某个诸侯国的封 地或高级贵族的采邑。从地理位置来看,西段遗 址南距骊山不远,西距戏河也仅有数华里之遥, 骊山北麓至渭河阶地一带曾是商周时期骊戎活 动的区域,又是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及后来被西戎追杀于“戏下”之地。因此,该遗 址 “对于探讨这一地区西周时期周人与骊戎各 自活动的地域以及幽王逃亡的史实有着重要意 义”。西段遗址、墓葬及铜器窖藏出土的青铜器 和日用陶器等,为研究西周的政治制度、历史考 古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墓葬中腰坑内埋 狗、死者口中含贝(币)的习俗以及随葬的大量 贝币等,对研究西周的葬俗以及货币制度等也 具有重要的意义。
1983年西段遗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 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其 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均为遗 址所在地15万平方米内。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