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画里有话 岩中有言——阿尔泰岩画参观记 俄罗斯阿尔泰山脉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报道之四

摘要: 画里有话 岩中有言——阿尔泰岩画参观记俄罗斯阿尔泰山脉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报道之四   山间多夜雨,昨夜又是一夜雨疏风骤。淅淅沥沥,点点滴滴,一直下到天明方才罢休。适才雨霁,山岚还未散尽,我们便从云雾缭绕的切马尔实习基地出发,乘着一辆老旧大巴,沿着卡通河畔向东南开进,前往本次参观的目的地——卡尔巴克·塔什(Калбак-таш) ...

  画里有话 岩中有言——阿尔泰岩画参观记俄罗斯阿尔泰山脉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报道之四

 

  

山间多夜雨,昨夜又是一夜雨疏风骤。淅淅沥沥,点点滴滴,一直下到天明方才罢休。适才雨霁,山岚还未散尽,我们便从云雾缭绕的切马尔实习基地出发,乘着一辆老旧大巴,沿着卡通河畔向东南开进,前往本次参观的目的地——卡尔巴克·塔什(Калбак-таш)。开始了一场穿越数千年的时光之旅,去寻找古代游牧人群在岩石上留下的密码——岩画。

一路上虽然颠簸不已,但是道路两旁,群山绵延,郁郁苍苍;山体裸露处,奇峰悬崖,怪石嶙峋,倒也赏心悦目。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我们一行人见证了地表植被类型由阔叶林变成针叶林再到高山草甸,逐渐变疏变矮。经历四五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卡尔巴克·塔什。


图 1:卡尔巴克·塔什全景

卡尔巴克-塔什(Калбак-таш)意为“骨头和勺子”,是一座位于楚亚(Чуя)河(卡通河支流)边上的小山峦,山峦上众多岩石裸露,其间共有古代游牧人群遗留岩画4000多幅。虽然1912年即被发现,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从新西伯利亚来的考古学者前来拓片,开始系统研究这些古老的图形“语言”。据分析,这些岩画的凿刻时间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突厥时代,充分展现了阿尔泰地区的文化流传与演变。因此,卡尔巴克-塔什也成为了一座天然的露天考古博物馆。

刚下车,一位亚洲面孔的当地原住民老大爷就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或许是看到了和自己相似的面孔,又或许是因为当地人特有的淳朴,大爷对我们分外热情。先是问我们打哪儿来,后来又试图连说带比划地给我们介绍当地岩画的概况。无奈俄语不精的我几乎捕捉不到关键信息。终于,大爷放弃了挣扎,从屋里拿出了一本小册子,上面印有大爷的照片和大量当地岩画的图片,试图用图像来向我们传达自己对岩画的热爱。

接待我们的导游是当地的一位老太太。老太太手拄登山杖,走起路来步伐矫健,轻车熟路地带我们爬上了岩画区。一边走,一边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起当地岩画的基本情况。在我们听不懂的时候,还会一边用登山杖比划,一边从嘴里蹦出一些英文单词,力求把每一条关键信息都传达给我们。

图 2:导游为我们讲解当地岩画

首先,我们在一块水平的岩石上看到了一个巨大的人形凹陷,据老太太解释,这是一个女性形象,周边还有一幅“母鹿产子”的岩画。这种表现形式反映了当时游牧人群的生殖崇拜,表达他们对子嗣的追求。毕竟对于一个游牧族群而言,人丁兴旺是关乎一个族群是否强大的关键因素,所以生殖崇拜普遍存在于他们的文化当中。直到今天,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还经常到这些岩画前祈求子嗣,数千年前画作的魅力依然感染着无数的当代人。

图 3:岩画母鹿产子图和女性形象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关于萨满教的岩画。石头上镌刻的男性、女性以及萨满教巫师形象,记录了当时游牧人群朴素的宗教信仰。虽然没有文字将他们的思想和祈愿上达天听,但是他们能用最朴素、最生动的“语言”讲述着他们对于神和萨满的崇拜之情。在为生存奔波,不断转场游牧的同时,他们的脑海里已经抽象出了超乎生存需求的内容,生存已经不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

图 4:岩画狩猎图和萨满

如果说零散的萨满形象尚不足以刻画他们信仰的内核,那么接下来我们在一块球状风化的岩石上看到的一幅巨大岩画,则融合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生动描绘和对未知世界的丰富想象,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信仰体系。这幅岩画被岩石的水平节理自上而下,天然地分为三个部分。最上端表现的是天堂生活。统治三界的大神端居其中,庄严肃穆,周围则是天庭的守护者们,严阵以待。岩画中部展现的是人间生活。比起天堂的肃穆景象,人间的生活似乎更加丰富多彩。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打仗、狩猎,到女性产子,都成为了刻画的主题,表达了古代游牧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岩画最下端的地狱世界则刻画了许多死去的动物,被猎杀和宰食的动物们在地狱得以继续生活下去。尽管岩画整体剥蚀严重,但是我们依旧能感受到,那时候的游牧人群生活已经相丰富,精神世界也相对富足。

图 5:岩画三界图

岩画固然是一种生动直接的表达方式,但文字的出现才是一个族群具有高度抽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标志。我们最后在一块岩石上看到的突厥人的鲁尼文字,正是中亚游牧民族走向高度文明的标志。鲁尼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系统,也是中亚游牧人群中出现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最早在1889年于蒙古国北部被一位俄罗斯游客发现,后来在蒙古国、俄罗斯等地陆续又有所发现。我们看到的这块岩石上的鲁尼文字尽管已被严重剥蚀,但是仍然可以被专家释读,再结合旁边的岩画可以推测,这些文字可能和狩猎活动有关。此类文字的产生和使用,一定使突厥人的思考和表达方式经历了一次重大革命。

图 6:鲁尼文字

这场穿越之旅随着参观的结束戛然而止,但是岩画带给我们的遐想仍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尽管在俄罗斯学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岩画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游牧文明的认识,但不得不承认,对于岩画的解释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学者主观认知的不同往往会导致他们对岩画内容的解读大相径庭。除此之外,依靠岩画风格和刻画方式进行断代的传统方法也存在准确度和精密度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学者在岩画研究领域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辈做学问,亦当如斯。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