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麦积山石窟第12窟

摘要: 麦积山石窟第12窟 第12窟位于麦积山东崖下部,是麦积山北周时期窟龛形制和造像题材保存最完整洞窟之一,明代重新进行了妆彩。该窟平面方形,四角攒尖顶,前壁凿方形甬道,正壁开一圆拱形龛,龛外浮塑尖拱形龛楣,两侧半圆形龛柱,柱头饰火焰摩尼宝珠,覆莲柱础,左右壁通壁长方形佛座,窟内四壁及顶部均浮塑仿帷帐式结构。这种攒尖式窟顶,宋代《营造法式 ...


麦积山石窟第12

第12窟位于麦积山东崖下部,是麦积山北周时期窟龛形制和造像题材保存最完整洞窟之一,明代重新进行了妆彩。

该窟平面方形,四角攒尖顶,前壁凿方形甬道,正壁开一圆拱形龛,龛外浮塑尖拱形龛楣,两侧半圆形龛柱,柱头饰火焰摩尼宝珠,覆莲柱础,左右壁通壁长方形佛座,窟内四壁及顶部均浮塑仿帷帐式结构。这种攒尖式窟顶,宋代《营造法式》中称“撮尖”或“斗尖”,清代称“攒尖”,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其特点为屋顶锥形,无正脊,顶部集于一点,即宝顶。明清时期的许多宫殿、坛庙等仍然采用这种攒尖构造,如北京故宫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国子监的辟雍,北海小西天的观音殿等,都是四角攒尖式建筑的典范之作。

四角攒尖式方形幄帐复原图

攒尖顶式

12窟 四角攒尖顶

第12窟造像保存完整,均为北周开窟时原作,明代妆彩。其中正壁龛内1身坐佛,龛外两侧各1身胁侍菩萨立像,左、右壁坛台上各并列3身坐佛,前壁甬道两侧各1身弟子立像,共计11身造像。其题材为麦积山北周时期最盛行的七佛组合,其中正壁龛内为释迦佛,左右壁为过去六佛,正壁龛外的菩萨及门壁两侧弟子均系做为佛的胁侍而出现。

12窟(局部)

这组造像虽经明代重新妆彩,但其北周风貌依存:佛体态敦厚挺拔,低平肉髻,面形圆润,双目下视,内着僧祇支,外穿垂领或通肩袈裟,双手抚胸或做禅定印,结跏趺坐;菩萨面相丰润,弯眉细目,双眼微视。头戴莲花宝冠,上身袒露,颈饰桃形项圈,璎珞垂至膝下。下着翻腰长裙,双手置于胸前,持宝罐或莲花,跣足立于覆莲台之上。造型身姿婀娜,塑法技法精湛。

  弟子圆脸庞,弯眉高鼻,神态虔诚恭敬。身穿绘田相格袈裟,足登方头履,轮廓简单,形体饱满,无形中透出一股灵动成熟的青年男子神韵。

  

与麦积山北魏时期“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特征相比,北周造像逐渐转为形体饱满、敦厚壮实,有“珠圆玉润、方中求圆”之感。这种变化正是北周王朝崇尚复古、质朴清新时代风貌的体现,同时与当时印度笈多造像艺术的再次东传也有密切关系,某种程度和意义上开启了隋唐佛教造像新风。

第12窟壁画多为明代重绘,主要内容为“涅槃变”和“地狱变”。涅槃变是石窟寺壁画中古老而常见的题材之一,早在公元2世纪左右的犍陀罗佛教艺术题材中已经出现。中国境内最早见于新疆克孜尔石窟,主要反映了印度小乘教派说一切有部思想,内容包括佛履三道宝阶下南瞻部洲、佛祖涅槃、人天悲悯供养、焚棺、八王分舍利、五百罗汉结集说三藏等一系列表现佛涅槃期间的故事内容。

本窟的涅槃变绘于窟顶后坡和左坡内,左坡绘有佛祖释迦以说法状端坐于莲台之上,身旁两侧持花弟子5人,面前摆石凳香炉一处,炉前有俗装信徒伏地跪拜。表现的是佛说因果,俗人佛前忏悔的情形。后坡正中绘释迦横卧于佛床上,十大弟子围在声旁,床尾处绘迦叶探视佛足。上方云气中一立佛,表现释迦临终说法情景。

中国佛教中关于地狱思想最早见于汉·安世高译《佛说罪业应报十善得参道时》,两晋十六国时有《受十善戒经》、西晋·法立译《大楼炭经》卷二《泥黎品》、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译《长阿舍经》中《地狱品》、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第十六等,其中《长含经》、《大智度论》、《大楼炭经》里都有关于地狱以及各种酷刑的描述。

本窟的地狱变位于窟顶右坡处,画面中佛装地藏菩萨结跏趺坐,面前置大瓮一口,内里可窥见有人浮动,瓮周边围绕恶鬼4身,相貌狰狞、尖牙外露,持枪张弓,操持刑具。已是地狱变图像中国化后的具体表现,初步反映出地藏菩萨普渡地狱众生的思想和观念。

(来源:敦煌研究院)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麦积山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