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2020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报告会(三)

摘要: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2020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报告会(三)  题目按发言顺序排版  21略述阿里石窟寺遗产保护的反思和策略  演讲人:图旦次朗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内容摘要:石窟是佛教寺院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特征。西藏阿里石窟寺形成于11-17世纪,由于时间跨度大,不同时期对 ...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2020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报告会(三)

  题目按发言顺序排版

  

21

略述阿里石窟寺遗产保护的反思和策略

  演讲人:图旦次朗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内容摘要:

石窟是佛教寺院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特征。西藏阿里石窟寺形成于11-17世纪,由于时间跨度大,不同时期对石窟寺内部空间功能需求不同且受到地域条件、气候环境、审美意识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使石窟寺所呈现的建筑形制不尽相同,本次汇报是通过对西藏阿里石窟寺进行现场调研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汇总,对阿里石窟寺的历史概况、保存现状及保护修复进行了分析。

22

仁布县色多墓地抢救性文物考古发掘

  演讲人:旦增白云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内容摘要:

色多墓地位于日喀则市仁布县切娃乡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一级台地之上,因基建而暴露于外。清理出土物主要有陶罐、扁珠、陶珠、陶饰、铜铃、铜针、人骨、动物骨骸等。一座圆方形石室墓室内出土大量火烧痕迹明显的骨渣。从陶器器型而言,制作工艺相当成熟,具有较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根据已知陶器特征推测,色多墓地的年代估计应在距今2000年之前。色多墓地出土的文物遗存为研究雅鲁藏布江流域古代生产技术、丧葬文化、人群交流、社会历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3

  史前高原丝绸之路的新证据—拉萨曲贡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

  演讲人:高 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博士后

  

  内容摘要

曲贡遗址是高原腹地迄今年代最早、文化堆积和遗存最为丰富的一处史前遗址,发现了灰坑、墓葬和祭祀遗迹,经鉴定的动物骨骼以家养牦牛、绵羊和野生鹿为主。采集土样鉴定和年代测定显示,公元前两千纪晚期,曲贡遗址既有起源于东亚的粟、黍又有起源于西亚的大麦、小麦和青稞,并存的可能还有起源于中国西南的荞麦生产,表现出与高原东部和西部的联系。多重证据显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东西方文化都抵达了高原腹地,这既繁荣了当地的史前文化,也为后世高原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4

浪卡子县那龙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

  演讲人:罗布扎西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内容摘要:

那龙墓地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多却乡,因洪流冲刷暴露,自治区文研所和山南市博物馆组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为木棺,棺顶石片封盖。随葬:纺织物、铜器、木器、铁器、料珠等。此次发掘采用了套箱法对墓葬整体打包提取后在室内清理。经测年显示为公元6-7世纪吐蕃时期墓葬,本次出土的完整冠饰,与早年出土的饰件等遗物,共同为研究吐蕃首饰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反应出青藏高原腹心地带与中国北方草原区域的文化互动。

25

  拉萨河谷新石器时代的居民:曲贡遗址新发掘及收获

  演讲人:徐海伦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博士

  

  内容摘要:

2020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曲贡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地发掘工作,本次发掘以最小堆积单位编号清理方法,对每个遗物出土三维坐标进行采集与记录,并采集植物浮选、植硅体样本,对早期文化层采集土壤微形态样本。此次发掘工作,是对1991年发掘工作的补充,通过大量石器及发现的玉箭镞等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出土物,为曲贡文化及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进一步地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发掘中采用多种科技手段,为重建该遗址的复杂生业形态奠定了基础。

26

西藏阿里噶尔、日土县境内发现吐蕃题刻的调查与研究

  演讲人:夏吾卡先

  (西藏大学

  

  内容摘要:

四川大学南亚廊道考古调查队近年对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扎江,日土县日松乡岗岗玉聂,热邦乡热邦湖、芦布措和宗雄措岸先后被发现的吐蕃时期题刻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记录,通过对题刻和附带图像的解读,初步认为是一组吐蕃时期的文化遗存,对研究该区域的历史文化以及与周边区域交流交通的具体线路,吐蕃时期的社会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27

公错南部全新世早期的人类活动:夏达错遗址发掘与收获

  演讲人:吕红亮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教授

  

  内容摘要:

夏达错遗址于1992年由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员霍巍、李永宪等人首次调查发现,学界对其时代归属有不同看法。2020年,四川大学、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组队进行发掘,发现遗迹10处、包含石制品、动物骨骼等。本次发掘确认了夏达错遗址是一处距今8500-7500年左右的湖滨狩猎采集者遗址,是目前西藏西部最早的考古遗址。揭露出的营地基址、出土青藏高原最早的磨制石器,为研究西藏西部早期人类活动、高原的永久定居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是近年来阿里地区考古的重大突破。该遗址以东亚地区常见的细石叶工业为主导,为中国境内目前已知的细石叶技术分布的最西缘,充分说明西藏西部在9000年之前与祖国内地的久远的文化亲缘关系。

28

2020年梅龙达普文物考古发掘

  演讲人:王社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员

  

  内容摘要:

梅龙达普位于阿里地区革吉县,遗址海拔约4600余米,是一处重要的史前洞穴遗址。2018-2020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对一号洞穴连续开展了三次发掘工作。根据测年结果,洞口上部的文化层年代为距今1000到4000年左右。出土有细石核、细石叶和加工精致的石器。石料为优质的燧石、玛瑙和黑曜石,红褐色、黑色陶片伴生。细石核的类型以锥形和半锥形石核为主,细石叶窄而长,十分规整。石器包括边刮器、端刮器,加工细致。陶片包括红褐色加砂陶片和黑色泥质陶片,不见完整器物。洞内还发现有以红色涂绘的岩画。岩画图像以几何纹为主,包括排列有序的竖条纹、人形轮廓、手掌以及太阳等纹饰。

29

  西藏格布赛鲁遗址出土釉砂的工艺与成分分析

  演讲人:温 睿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副院长

  

  内容摘要:

以格布赛鲁墓地早期遗存M7(1401-1226B.C.)出土釉砂为对象,我们研究了其工艺与成分特点讨论来源。采用显微CT、EMPA和LA-ICP-MS进行成型工艺和成分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釉砂为内芯-模具法成型,包埋法施釉。成分体系属于富钠釉砂,其中着色剂可能是较为纯净的自然铜、孔雀石或冶炼后的红铜,相似的釉料配方和质量暗示这批样品可能来自埃及或某一受埃及釉砂生产技术影响的区域,同时高加索地区的西亚的富钠釉砂为这项远距离传播提供了中程证据。这意味着在公元前2千纪中期将西藏西部已融入了亚欧大陆人工料珠的交流路网之中。

30

  2020年康马县玛不错遗址考古发掘

  演讲人:夏格旺堆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内容摘要:

玛不错遗址位于康马县南部玛不错湖滨。2020 年度的发掘区分了 I 区和 II 两区, I 区主要由文化地层堆积和墓葬构成,II 区主要发现有类似火塘的烧火遗迹。I 区共发掘了4 座墓葬,均为石棺墓。遗址和墓葬出土物包含有大量木炭、动物骨骼、陶片、水晶石器和少量骨器、骨蚌饰品等。遗址已清理的石棺墓,推测与我国甘青和西南地区的石板墓文化应当有关系。初步研究表明,该遗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湖滨渔猎文化遗址,反映出的考古学文化有别于目前所知西藏新石器时代其他考古学文化,应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它将对建立高原腹地,乃至西藏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序列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互 动 环 节

向长期关心支持和从事西藏文物考古事业的各专业机构,各位专家学者,同行,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欲了解西藏文物考古事业敬请关注本公众号!

撰 稿: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编 辑:李亚忠

复 审:夏格旺堆

终 审:李林辉

关注我们,一起前行!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