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索伦古城

摘要:   在伊犁河北岸,62团6连有一座清代古城。这就是当地人们称作的索伦城。  索伦城是明黄土夯筑而成,呈长宽各四百米的正方形城池,城外,护城河环抱城池,城垛,城门依稀可辨。它是索伦、达斡尔人民开发边疆,保卫边疆的历史见证。  谨按一统志云:“索伦,达斡尔两部原居额尔古纳河及精奇里江之地,与罗刹接境,字顺治五年(1648年)其恬领阿其布入 ...

  索伦古城,清,伊犁州霍城县,古遗址

      在伊犁河北岸,62团6连有一座清代古城。这就是当地人们称作的索伦城。

  索伦城是明黄土夯筑而成,呈长宽各四百米的正方形城池,城外,护城河环抱城池,城垛,城门依稀可辨。它是索伦、达斡尔人民开发边疆,保卫边疆的历史见证。

  谨按一统志云:“索伦,达斡尔两部原居额尔古纳河及精奇里江之地,与罗刹接境,字顺治五年(1648年)其恬领阿其布入贡,始内属,驻牧于黑龙江。”清文献中,把达斡尔人一直称索伦,而把索伦部称“达奇鄂尔”。 索伦,达斡尔人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同时也吸收一些满语,清时用满文,辛亥革命后用汉文。

  十八世纪中叶,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沙纳的叛乱之后,为加强西北边防于1763年,西迁索伦、达斡尔官兵1018人。他们涉冰雪,历险峡,越过峻峭的杭爱山,穿过茫茫的蒙古草原,夜半启程,暮宿荒野,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伊犁河北岸,驻防霍尔果斯等地。

  索伦营分左右两翼,右翼四旗(正黄、正白、镶白、正蓝)共322户619人,他们都是达斡尔人,驻守在伊犁河北岸的东面,即霍尔果斯、富克色等地。

  左翼四旗(镶黄、镶红、镶蓝、正红)都是索伦族,驻防在伊犁河的西面,即萨玛尔,图尔根等地。

  清嘉庆元年(1796年)索伦,达斡尔营时值瘟疫流行,死亡甚众。第二年,伊犁将军保宁奏言,由伊犁河南岸锡伯营挑选十八至二十三岁壮丁约160户即658人编入索伦左翼四旗。道光十四年四月又补充索伦营锡伯官兵100户,即621人。这样从锡伯营抽调官兵1279人。后来就有锡伯索伦营之称号。

  索伦·达斡尔人骁勇善战,每当农闲,练习骑射,行为打猎,技术高强,男儿七、八岁便在大人的指导下,拉弓射箭,练到十八岁,自备战马、大刀、长矛、弓箭、沙袋作为清政府的边防军,守卫在伊犁河北岸的霍尔果斯卡伦,齐齐罕卡伦、奎屯卡伦、奇沁卡伦,辉发卡伦等,有的还远至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台(今塔城和喀什)去守台站,每遇战事,立即弯弓盘马,开赴疆场。

  今天,漫步古城,荒城古址,败壁颓坦,城内建筑,荡然无存,唯有那断断续续的城墙,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人世的沧桑。

  历史的巨轮在前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古城,霍尔果斯河畔,揭开了屯垦戍边的序幕。他们开渠引水、植树造林,挡风沙、挖深沟,排碱水,垦出万顷良田,不管是老军垦战士,还有六十年代初从上海、武汉来的支边青年,人们常惦念的“老三代”他们都为开发边疆、保卫边疆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今天当你漫步古城周围,只见一条条白杨林带似绿色长城,护卫着块块农田。一道道水渠如银龙戏水,浇灌着茂盛的庄稼,遮天的果园,河畔肥壮的牛羊,这怎能不激起人们对过去和现代开拓者的无限崇敬之情。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