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西泉烽火台

摘要: 西泉烽火台,唐,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上户沟哈萨克族乡,古遗址,省保第六批西泉烽火台位于阜康市上户沟哈萨克民族乡北沙窝唐朝路南侧,草源水库东北方向15公里处,东距下西泉村11.6公里。烽燧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边沿,北侧数百米内有唐朝路经过。据资料介绍,原西泉烽火台残损严重,现状似一圆锥形土堆,直径5米,因此又名五米土堆烽燧。烽燧地基 ...
西泉烽火台,唐,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上户沟哈萨克族乡,古遗址,省保第六批
西泉烽火台位于阜康市上户沟哈萨克民族乡北沙窝唐朝路南侧,草源水库东北方向15公里处,东距下西泉村11.6公里。

烽燧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边沿,北侧数百米内有唐朝路经过。

据资料介绍,原西泉烽火台残损严重,现状似一圆锥形土堆,直径5米,因此又名五米土堆烽燧。烽燧地基呈正方形,东西长11.5米,南北宽11米。顶部夯土尚存,残高4米,从断面可见为平夯筑,夯层0.08-0.09米,黄沙土质。四周地表可采集到灰、红陶器残片,灰陶多为泥质,红陶多为夹砂。1994、1995年准东石油公司在修筑阜康至五彩湾公路时将烽燧严重破坏,新修复后的烽燧已由原夯筑变为土坯修砌,草泥抹皮,形状也由原来的圆锥型变为二阶梯形,修复后的烽火台无明显坍塌和裂缝。

现新筑烽燧距离道路385米,周边荒漠一片。
烽火台周围一近似圆形的坡地坡包,紧紧将烽燧残体包裹,不辨是烽火台塌垮后堆积而成还是烽火台构筑在圆包圆台之上,但在坡堆中有残木桩出露。堆积丘体上土质表层较酥软、表层沙化、光洁、杂草皆无,多见降水冲蚀痕迹。

据称,数年前烽火台曾进行过修复,故目前烽火台整体形态较为完整。

 

东侧:

整个侧面下部多可见有砖坯,平铺,上部多见草泥层涂抹,但涂层表面仍多见降水流痕,部分流痕已经将整个涂层切割、掏蚀、穿透。

中部偏下一道水平状风蚀凹槽。

整个侧面表层呈现雨雪冲蚀和风蚀破坏迹象,整体凹凸不平,顶部南端边缘一条冲蚀裂痕。顶部边沿处掏蚀漏斗状,中部一大一小两个掏蚀孔穴,表层内部已形成多个局部性的渗漏通道。

北侧:

壁面相对竖直,上部略内收。

水平状风蚀严重,致使表面形成凹凸不平之状,表面涂层多受损,尤其是壁面下端多已掏蚀殆尽,雨雪冲蚀后形成泥浆挂壁和结痂。顶部边沿不整,有冲蚀切割,顶部似存下渗孔道。

 

西侧:

表面凹凸不平,涂层损失较甚,近半无踪,尤其是下部,上部残存涂层也被冲蚀切割严重,形成条痕、冲沟多条。

中下层风蚀凹槽逐渐加速加深后致使上部涂层结构失稳而逐渐剥落、崩解和塌垮。

中部边沿不整,冲蚀形成多处小型楔形汇水面。南侧根部形成一处20-30cm宽,150cm高,进深50cm的巨型孔洞,其上也有裂隙存在,显见应为内部被掏蚀后形成。

 

南侧:

相对完整和光洁,整个壁面约1/4范围(东侧下部)的表层草泥涂层剥蚀,底层砖坯显现。

东侧一条裂隙,形成上下贯通状,宽2-5cm,深20cm以上,有可能在顶部处存一下渗通道而形成的烽燧体内部破坏。

东侧砖坯有可能为修补时新砌。

烽燧体壁面中部与圆丘交界处,有孔穴一处。

南墙立面可明显发现东西两侧收分不一,东部竖直,西部收分明显。

 

烽燧顶部略呈南低北高之势,西南角不规整,似塌垮后形成坡状。

烽火台四周整体地势相对较低,尤其北侧部分,为地表流水汇集之处。

烽火台地处荒漠之地,东西两侧各一道栅栏(南北向),东侧栅栏紧贴烽燧而过,西侧栅栏相距约100米,栅栏似荒漠区域改造围圈之用,而烽燧正好位于一条宽100米左右的条带上,不知是否为规划道路位置。

北侧300余米,东西偏北一条新筑道路。

南侧300余米处,一条近东西向高压走廊。

烽燧周边区域地表沙化严重,地表植被不茂密。

烽燧北侧,数十米内,一条旧河道,东西向通过。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