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遇仙桥及石造像

摘要: 遇仙桥及石造像位于户县甘河镇甘河村中。遇仙桥,为古甘河上的一座重要桥梁。该桥 始建年代不详,据《周至县志》载:周建都丰镐, 在周至北部平原部分修筑了一条东通丰镐、西达 扶眉的周驿道,相传那时就在甘河上修有桥。据 《七真史传》载:此桥名叫万缘桥。据清蒋廷锡等 编修的《古今图书集成》第101册“西安府关渠 考”和庞文中《重修周至县志》卷一“地理” ...

遇仙桥及石造像,元、明,西安,户县甘河乡甘河村,古建筑,第四批

遇仙桥及石造像位于户县甘河镇甘河村中。
遇仙桥,为古甘河上的一座重要桥梁。该桥 始建年代不详,据《周至县志》载:周建都丰镐, 在周至北部平原部分修筑了一条东通丰镐、西达 扶眉的周驿道,相传那时就在甘河上修有桥。据 《七真史传》载:此桥名叫万缘桥。据清蒋廷锡等 编修的《古今图书集成》第101册“西安府关渠 考”和庞文中《重修周至县志》卷一“地理”记 载: 金朝正隆四年 (1159年),王重阳在此遇仙 得道后改成重阳遇仙桥。据《玄门掌教孙真人墓 志铭》载:为彰大祖师仙迹,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孙真人奉召重修甘河重阳遇仙桥,元明善奉 召制碑文。由此可知,遇仙桥为元至元二十九年 重修。桥自古为东西孔道,是东去帝京长安,西 赴陇蜀的甘河上的惟一津梁,后因甘河水改道而 废弃。
该桥为三孔石拱桥,中间孔大,两边孔小, 对称美观。桥体全用石条砌筑,整齐匀称,既合 科学标准,又异常紧固,是陕西省现今保存最完 好的一座元代石拱桥。
据实地勘测,遇仙桥东西长16.73米,南北 宽10.5米,通高3.77米,桥面桥底均用长方(长 3.1米,宽0.8米)石条铺砌,桥体坚固完好。若 以桥体中心东西为一界面,南北两面对称。中洞 高2.87米,跨径3.15米,洞深10.28米,偏洞 高1.12米,跨径1.85米,洞深1.65米,洞底距 河底1 .07米。
遇仙桥桥体南北两面各有四条圆雕龙头, 从洞侧桥体中伸出。南北两面各有三个浮雕龙 头,嵌镶在每个洞楣顶上。石雕龙头构图严谨, 造型古朴,形象生动。八块圆雕龙头和六块浮雕 龙头有的口含石珠,有的须上爬只小鳖,有的唇 启齿合,有的口张齿启,有的鼻前微隆,有的上 唇稍凹,有的龙头一侧雕有荷花、莲蓬、莲叶, 另一侧雕有牡丹花和枝叶,有的龙头顶上雕有几 缕光焰四射的图案,这十四块龙头无一雷同,个 个妙趣横生,兴致盎然。
遇仙桥的建筑方法是先修此桥楦,然后沿 桥楦砌筑成桥洞和桥体,在桥体中适当位置镶嵌 龙头浮雕和圆雕,石料间未用白灰等建筑材料, 而是采用了把石料磨光后,架砌在一起的办法筑 成的。七百多年过去了,桥体既未变形,又未走 样,坚固如初。
遇仙桥旁有遇仙宫遗址,据记载蒙古窝阔 台汗灭金之后,戊戌(1238年)夏,洞真子于真 人住持终南山重阳万寿宫事,他曾为了光大祖师 遇仙的传说,在甘河镇筑立了 “遇仙宫”。现宫 内由当地村民供奉1987年从遇仙桥旁挖掘出土 的石像三尊,与遇仙桥一同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从服饰、发髻上看,可以断定为王 重阳、马丹阳、孙不二的石像,其中王重阳 石像底座的右下角书有“大明正德七年造”。 石雕像栩栩如生,重阳祖师端坐正中,气宇 轩昂,是现存王重阳石像中保存最完好、体 量最大者。马丹阳、孙不二两位高徒站立两 旁,形象逼真。
遇仙桥及石造像,2003年9月24日被 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为遇仙桥桥体 东、北外延40米,西、南外延30米; 石造 像小院东西10米,南北20米,建设控制地 带为保护范围的四面外延10米。


遇仙桥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