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会宁寺

摘要: 会宁寺,明,西宁市,大通县景阳乡土关村,古建筑,第六批会宁寺,俗称"土官寺",坐落在青海省大通自治县景阳乡土关村,解放前全称"会宁寺土宫庄",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寺内原建有大佛殿、东西配殿、南过厅、山门、伙房、寺门及高7米厚2米多的城堡式围墙,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1991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会宁寺"名,大 ...
会宁寺,明,西宁市,大通县景阳乡土关村,古建筑,第六批
会宁寺,俗称"土官寺",坐落在青海省大通自治县景阳乡土关村,解放前全称"会宁寺土宫庄",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寺内原建有大佛殿、东西配殿、南过厅、山门、伙房、寺门及高7米厚2米多的城堡式围墙,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1991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会宁寺"名,大通县文化局制成一幅黑面金字大型匾额悬挂在大佛殿内。
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立后,对河湟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全国各边疆民族一样实行土司制度,遍设卫所,给归附的元朝旧臣及土著民族首领分别"封以官位,授以爵号",让其"抚其部众,谨守法度,以安疆心"。同时"因其土俗,尊崇佛教,提倡修建寺院,以图导化民众,安定民心"。会宁寺所在地,原为西宁州同知(土官)李南哥的辖地,明洪武五年(1372)改为西宁卫,委李南哥任该卫指挥使.后仍在其辖区之内。明永乐六年(1408),李南哥之子李英承袭父职,直至宣德六年(1431),长达24年之久。其间在洪熙元年(1425),安定、曲先二部众杀容朝廷派往西藏使臣乔来喜、邓诚一行,朝廷即令李英率西宁等卫及十三番族部落的士兵,平息骚乱,为念及李英"敬恭朝命、益殚智谋",扫平战乱,遂提升李英为右军都督府都督。宣德二年(1427),宣宗皇帝又下制书,褒嘉李英"事我皇祖、皇考,屡著勤诚。暨肤篡承大统,益克尽心尽职,尝效劳于征战,亦强力于抚绥",时进李英为"荣禄大夫柱国会宁伯"爵位,自此,李英名声大振,煊赫一时。当时他籍其声威,因其土俗、倡导当地信民修建此寺,并以"会宁伯"爵名,作为该寺寺名。具体建寺年代约在宣德年间,距今有560多年。建寺后,从李英土司的封地内划部分土地和百姓归寺管辖,实行政教合一制,纳粮当差,自成系统,不属土司、县府管辖之范围。到明末清初,土族地区的十三部落因修建郭隆寺(佑宁寺)有功,西藏宗教势力在该地区设立世袭土观昂锁一职,专管寺院事务,会宁寺归划什八洞沟夏哇尔昂锁管辖,该寺的辖地土观庄和普洞沟庄亦归夏哇尔昂锁统一管辖,征粮派差。什八洞沟昂锁共传九位,其中最后一位即出自土观庄,在什八洞沟只有八座昂锁坟墓,有一位因犯法而无墓葬.

民国20年(1931)"改土归流"后,取消昂锁统治,政教分离,会宁寺只留少量香粮地,其收入用来维持正常开支,遇有大的开支,则由村民摊派供应。"百姓归县,粮归仓",会宁寺土观庄和会宁寺普洞沟则和什八洞沟一起归划至互助县二区,仍和什八洞沟一起向县、区政府纳粮当差。至民国31年(1942)经申请批准,始将土观庄拨归会宁寺所在区(当时的互助三区太平乡即景阳乡),普洞沟庄拨归湟中县海子沟乡。会宁寺原来和佑宁寺土观昂关系比较密切,但并非土观昂的分寺,只有宗教联系,而无经济联系。"改土归流"后,由于隔山涉水,距离太远弓与佑宁寺的关系日益疏远,却与塔尔寺赛赤噶尔哇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寺上的许多重大佛事活动均请赛赤噶尔哇的僧侣协助举行。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