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岸底遗址

摘要: 岸底遗址,位于武功县游凤乡岸底村的北 部,沿漆水河东岸台地分布,1957年文物普查时 发现。面积约12万平方米。1991年陕西省考古 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系组成的考古队进行发 掘。发掘工作将整个遗址分为四区: 西部的Ⅰ 区、Ⅱ区主要为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遗 存,东部Ⅲ区、Ⅳ区主要为商周时期的文化遗 存。岸底遗址发掘简报将商代遗址部分初步分为 早、中 ...

岸底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先周)、西周,咸阳,武功县游凤乡岸底村北,古遗址,第四批

岸底遗址,位于武功县游凤乡岸底村的北 部,沿漆水河东岸台地分布,1957年文物普查时 发现。面积约12万平方米。1991年陕西省考古 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系组成的考古队进行发 掘。发掘工作将整个遗址分为四区: 西部的Ⅰ 区、Ⅱ区主要为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遗 存,东部Ⅲ区、Ⅳ区主要为商周时期的文化遗 存。岸底遗址发掘简报将商代遗址部分初步分为 早、中、晚三期。
岸底遗址的古代文化层堆积比较丰富,大 体可分为五个时代的堆积,即仰韶时代、龙山时 代、商代、周代及秦汉以后,堆积多为灰坑,少 见相互叠压的地层关系。
岸底遗址先周文化遗存中最常见的陶器有 联裆鬲、深腹盆、尊、折肩罐、圆肩罐,还有联 裆甗、簋、豆、分裆鬲、分裆甗、夹砂罐、直口 罐、三足瓮、敛口罐 (瓮)、钵等,陶器的纹饰 除表面磨光和素面的以外,纹饰以绳纹为主,此 外还有印纹、划纹、附加堆纹等。
绳纹根据形状的不同,可分为麦粒状绳纹、 线状细绳纹、粗绳纹、索状绳纹、弦断绳纹等。 印纹也是这类遗存中最具特征的纹饰之一,一般 装饰在盆、尊、罐、簋、豆、钵等泥质陶器的腹 部,成条带状分布。印纹又可分为方格纹、方格 菱形纹、方格乳钉纹、重菱乳钉纹、叶脉纹(也 称人字纹) 等。
附加堆纹的种类较多,有绳纹堆纹(一般是 指横向的一条堆纹上再施绳纹,而这里所说的绳 纹附加堆纹为采集品,从纹饰看属这一类遗存是 没有什么疑问的,这种纵横交错的堆纹,在这类 遗存中尚属首例,可能是较早的一种形态)、索 状堆纹、方格堆纹、指窝状堆纹、齿状堆纹及鸡 冠状、舌状堆纹鋬。绳纹、索状、方格附加堆纹 主要施于大型器物的肩下、腹部,指窝状附加堆 纹主要用于甗的束腰部,齿状附加堆纹主要用于 鬲的沿部,作成锯齿状花边,鸡冠状、舌状附加 堆纹,则主要用于高领袋足鬲的沿外,作成鸡冠 状或舌状鋬。
各期的主要特征
早期
遗物方面,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略 少。陶色以红褐陶为主,灰褐陶、灰陶占一定比 例,橘红陶较少,磨光黑皮陶较多。
陶器的种类有联裆鬲、高领袋足鬲 (极个 别)、深腹盆、尊、折肩罐、圆肩罐、敛口瓮(罐)、 甗、簋、豆、钵以及石、骨器等。
联裆鬲为方唇或方圆唇,裆上凹瘪较甚,足 高,裆高,多呈尖状(∧),弧状(∩)相对少见。 有个别的高领袋足鬲。深腹盆一般为敞口,个别 的为侈口、宽沿、深腹、内沿弧圆、平底。折肩 罐为敞口或侈口,束颈,折肩明显,折棱清晰,深 腹,平底,体高瘦。圆肩罐为侈口,圆唇或方圆 唇,有甗的束短颈,唇沿下翻,圆肩耸鼓或圆溜。 的束腰部有指窝状堆纹,内部一般无横隔。
纹饰以绳纹为主,其中麦粒状绳纹特别多, 另有个别的方格菱形纹。
弦纹在本期的应用特别广泛,一般施于泥 质陶器的颈部、肩部或肩下,有一道或二道或数 道弦纹,内沿一般有一道凹槽或数道弦纹,也有 的器物外沿 (唇部) 有凹槽 (或称弦纹),还有 在器腹的绳纹之上施加弦纹,形成所谓的弦断绳 纹。一般泥质陶器腹部的印纹成区段状,并多以 双弦纹或单弦纹相隔,开始出现没有弦纹相隔的 印纹。弦纹在个别夹砂器的腹部也有应用。


岸底遗址


附加堆纹,在本期极为盛行,一种表现形式 是在器物(尤其是泥质陶器)的口沿下附加一薄 泥条,而这种形式以往不作为附加堆纹看待,这 里单独提出来,只是想引起注意。第二种表现形 式,是在鬲的口沿附加泥条,再捺压成齿状,即 通常所说的锯齿状花边鬲口。第三种表现形式, 是在大型器物如瓮、缸等器的折肩处或腹部作成 条状或索状堆纹。第五种表现形式,是在高领袋 足鬲的沿外作成波折状或鸡冠状堆纹。
中期
遗物方面,陶器中的泥质陶多于夹砂陶,灰 陶数量明显增加,占了主导地位,红褐陶数量相 对减少,磨光黑皮陶仍占一定比例。
陶器的种类较前一期有所增加,新出现了 瓿、十字镂孔豆座、直口罐,夹砂粗陶缸继续存 在。
联裆鬲多为折侈口,内沿弧圆,也有的内沿 硬折,裆上凹瘪较高,弧形连裆呈弧状(∩)。深 腹盆沿较宽,多为侈口,上腹部微外鼓。尊内沿 弧圆,斜直领,有的斜领内鼓。折肩罐的肩部多 圆鼓,上耸。圆肩罐溜肩比较明显。
绳纹中的麦粒状绳纹仍然很多,开始出现 方格乳钉纹、云雷纹,并有重菱纹。
弦纹在本期的应用仍然很广泛,一般泥质 陶器的肩部或肩下多有一道或数道弦纹,颈部的 弦纹已不存在。内沿有凹槽或弦纹的器物减少, 内沿无凹槽或弦纹的器物增加。器物腹部绳纹之 上再施加弦纹的作法继续流行,陶器腹部的印纹 成区段状,并以单弦纹相隔,已不见双弦纹相隔 者,不用弦纹相隔的印纹仍然存在。
附加堆纹在本期的应用仍然很普遍,除方 格附加堆纹外,其他形式的附加堆纹继续流行于 本期,尤其是锯齿状花边鬲特别多。甗腰外一般 均有附加堆纹,并做成指窝状堆纹。本期开始出 现不捺压指窝纹的附加堆纹。
晚期
陶器的陶质仍以泥质陶居多,夹砂陶数量 减少。陶色以灰陶为多,橘红陶、红褐陶数量减 少。
本期新增加了一种分裆甗、三足瓮、夹砂 罐、三角划纹盆形簋。
联裆鬲折侈口或折平沿,内沿硬折者居多, 弧形连裆一般呈弧状 (∩)。深腹盆内沿一般都 有折棱,B型盆体变矮,上腹外鼓尤甚。尊的形 态与三期接近。B型折肩罐肩上耸,上腹外鼓, 体低矮。
纹饰中的麦粒状绳纹相对减少,三角划纹、 方格乳钉纹继续流行。
弦纹在本期的应用相对减少,一般器物肩 以上部分不用弦纹,内沿或外沿施弦纹者更少 见,弦断绳纹仍在使用。腹部印纹成区段状,仍 用单弦纹相隔,也有一定量的不加弦纹的印纹。


2003年出土青铜鼎


附加堆纹数量减少,但甗的束腰部仍然用 指窝状堆纹。大型器物的折肩处或腹部的附加堆 纹饰法继续流行,只是器物沿外的泥条饰法已极 少见,锯齿状花边鬲的作法仍然有遗留,但作法 已发生了变化,多是直接捺压在唇沿之上。岸底 遗址先周遗存早期的时代大致相当于二里冈上层 时期,个别器物的时代或许还能早一些,下限或 至二里冈上层与殷墟一期之交。中期的时代相当 于殷墟一、二期,晚期的时代约相当殷墟文化 三、四期,下限可到商周之际。另外,1994年当 地群众在遗址东部取土时发现墓葬1座,出土青 铜鼎、尊、提梁卣及陶鬲等10多件重要文物。 2003年岸底村村民罗福社在清理庄基崖面堆土 时发现铜鼎1件,鼎为红铜质,通高80厘米、口 径58厘米、腹深36.5厘米、耳高18厘米,重55 公斤。口沿外侈,竖直耳,方唇,圜底,直壁, 腹较深,三兽足,足底内收。颈部有三扉楞,三 组饕餮纹,并以云雷纹衬底。整个器形古朴凝重, 具有明显的商代特征。经考古人员清理发掘,确 认铜鼎出土地点为一处袋状窖藏 (据张民生)。
通过对岸底与郑家坡陶器的比较,可以清 楚地看出共同因素的存在,证明岸底与郑家坡属 同一类型的文化遗存,即郑家坡文化遗存。它们 之间在纹饰、器物群组合、典型陶器的主要特征 之间存在的差异,既可能与发掘资料缺少有关, 也可能与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有关,当然也不排 除时代因素。岸底早期要晚于郑家坡早期,郑家 坡早、中期之间的缺环,则可以由岸底早、中期 衔接起来。换句话说,岸底遗址填补了郑家坡遗 址的缺环。
岸底遗址于1981年被武功县人民政府公布 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9月24日,陕 西省人民政府将岸底遗址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为东至生产 路,西至土崖,南至岸底村,北至徐家崖村。建 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的东面外延100米,西至 漆水河,南北外延30米。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