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徽县栗亭:寻找诗圣杜甫在陇右的最后流寓地

摘要: 栗亭川全貌青泥村的杜甫塑像铁山就是唐诗中的青泥岭洛水在钓台前回流青泥岭橡栗是青冈树的果实青泥何盘盘铁山脚下太和庵的精美房脊少陵钓台元观峡中的垂钓者  唐乾元二年(759)冬月初一,爱国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携家挈口告别秦州,南下陇南,去了新的卜居地同谷栗亭。栗亭,曾是杜甫心目中的最理想卜居之所,但由于种种原因,杜甫却在同谷结茅以居。岁末,杜甫取道入蜀“首路栗亭”,在这里他创作了组诗《栗亭十韵》, ...

栗亭川全貌

青泥村的杜甫塑像

铁山就是唐诗中的青泥岭

洛水在钓台前回流

青泥岭

橡栗是青冈树的果实

青泥何盘盘

铁山脚下太和庵的精美房脊

少陵钓台

元观峡中的垂钓者

  唐乾元二年(759)冬月初一,爱国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携家挈口告别秦州,南下陇南,去了新的卜居地同谷栗亭。栗亭,曾是杜甫心目中的最理想卜居之所,但由于种种原因,杜甫却在同谷结茅以居。岁末,杜甫取道入蜀“首路栗亭”,在这里他创作了组诗《栗亭十韵》,可为什么遍寻杜诗的选本却找不见这组诗呢?

  红川镇和伏家镇是陇南出美酒的地方,夹在它们当中的栗川镇自然也是气候宜人,土沃田肥

  4月底到陇南出差,记者从天水经十天高速,由礼县、西和、成县到徽县,一路上看到天水镇、盐官镇、铁堂峡隧道、法镜寺隧道……青山绿水在车窗外不停飞掠,暮色渐渐沉重,心中却是一动,我们驱车疾驶的这条高速不正暗合当年诗圣杜甫携眷西行,从秦州到同谷,岁末又转徙成都的路线吗?公元759年,杜甫流徙陇右时,这半年,诗圣一家面临生存绝境,备尝艰辛,“行路是苦味的,路沉重地压在心上”,而现在两个小时的车程之后,我们就已经抵达徽县县城。

  熟悉杜诗的读者都清楚,他在辗转陇右期间,共创作了117首诗歌,其中秦州境内创作了87首,成州境内创作了30首,当时的徽县在成州境内,他也写下了《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三首诗,对河池县境内的木皮岭、白水江上的官桥坝渡口、嘉陵江上的虞关渡口以及青泥岭进行了纪行描写。其中在《木皮岭》一诗里描写跋涉木皮岭的艰难是“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高有废阁道,摧折如短辕”;描写木皮岭的高峻是“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而诗人过木皮岭之后的感叹“始至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成为一句寓情于理的至理名言。

  见着徽县外宣办主任骞飞龙,闲聊时,他却问记者:“你听说过《栗亭十韵》吗?那可是专门写我们栗亭的一组诗……”

  杜诗里还有《栗亭十韵》!怎么没听说过?记者不禁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自惭不已,骞飞龙笑了:“我先不揭晓谜底,麻烦两位明天去栗亭自己找寻答案吧!”夜雨潇潇,早晨雨势稍缓,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徽县西南方向栗川镇的栗亭村。栗川镇地处徽成盆地,境内洛河由西入境,与纵贯全乡的伏镇河交汇于双河口。伏镇河两岸地势平阔,海拔在900米左右。它东邻银杏乡和水阳乡,西与成县红川镇毗邻,南接大河乡,北接伏家镇。大家知道红川镇和伏家镇那是陇南出美酒的地方,夹在它们当中的栗川那自然也是气候宜人,土沃田肥。

  在车上翻看著名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编纂的《杜甫诗选注》,杜老夫子的陇蜀纪行诗中,《发秦州》中有这样的诗句:“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畴。”栗亭在诗圣眼里完全是世外桃源的景象,表达了对它的无限向往和留恋。而《木皮岭》篇首就这样写道:“首路栗亭西,尚想凤凰村。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这直接揭示了老人家的行踪,他在栗亭,还怀念在凤凰村结草堂寓居的日子,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杜甫羁旅同谷期间确曾在栗亭停留。

  烟雨流泻,一路贪看车窗外的田园美景,不觉间就到了一座核桃树掩映的村庄,村路曲折,问一个正在修葺院墙的村民村庄何名,他回答:“杜公村啊!”“不是栗亭吗?”“栗川镇有栗亭村,也有杜公村。栗川古称栗亭。”

  按照骞飞龙给我们提供的地方志的资料,栗川镇除了杜少陵祠、少陵钓台等遗迹之外,尚有村名杜公村、校名杜公小学、井名杜公井,崇杜敬杜传统依旧。乾隆《徽县志·人物》之流寓杜甫传说:“杜甫,字子美,关辅饥,弃官客秦州,寓居东柯谷,结草堂居之,中有泉焉,称子美泉。负薪拾橡栗自给,其后往来栗亭、同谷间。今栗亭、同谷俱有草堂遗迹……”这个传记将杜甫行迹和遗迹记得头头是道。但一连问了几个村民是否知道杜甫在杜公村的遗迹,他们都是一脸茫然。我们无奈将车停在路边,抱着一丝希望再次叩响一户人家的大门,一位面容清癯的老者迎了出来……

 诗中写尽绝境求食的悲惨遭遇,每读到此,让人伤怀不已

  冥冥之中,上天就安排了这么一次巧合,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名字叫何印文,恰恰就是潜心搜集杜甫在栗亭寓居史料的搜集者,他握着我们的手,热情地把我们招呼到他的堂屋里,说:“前一段时间,还有一个也来找杜甫遗迹的人,就住在我们家,我领着他在村里村外转了好几天,才走。”他将自己搜集整理的杜甫在徽县行迹的书籍,送了我们好几本,翻阅时,我们的心却仿佛穿越了悠远的时光,来到1200多年前的唐朝乾元二年。在北魏时期,始置栗亭县,不久废为镇,在唐代栗亭是个普普通通的小镇,但也是入蜀的必经之地。它秀美的风光虽然找来了诗人的诗思,但很快生存成了诗人的第一要务。

  我们再回到《发秦州》全诗,结合诗句分析,诗圣为自己南下同谷,决意卜居栗亭总结了三条理由:首先是气候宜人。“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汉源,既泛指西汉水源头流域,即今陇南西和、礼县、成县这大片地方。唐初也曾在此置汉源县;也泛指汉中平原西北联属的徽成盆地。“汉源”属岭南气候,尽管时盈冬腊,岭北已是天寒地冻之际,而徽成盆地却是“草木未黄落”、“天气凉如秋”。其次是栗亭物产丰饶:“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密行复冬笋,清池方可舟。”这是何等诱人的世外桃源!“清池”指栗亭水(亦名天河)古时候在栗亭古城(今徽县伏家镇)前泛流而形成的洄水沱,亦曰天池。“方舟”,两船并行也。犹言当地居民,并排划着船只去这片宽阔浩淼、苇蒲丛生的水域捕鱼捞虾。可吃的东西除五谷外,另如薯蓣、崖蜜、冬笋、鱼虾之类的野味也遍地皆是。

  实际情况又怎么样呢?

  杜甫卜居栗亭凤凰村以后,由于阴差阳错的原因,他的处境每况愈下,最后沦落到只能在灾难中苦苦挣扎。绝不是“佳主人”虚构出一方“乐土”骗了他,而是当时的形势发生了突变。随着同谷城变成一座重兵戍守的兵城(次年沦陷于吐蕃),兵荒马乱的现实便降临到这片富庶而宁静的土地上。官军为备战而进行的横征暴敛,使栗亭百姓顿时陷入饥荒、逃亡的危难之中。诗人在栗亭写的《同谷七歌》便是这段穷愁潦倒生活的真实写照。“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鸣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为了充饥,他不得不到周围的山中去拾取橡栗,诗人笔下的橡栗大抵就是陇南当地人所说的青冈树的果实,似栗而小。又名橡实、橡果、橡斗等。味苦涩,常用以喂猪。饥荒之年,穷人也用以充饥。

  古时栗亭川两岸山中橡栗树遮天蔽日,诗中所说的“狙公”:就是养猴的人,为了口食不得不放下“诗圣”架子,跟着养猴的邻居冒着冰天雪地的严寒去山上寻找橡栗维持全家生计。“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鸣吁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诗中写尽绝境求食的悲惨遭遇,每读到此,让人伤怀不已。

  但愿当年老人家也有好的收获,在寒冷的冬月,能给家人熬一锅热乎乎的鱼汤吧!

  在村头,我们见到了青冈树,陈年的果实大多已散落在路边无人捡拾,还有些许犹自在风中摇曳……

  何印文说,杜甫钓鱼的地方离村子不远,就在3公里外的元观峡里,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元观峡指的就是洛河之红川河段自西向东流经栗川南山与栗川河交汇处的一段河谷。我们沿着岩壁间的小道缓步向前,峡谷鼓荡的山风“呼呼”扑面、清冷异常,让人相互说话都十分困难。元观峡的风景可以用幽绝来形容,一派深溪,两岸悬崖对峙,峭壁迎面,河边绿草茵茵,山崖林木茂密,还有不知名的野禽在天空盘旋。

  沿峡西行了大约两公里,我们就看到数块巨石间形成一泓深潭,深不见底。潭边有一块大青石依山傍潭,石面平坦如席,上边隐约有一处似人臀部的印迹和一双脚窝印迹,传说杜甫当年就是坐钓于此。据说明御史潘士藻游此追念先贤,就在河东岸摩崖石刻“宛在中央,少陵钓台”红色的八个楷书大字。原来字迹不很明显,今人又重新摹刻,其中“宛在中央”四字自右至左横排,“少陵钓台”四字自上而下纵排。八字整体上呈“丁”字形排列。

  姜子牙垂钓,钓来的是周朝的八百年江山,严子陵垂钓,标榜的是他闲淡的隐士生活,而杜甫垂钓,仅是为家人果腹,悲夫!在回返杜公村的路上,我们碰到两个去钓台钓鱼的人,我们问他:“河里有鱼吗?”他回答说,还有近一尺长的鲫鱼呢!但愿当年老人家也有好的收获,在寒冷的冬月,能给家人熬一锅热乎乎的鱼汤吧!

  而杜甫笔下“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的木皮岭就在元观峡附近,却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无法前往,何印文说木皮岭是因山上遍布木兰树而得名,沿着他手指的方向,那一带山峦巉岩绝壁,刺天裂地,云烟万重。它北倚龙洞山,南峙地坝山。龙洞山突兀高峻,沟深林密,北崖绝壁凌空,岩洞错落。中有一洞形如半月,内有天然石门、石窍、石佛。在其下有古刹普圆寺,殿宇壮观,三宝庄严;岭西有龙王洞,空旷平夷,幽深莫测,传为北魏时氐人杨茂搜部众的穴居之地。地坝山在木皮岭西南,山上遍生兰蕙,别名兰山。奇峰万仞,红崖绝壁,云烟缭绕,形成县境西部一道天然的屏障。杜甫《木皮岭》里的诗句“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描写的恰是这里”。隋唐以来,经木皮岭、青泥岭、白水峡至嘉陵江一线是一条秦陇入蜀的重要通道。中唐时期,出于军事上的需要,路径木皮岭的木皮道与青泥道一起为当时沟通南北的国道,沿途300里艰险异常。

  迫于生计,诗圣不得不作出离开栗亭的决断,后人对杜甫临近年关,还要颠沛流离去四川,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和同情。在栗亭短暂停留的日子,栗亭的山水,栗亭的乡亲给他留下无比深厚的情谊。送别时自然难舍难分跃然字里行间,使他喟然发出“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的无限感叹。

  重建杜少陵祠,重修杜甫草堂成为有识之士的最大心愿,那一天会远吗?

  在当年十二月初,杜甫一家从栗亭出发,沿木皮道攀越了木皮岭,又道经庙山瓦房村(杜诗里的当房村)、小地坝、小河村(古白沙渡)、到达大河店子(今大河店乡政府所在地),再转登青泥古道,朝东北方向越上黑沟、大石窑、青泥驿(今青泥店子村,遗存有三通明代修路碑)至吊沟、孟家滩、再至武家坪太和庵、绕青泥岭铁山南侧栈道,沿穆家沟(潘家那下)一线下山,夜半时分在位于今虞关乡的老虞关渡处横渡嘉陵江,进入大八渡沟,过峡门翻山出陇右地界,沿十八盘沟、庙坪(庙湾)、山关、三官殿、九股树、金池院路到达略阳县境。十二月底抵达成都浣花溪,结束了他的陇右之行。

  从钓台回返到杜公村,记者爬上一座小山,俯瞰一望无际的栗亭川。背靠着莽莽南山,如练似带的伏镇河蜿蜒透北而来,在村口打个折悠悠然入南峡而去。油菜花花期已尽,冬麦却已开始灌浆,村庄上空温馨而热烈的袅袅青烟,让人嗅到富足而饱暖的气息史载,杜甫在同谷客居的一个月里,有多半时间是在这里的山间田畴上靠拾橡栗挖黄独度过的。

  我忽然想到骞飞龙抛下的谜题,就问何印文:“杜甫真的在栗亭写过《栗亭十韵》吗?”何说:“当然写过,可惜到晚唐的时候就失传了,要是能留存到现在,这将是栗亭何等的荣耀!”我们又问地方志记载的杜少陵祠和草堂还有遗存吗?他说早已不存,只有杜公小学和杜公井的名字保留了下来,提示人们栗亭和诗圣之间的渊源。

  历史上人们对杜甫的追捧崇拜是在唐代后期及北宋开始的。成县飞龙县的杜甫草堂广为人知,依据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成州知州晁说之《嵩山文集》中的《濯凤轩记》“杜工部昔日所居之地,新祠奉之者也”可知,成县飞龙峡杜工部祠堂在宣和3年已建成,因延至今。实际上后人也屡屡钟情于杜甫与栗亭间的关系。早在唐咸通间(879),成州刺史赵鸿有《栗亭》诗及“工部题栗亭十韵今不复见”的题记;北宋著名词人贺铸曾到过栗亭,写过“少陵昔避地,幽栖凤皇川”的词句,《宋太平寰宇记》也有相关记载;栗亭自南宋绍兴末(1161)邑令赵洋建“嘉亭”始有杜公祠。明、清以来又历6次官府重修维护;遗留许多碑刻文物及诗作,又有杜公村、杜公井、杜甫钓台遗迹。

  2012年5月19日对于栗亭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为了纪念“诗圣”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陇右卜居栗亭的经历,徽县当地政府特意邀请陕甘文化界,天水、汉中、陇南三市的数十位学者、作家和诗人,举办了文学笔会暨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研讨会。会后结集研究杜甫文化、歌咏栗亭风光人文的论文、随笔、诗歌、诗词等作品数百篇(首),后出版《栗亭与杜甫》成为研究杜甫的重要著述。

  重建杜少陵祠,重修杜甫草堂成为有识之士的最大心愿,那一天会远吗?

  文/图兰州晨报记者刘小雷 周言文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