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日记之西藏篇

摘要: 考察路线:江达县(瓦拉寺)-昌都(强巴林寺、小恩达遗址、卡若遗址)-察雅(扎雅寺向康大殿)--芒康(盐井盐田、纳西乡天主教堂、)—林芝(第穆萨吐蕃碑刻)---工布江达县(洛哇旁卡摩崖造像、太昭古城)--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药王山石窟)。从川西北入藏,在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内,都发现有吐蕃时期遗迹。我们就循着这些古迹,从现代藏传佛教的寺院经堂,穿越至1300年前的吐蕃,回望公元8世纪的摩崖造像和碑刻, ...

 考察路线:江达县(瓦拉寺)-昌都(强巴林寺、小恩达遗址、卡若遗址)-察雅(扎雅寺向康大殿)--芒康(盐井盐田、纳西乡天主教堂、)—林芝(第穆萨吐蕃碑刻)---工布江达县(洛哇旁卡摩崖造像、太昭古城)--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药王山石窟)。
    从川西北入藏,在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内,都发现有吐蕃时期遗迹。我们就循着这些古迹,从现代藏传佛教的寺院经堂,穿越至1300年前的吐蕃,回望公元8世纪的摩崖造像和碑刻,寻求佛教传播路线上的唐蕃古道。
    如果说青海境内的古道考察,重合了一部分青藏线,在四川、西藏则走了一段滇藏线,一段川藏线。古人踏出的路,我们现在都在走。

西藏江达县的寺庙

西藏江达县的寺庙内精美的壁画

6月10日
    早上8点离开四川德格县,沿317国道向西藏江达县进发。江达检查站入口处,哨兵一边严肃的吆喝着不能拍照,一边仔细的对照检查身份证,气氛很有些紧张。但那大幅标语“西藏欢迎你”仍让人兴奋,进藏啦!想当年,文成公主进入吐蕃地界后,是怎样的心情呢?迷茫、不安?悲伤?或许都有。
    今天以赶路为主,只是沿途参观了昌都瓦拉寺和强巴林寺。江达县的瓦拉寺是西藏康巴地区萨迦派最大的寺庙之一,据说寺院建立于14世纪,主要建筑大殿距今有300年历史,殿外回廊上,绘满了格萨尔王传说故事的壁画,寺院僧徒众多,其中心亦寺亦学的五明佛学院也是康区著名的佛学进修学院。强巴林寺为藏东第一大寺,与内地联系十分密切,清代康熙时,主要活佛受清朝廷册封。现任政协副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为该寺第一大活佛。从它金碧辉煌的建筑,繁缛华丽的装饰上可见这座寺院的实力。
    傍晚抵达昌都小恩达遗址考察。小恩达遗址位于昌都市北5公里昂曲河东岸,遗址年代距今3000—4000年,是继卡若遗址之后第二处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房屋、灰坑、窑穴等,出土了大量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和陶片等。

卡若遗址保护碑

卡若遗址

察雅县烟多镇扎雅寺

察雅香堆镇的寺庙和僧人

寺院粮库中的石造像

6月11日
    今天第一站是昌都市区外十几公里的卡若遗址。遗址位于澜沧江西岸卡若河第二级台地上,约1万平米。发掘出土了密集的建筑基址。现遗址区已被圈起保护,拟筹建遗址公园。几十年来一直看护遗址的老人是位天主教徒,名叫玛利亚。
    离开昌都,直奔察雅县的香堆镇。从县城到小镇,石子土路,弯急谷深,扬起的滚滚红尘裹挟着车队缓慢前行,70公里的路程竟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香堆镇扎雅寺据传吐蕃时代即有,其中的向康大殿供养的大日如来造像,虽然后世层层加彩描绘,仍可见吐蕃时期特征,尤其底座的一头双身狮子的造型非常典型。寺院粮库还堆积着背屏式石刻造像残块,是其他倒塌的早期大殿的遗物,其中可见颇具吐蕃特征的高筒形三叶冠。据张团长介绍,此背屏式石造像为藏地仅见。或许是察雅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和牧民的纯朴虔诚,才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得以保存。中午我们在寺院学经堂吃藏餐,手抓牦牛肉、糌粑、酥油茶,喇嘛们捧出了他们最好的东西,那些摆在桌上的花花绿绿的各种饮料,据细心的队员观察,有的已经过期,相信都是他们平时舍不得喝的东西,今天拿出来待客。寺院的主持像一位和蔼的老爸爸,拉着张团长的手,介绍寺院一木一瓦的来历。对那些年代过于久远的造像,他们认为是从地里自生的神物,老喇嘛信誓旦旦的指着一个木柱下的柱础说,这个就是以前没有的。在大日如来的脚下,恰好有一汪泉眼,喇嘛慷慨的为我们灌了满满一瓶圣水,当地向导说,平时,他们最多用手掬一捧,让信众尝一下。我轻轻的抿了一口圣水,甘甜如饴。信仰或许只需真诚就够了,像这群善良的喇嘛,用他们最原真的虔诚,保护了祖先神明留下的遗物,保护了香堆镇的空气、河流和圣水,他们的心灵如同圣水般晶莹清澈。
    察雅县是西藏三大贫困县之一,全县三分之一人口年均收入不足两千,我们住的据说是全县最好的宾馆,竟然不通自来水,而一路道路坑洼难行,今天也早已领教。晚上在与藏族县长的交谈中,深深感受到他对牧民的爱和忧,西藏需要这样的县长,需要他们为善良的藏族牧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教育机会,让他们的子女日子过得更体面富裕。

6月12日
    早上8点出发,沿着214和318国道,从察雅向芒康行进。芒康县位于西藏东南端,与四川和云南德钦县接壤。县境内有金沙江和澜沧江自北向南穿过。我们今天行程600余公里,翻越了5座山,最高的东达山海拔5008米,是此行所历最高峰。我们从帮达机场周围的辽阔草原,到横断山系的峡谷深沟,最后抵达了海拔只有2000余米的芒康县曲芝卡乡。3000米的高差中,感受到的是地形的起伏、植被的变化还有气温的差异。邦达高原草场蓝天白云、坦荡无垠,云朵投射的影子印在草地,显出浓绿、金黄的明暗层次,丘陵浑圆柔和的线条延伸、舒展,天地相亲。而翻过东达山后,眼前逐渐呈现深谷大峡的地貌,觉巴山上的盘山公路号称99道弯,在山腰上盘绕如羊肠,皴皱起伏的山体泛着红灰色,两山间是令人眩晕的万丈峡谷。我们的车就这样沿着盘山路从山顶勾勒到山底,再从山底勾勒到另一个山顶。到达芒康县后,一路南下,翻越芒康曲芝卡乡的红拉山,山谷澜沧江红色的水流翻滚涌动。这里是滇金丝猴保护区,茂密浓绿的松树、杉树为金丝猴搭起一片乐园,远处达美庸雪山在阳光下显出圣洁的光影。过草原翻高山后,即“降落”海拔仅2000余米的芒康曲芝卡乡。曲芝卡是滇藏交界处著名的温泉之乡,也是中国唯一保留传统晒盐方式的井盐之乡。下车后,温暖的热风拂面,重拾初夏的感觉。宾馆临江而建,打开窗户,澜沧江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如此奢侈的拥有一条河流!枕着波浪,一夜听涛。

澜沧江岸的盐田

析晶的盐田

盐田棚垂下的盐晶棒

天主教堂

 

 文成公主庙内供奉造像


6月13日
    在芒康纳西民族乡的澜沧江两岸上,分布有三处盐田,分别是西岸的加达村盐田和东岸的上、下盐井盐田。盐田的历史据说可早到格萨尔王的传说时代,清代文献也有确凿记载。所产出的井盐是滇藏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商品之一。上世纪末三处盐田都在延续传统的方法进行生产,如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村民已转向他业,唯有加达村盐田晒盐还在继续,其方法是先从卤水深井中打出卤水,积于卤水池中,再舀至整理好的木棚盐田中晾晒,等待其结盐花、析盐晶。加达村盐田底部以红土垫衬,故晒出的盐呈红色为红盐,每年三月卤水质量最高,他们给三月盐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桃花盐。
    关于盐井盐田的保护,西藏文研所的夏格旺堆记述道:“八年前,我们的团队第一次来到这里了解它、记录它,并深深感叹于先人的聪明才智,能在如此高山峡谷间、在澜沧江畔地下岩层中发现卤水,开凿卤水井、搭建盐田、营造卤水池,依峡谷四季气候积累晒盐田经验。因为这种古老制盐方式的原始性、独特性、科学性,在经历了因建设水电站险些将所有盐田盐井和舒适的温泉被淹的险境之后,终于保住了这一独特的人类文化遗产。并很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回想其中原委,感谢能保住盐田盐井的第一大功臣张建林老师,感谢国家文物局相关专家老师与领导,没有你们的付出与努力,如今我们在盐井能看到的也许只有电站水库。”
    加达村村民大部为藏族,也有纳西族。他们的习俗和信仰不同,甚至一个家庭中,有信藏传佛教的,也有信天主教的,但百年来都互相尊重,和谐相处。芒康纳西乡的天主教堂,是西藏境内唯一一座。1865年由法国传教士邓得亮神父创建,先后有17名神父来此传教。当年在藏传佛教的强势区开辟出这么一块耶稣的天地多么不易,他们不但带来了宗教,也带来了文化,当地的葡萄就是神父们引进的,如今这些葡萄品种在法国已经绝迹,法国植物学家还要来此重新引种。
    今天是藏传佛教的萨噶达瓦节,信众们围绕着寺庙转经、集会。相比那里的热闹,教堂更显静穆、空阔。教堂内耶稣受难的壁画、圣母玛利亚的壁画亲切平易。“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提倡平等的宗教使人感到亲和。
    在澜沧江东岸的扎国叙沟内,还有一处吐蕃时期的摩崖造像,造像加窟檐后,被当地人称文成公主庙。这是我们此行遇到的第二座文成公主庙了。其造像也一如既往是大日如来和二胁侍菩萨。因着三角翻领的吐蕃装,被误认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了。造像前酥油灯静静燃烧,造像面部已被熏黑,但也给石质表面上了一层保护膜。今天是藏历的节日,绕寺庙转经的村民很多,他们虔诚的守护着心目中的赞普和公主。

 

八宿火焰山

怒江山的72道弯
 

6月14日

    结束了芒康的考察,原路返回到邦达草原后,再转而向西到八宿住宿。行程600余公里,穿越澜沧江、怒江、翻红拉山、觉巴山、东达山和怒江山、多拉山等。过邦达草原后,怒江山上也有个著名的72道弯,绕到山谷,再从怒江支流的峡谷中穿行。目的地八宿即位于谷底中,两侧红土山脊垂下火焰般的纹理,气温也格外高于西藏其他地区。昌都的青稞还未抽穗,这里却已是成熟的黄色,与内地小麦收割的时间相当。在藏东横断山脉地区,我们每一天都能够感受到一日三季的奇妙。行车途中,在4000-5000余米的海拔高度中,仍可见那些骑行或徒步旅游的发烧友,一群敢于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勇士。

 

高原水乡——林芝

6月15日

    一早从八宿出发,沿川藏线奔林芝八一镇。行程500公里。川藏线十分繁忙,不但有大小越野和货运车,还有骑行发烧友,昨天遇到一群专业级的摩托车队,20余辆摩托,由5辆越野保护,全部泰国牌照,装备精良霸气,阵势浩大,不由让人猜测其身份,会否是泰国某个皇家车队?出八宿不久,路边河流变的清澈,既不像澜沧江融入红土呈红色浪涛,也不似怒江为黄土的颜色,队友告知我们已进入雅鲁藏布江流域。道旁安久拉山碧草如茵,而远处山顶残雪未消,清流、碧草、雪山、蓝天,让人神清气爽。途中过然乌湖,虽是八宿名胜,但游人不多,湖光山色,静谧秀美。渐行山渐高谷渐深,谷底河水激荡起雪白的浪花,山上针叶林茂密浓绿,景色有种北欧的风格。愈往前行,路边针叶林渐渐换成阔叶,柳树、榆树等叶繁枝密,竟有参天蔽日之势。车辆就在林荫道间穿行。透过树间缝隙,泊龙藏布和古乡湖波光粼粼。这种景色让人恍惚,不知身处江南还是青藏?
    中午在通麦吃饭。通麦之后的一段又让人见识了林芝的另一面。通麦大桥去年即曾发生过垮塌事件,致使一车数人落水而亡。而通麦桥后的一段公路也号称魔鬼路段,事故频发,很多援藏精英殒身于此。这段约15公里的路我们走了近2个小时,路面狭窄,弯道密集,泥泞打滑,而且交通繁忙,错汇车多,险情令人神经一路紧绷,途遇几处尚未彻底清理的滑坡石堆、已经塌陷的路面,修路的工人正紧张的清理,好在车辆勉强可过。问当地向导,如此繁忙的交通,为什么不修成柏油路面。向导告知,这条路无时无刻不在修,也无时无刻不在塌陷毁坏,旁边山体是疏松的,遇雨即垮塌,而此地处山谷,常年潮湿,晴天路面也泥泞,所以才有“魔鬼”路之称。
    过了魔鬼路,似乎为庆贺我们顺利过关,景色突然秀丽异常,号称小瑞士的鲁朗到了。此后直到林芝八一镇,无处不美不秀。如果说甘孜昌都是伟岸的康巴汉子,林芝便是秀美而个性的俏女儿。

 

第穆萨吐蕃文碑刻

洛哇旁卡摩崖造像之一

 西藏所夏旺主任介绍第穆萨碑文


6月16日
    上午考察林芝地区的两处地点。第穆萨吐蕃碑刻,位于林芝县布久乡玉容增村东北,摩崖藏文碑刻,加盖岩棚。碑刻内容据介绍是赤德松赞与林芝地方的工布王的盟誓,吐蕃王承诺给工布王以税收优惠以及许其子女世袭等。文字不多,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林芝地肥水美,离此碑不远即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绿水绕田,至如江南水乡。自然条件优裕,民众富庶,经济相应发达,当时的工布王又是吐蕃王的兄长,应是当时比较有实力的地方头目,大凡盟誓都会有一定的原因,这通盟誓碑反映了怎样的史实呢?吐蕃王和工布王间发生了争执和纠纷,吐蕃王为了平息,才有了如此承诺?还是吐蕃王为了安抚作为兄长的工布王而将其安置在富庶的林芝并许下优厚条件?这些沧桑变幻的细节早已沉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期待有一天新的资料能钩沉证史。今天第二个地点是工布江达县的洛哇旁卡摩崖造像及太昭古城。摩崖造像为一佛和胁侍菩萨及供养人。造像配置不是很规范,张团长推测应是当地对佛教造像规则并不很了解的人所刻。从风格特征可定为9--11世纪,即尚难确定就是吐蕃时期。太昭古城紧挨摩崖石刻,太昭是川藏道上的重要驿站,现尚存古道遗迹,传说文成公主也曾过此地,并在摩崖造像下歇息。如果那时摩崖造像真的存在,公主一定会在造像前求佛祖保佑她吧。
    林芝真是个神奇的地方,自然条件与西藏其它地方迥乎不同,在藏东随处可见的寺院在此竟不多见。西藏队员告知,历史上林芝人在西藏的名声并不很佳,认为其缺乏信仰,狡诈贪财等等。在西藏,某种意义上宗教地位就是社会地位,也许缺少宗教氛围的林芝和林芝人,其观念和行为在藏区都显得比较另类吧。
    结束了林芝的考察,我们继续向拉萨进发,翻过海拔5020的米拉山,辽阔雄浑的高原草场的景观又再现眼前。江南水乡般秀丽的林芝宛如一场梦,一个仙女下凡落高原的美梦,我会时时想念她的。

 

大昭寺

 拉萨河畔的布达拉宫


6月17日
    16日晚7点多,经过8000余公里的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最后一站——拉萨。想起了那首歌《回到拉萨》,西藏文研所的哈比布所长带领同仁们远远的来迎接,美酒哈达,古道热肠,天下考古一家人,我们“回”到了拉萨!傍晚的夜幕下,远远的看到了布达拉宫,现代高楼大厦的包围,依然掩不住她雪山女神般的庄严、美丽。看过很多布达拉宫的照片、视频甚至电影镜头,今晚看到真实的她,仍然被震撼和感动,梦中那个遥远的召唤是否就来自于她?回到拉萨!
    17日整天都在拉萨市内参观,在布达拉宫管理处主任的特许下,我们登上了红宫的金顶!今日的布达拉宫,大部为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和摄政王建。能追朔到吐蕃时期的,只有山顶法王洞部分建筑,修缮此处时,曾发现一道白灰外墙,应是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遗迹了。此外,拉萨年代较早的遗迹还有,药王山石窟及造像、大昭寺古建以及著名的唐蕃会盟碑等。地面上的吐蕃古迹已经很少了,地下或许还有丰富的埋藏。最近,拉萨市南部一个基建工地,出土了一方莲花石柱础,丰满的阔莲瓣造型,颇具唐风。据介绍,这一区域原本就有一座年代可追溯至吐蕃时期的寺院,石柱础的出土,印证了其历史。拉萨,这座曾为吐蕃首府的城市,在未来或将会有更多考古发现,吐蕃城址、墓葬、手工业等方面的研究也必将更加深入。
    近一个月的考察要结束了,全体队员在拉萨河边合影,每个人心中都荡起对这段经历的不舍和留恋。1300年前,文成公主是否常常站在布达拉宫的红山上,向长安的方向眺望?进藏后再也没能返乡的她,是否羡慕过北往的鸿雁?明天,我们将带着的她的乡愁乡情,返回长安——文成公主的故乡。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王小蒙)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文成公主庙

卡若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