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徐家城遗址

摘要: 01遗址概况     徐家城遗址位于甘肃省庄浪县万泉乡徐家城村东缘,南接秦安县,西与静宁县毗邻,地理坐标为北纬 35°04′44.8″,东经 105°47′49.0″,海拔 1398 米。该遗址位于水洛河北岸,距水洛河与清水河交汇处约 500 米。2009年6〜7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兰州大学在陇西盆地东部进行旧石器考 ...



01

遗址概况

  

  徐家城遗址位于甘肃省庄浪县万泉乡徐家城村东缘,南接秦安县,西与静宁县毗邻,地理坐标为北纬 35°04′44.8″,东经 105°47′49.0″,海拔 1398 米。该遗址位于水洛河北岸,距水洛河与清水河交汇处约 500 米。2009年6〜7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兰州大学在陇西盆地东部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时发现,同年7〜8月,上述单位对其进行联合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 20平方米。

  

▲徐家城遗址全景

  

02

主要发现

  

  遗址埋藏在水洛河的第二级阶地及上覆的黄土中,发掘剖面厚约6.5米,包含9个自然层,其中第 3 〜 5 层含有文化遗物。第 3 层出土石制品数量极少,暂未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层。遗址 4 〜 5 层内出土遗物丰富,根据遗物在剖面上分布的密集程度,分为 4 个部分:第 5 层及 4C、4B、4A 层,代表该遗址的文化层位。碳 -14 年代测定遗址文化层年代为距今约 4.6 万〜 2.3 万年,其中主要文化层(4C、4B)年代为距今约 4.6万〜 4.1 万年。

  

▲地层剖面

  

  4B 层是遗址出土遗物最为密集的层位,平面上遗物分布于整个发掘区,剖面上集中分布在厚约 20 厘米的堆积内。结合文化遗物分布、自然砾石分布特征,该层位应该代表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古人类活动面。

  

  遗址出土石制品 5000 余件,动物化石近 600 件。研究显示,各文化层石制品类型与技术相近,总体上体现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技术的特征。石制品以中、小型为主,包括搬入石材、石核、石片、断块、碎块/片、石器等。石器类型以边刮器、锯齿刃器、尖状器为主,石锥、砍砸器为重要类型,凹缺器、端刮器等较少且不典型;石器毛坯以片状为主,绝大多数为单面加工,加工程度较低。

  

遗物出露状况

第 10 水平层砾石分布

  

  对遗址石制品原料经济的初步分析揭示出了徐家城古人类的原料采集和利用行为。从古河滩上选取砾石是当时古人类采集石料的主要策略,原料采集时对脉石英有较强的选择性,但未特意增加对优质原料的采集和利用。古人类对遗址附近主要原料的特点有着明确的认识,并以此发展出了不同的使用方式,脉石英主要用于剥片和加工小型石器(如边刮器、石锥等),花岗岩、闪长岩等主要用作石锤、石砧和制作大型石器(如砍砸器等)。剥片过程中,对石核的利用程度相对较高,暗示古人类尽可能地将搬入到遗址的石料进行剥片利用,反映出遗址内不存在石料存储现象,属于随用随采型的采集策略。石器加工所反映的原料利用率不高,表明古人类不存在原料短缺的压力,所从事的活动可能多为遗址内或遗址附近的活动。

  

石核

▲石器

  遗址孢粉、粒度等分析显示,第 5 层和 4C 层,气候相对温湿,水量较大,区域地表植被主要为半湿润森林和灌丛草原;第 4B 层,气候开始变得冷干,水量减少,区域植被开始向草原过渡;第 4A 层,本地气候开始向暖湿发展,林地的比例增加;第 3 层,马兰黄土发育,气候可能向干冷发展。4B 层出土的化石相对较多,初步的种属鉴定显示动物种类主要为马属和牛属的成员,动物种类相对比较单一。

  

03

学术价值

  

  徐家城旧石器遗址出土遗物丰富,为我们了解甘肃陇西黄土高原地区人类活动模式、行为特点、环境适应生存表现等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遗址距今约4万年,早于甘肃张家川石峡口遗址第2地点(3.3万年),两者在石器技术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为我们从区域角度讨论古人类行为的历时性演变提供了关键材料,也为我们讨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的标志、模式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来源丨摘自《甘肃重要考古发现(2000~2019)》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