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榆林城墙

摘要: 榆林城墙始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东 依驼驼峰,西濒榆溪河,北锁红石峡,南临溪流。 城墙宽厚高大,气势雄伟,屹立于陕西省域最北 端的今榆林市内。据《榆林府志》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 始筑榆林寨,正统初(1436~1440年)建榆林堡, 成化九年(1473年)延绥巡抚余子俊于旧城北增 筑城垣。 成化二十二年 (1486年), 巡抚黄��将 原堡城向北扩筑 ...

榆林城墙,明,榆林,榆林市,古建筑,第三批


榆林城墙始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东 依驼驼峰,西濒榆溪河,北锁红石峡,南临溪流。 城墙宽厚高大,气势雄伟,屹立于陕西省域最北 端的今榆林市内。
据《榆林府志》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 始筑榆林寨,正统初(1436~1440年)建榆林堡, 成化九年(1473年)延绥巡抚余子俊于旧城北增 筑城垣。 成化二十二年 (1486年), 巡抚黄��将 原堡城向北扩筑,城周约6里,俗称北城。明弘 治五年 (1492年),巡抚熊绣将城垣向南扩展到 今凯歌楼巷处,建南城门曰怀德,这次扩筑的城 垣,俗称中城。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姚镆将军将 怀德门改名凯歌楼。明正德十年 (1515年),延 绥镇总制邓璋,新扩城周13里,俗称南城。隆庆 元年(1567年)筑南门逻城,始把南门推到现址。 此谓“三拓榆阳”。在此之前,城垣多为土筑,从 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驻榆官员相继完成用青砖 包砌城垣,加固城壁。当时,榆林城墙东西长约 3250米,南北长约1212米,周长约8924米。
清代榆林城墙亦屡有修筑。同治二年,因北 城被流沙积压,向南回缩,在今广榆门处缩筑北 城墙,广榆门为北门。至此,榆林城墙始成今榆 林城之廓。
榆林城墙,半建于川,半依 山坡而筑,东高西低,东北角突 出,形似菜刀。城墙用黄土夯实, 外用大青砖砌筑。墙基宽16.6米, 顶宽10米,墙高随地形不等,最 高可达16米,周长6500米。明代 原有城门七座,后东西各废一座, 为五座;北广榆门,南镇远门,东 振武门,西宣威门,另有小西门曰 新乐门。五门均为拱洞式,门上建 有箭楼,东门和南门各建有一瓮 城,瓮城墙上筑有驻兵窑,既可御 敌,又可藏兵。筑城墙时,随地形差异加设马面, 大小不等,相距不一,远则百米,近为五十,共 十二处。东南角城墙上建魁星楼。
城墙沿山脊、山冈起筑,城墙外坡陡直,西、 南有护城河流,北、东以沙漠为壕,可谓“固若 金汤,九塞为首”。当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城,屡 攻难下,最后在东南角城墙下挖地道埋设火药, 炸开城墙缺口,才得以攻入城内。
城墙作为榆林城重要的城防设施,在历史 上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榆林城墙在历史、文化、 军事建筑艺术方面,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多年来,城墙经战争的洗礼,风雨剥蚀,人 为建设的破坏,部分城墙及新乐门、宣威门、箭 楼、魁星楼均已被毁,历史文化遗产濒临被毁之 灾。
1986年,国务院公布榆林城为历史文化名 城,保护榆林城墙,刻不容缓。1983年至1988 年,陕西省文物局拨专款5万元,修复西城墙230 米,并准备修复南城门洞及瓮城。为进一步加强 保护城墙,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 公布榆林城墙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划定了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 城墙、 城门及城墙上建筑。一般保护区为:城墙内外各 外延10米内。建设控制地带为: 一般保护区外 延50米内。


榆林城西城墙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