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刘绪:论卫怀地区的夏商文化

摘要: 2021年9月26日0时43分,我们爱戴的刘绪老师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2岁。刘老师自1983年任教学院以来,呕心沥血,毫无保留地教书育人;扎根田野,在实践中探寻真知,在大地上务实致远。刘老师一生桃李芬芳,成就斐然,为夏商周考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纸上考古”将陆续刊出刘老师的经典论著,永志怀念!2008年6月,刘绪老师于曲村晋侯 ...


2021年9月26日0时43分,我们爱戴的刘绪老师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2岁。刘老师自1983年任教学院以来,呕心沥血,毫无保留地教书育人;扎根田野,在实践中探寻真知,在大地上务实致远。刘老师一生桃李芬芳,成就斐然,为夏商周考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纸上考古”将陆续刊出刘老师的经典论著,永志怀念!

2008年6月,刘绪老师于曲村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发掘现场(常怀颖供图)




李伯谦

刘绪先生《论卫怀地区的夏商文化》由硕士论文补充修改完成,最见功力。该文通过对自己亲自调查发掘的典型遗址的地层、分期、特征、相互关系的分析,将卫怀地区的夏代遗存分别以北平皋—赵庄遗址、李固—潞王坟遗址为代表,分为沁河以西、以东两类遗存,继而通过与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的比较,判定沁河以西的以北平皋—赵庄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属二里头夏文化,沁河以东的以李固—潞王坟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属早于二里冈早商文化的先商文化。其分析之深刻,论证之严密,所作论断之无懈可击,堪称考古学论文之典范。(节选)

后记

刘绪

《论卫怀地区的夏商文化》是我的硕士论文,选题是按照邹衡师的学术体系确定的。1980年邹师的《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出版,他希望自己提出的一系列学术观点能够得到新材料的验证和补充。在当时,他据以确定辉卫型先商文化的材料比较少,仅有新乡潞王坟遗址几个探方和辉县琉璃阁一个灰坑(H1)的材料,而且完整器不多。另外,辉卫型先商文化与二里头类型夏文化的大致分界应在何处,也是需要进一步明确的。1981年下半年,适逢恢复高考后最初两级本科生(77、78级)毕业实习,邹师亲自担任湖北与河南八个小组的指导老师,其中豫北就有三个小组(河南另有一组是在室内整理罗山天湖墓葬),分别发掘了武陟赵庄、修武李固和濮阳马庄三处遗址。我当时刚读研二,邹师要求我担任助教,两人分头在八组间轮换。近年底时,我换到湖北孝感,突接邹师通知,要我速返河南武陟。到武陟后方知,赵庄实习的同学在温县北平皋遗址调查时有重要发现,邹师让我到北平皋遗址发掘。《论卫怀地区的夏商文化》一文的主干材料便源自本次实习所获,即北平皋、赵庄和李固三处遗址新的发掘成果。新资料证明,辉卫型是可以成立的,它与二里头类型大致以沁水为分界。对此,后来的发掘给予了进一步补充和验证,如新乡李大召和辉县孟庄的发掘。这两处遗址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的陶器,都有较多的鬲、甗和蛋形瓮,整体特征与二里头文化有较大区别,不宜划归二里头文化。我当时将这类遗存(即论文中的李固—潞王坟类型)划归邹师所定的先商文化,所谓李固—潞王坟类型就是辉卫型。按照陶器特征如此归类是可以的,但笼统地把沁水以东相当于整个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存都定为先商文化则与邹师所定先商文化的结论存在一定矛盾。按照邹师所定先商文化三类型的发展关系,最早是漳河型,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及安阳地区,时当二里头文化三期及以前。而后向南依次发展,在今新乡一带形成辉卫型。到成汤时渡过黄河,占领今郑州一带,产生南关外型。由此可知,辉卫型的出现最早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偏早阶段。那么,在漳河型先商文化还未南下,辉卫型还未出现之前,也就是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时,新乡一带是否属先商文化就难以确定了。这是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大家可以参看张立东和常怀颖二位先生的博士论文,我在《对探索早期夏文化的几点看法》一文中也略有涉及。(节选)



刘绪老师硕士学位论文图表



论卫怀地区的夏商文化


一、绪言

卫怀地区在河南省北部,包括清代的卫辉府和怀庆府。《禹贡》为冀州覃怀之地,商代为畿内之域,两周近于洛邑王城,先后为周、晋、郑、魏所有。秦属三川,汉属河内,其后或属怀或属汲,通常称为河内。现在属新乡地区。

本地区是中原腹地的一部分,西北靠近太行山,与山西垣曲、阳城、晋城、陵川诸县接壤,南部隔着黄河、邙山,与洛阳、郑州、开封等地相邻,东北是一望无垠的华北平原。境内有两条主要河流:沁水从晋东南穿太行山,经济源、沁阳、温县、武陟注入黄河,把本地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卫水自清化(博爱)发源,经焦作、修武、获嘉、汲县进入安阳地区,后与漳河合流。据古文献记载,此地既是商人早期活动的主要地区,也是夏人势力所到之处,著名的羊肠、河济就在这里。

卫怀地区的考古工作开展较早,1935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温县、获嘉、辉县等地进行过调查[1],并于1935年~1937年在辉县发掘了一些商至汉代的墓葬[2]。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各级文物部门又先后在辉县琉璃阁[3]、新乡潞王坟[4]、济源原城、沁阳圪垱坡[5]和孟县东杨[6]等遗址进行了发掘。但过去的这些工作,所获资料有限,不能使我们较全面地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和探讨其与邻近地区诸文化的关系。1981年秋冬,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七、七八级部分学生在新乡地区试掘了修武李固、武陟赵庄和温县北平皋三处遗址[7],并在这三个县,以及沁阳、辉县、原阳等县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上自龙山文化,下迄商周时期的遗存,其中,尤以晚于龙山文化而又早于二里岗期商文化的遗存最为重要。据初步研究,卫怀地区这一时期的遗存显然可以分为两类,而对这两类遗存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它与周围各地区诸文化的关系,并进一步辨别夏、商两种文化的面貌。

二、卫怀地区夏商文化的年代分期和文化特征

卫怀地区的夏商文化,如果以晚于龙山文化而又早于二里冈期商文化的遗存为主要标准[8],则可以沁水为界分为两类:沁水以西为一类,以北平皋—赵庄遗存为代表;沁水以东为一类,以李固—潞王坟遗存为代表。

(一)沁水以西的北平皋—赵庄遗址

北平皋和赵庄遗址分属于温县和武陟县,两遗址相距3千米,济水从其间流过。它们均位于沁水西南、黄河北岸的清风岭上,南面隔河与郑州上街、西史村遗址相望。据笔者调查,沁水以西晚于龙山文化,早于二里冈期文化的遗址还见于温县安乐寨上苑,沁阳县崇义公社西苟庄、范村花地冈等地,孟县吉利东杨也属这类遗址(图一)。

图一 卫怀地区夏文化、先商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1. 地层与分期

(1)赵庄遗址

赵庄遗址范围颇大,东西约1500米,南北约500米,堆积一般厚约2米。包含有仰韶文化、二里冈期商文化和东周时期文化遗存,也包含有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存。最后一类文化遗存和二里冈期商文化遗存分布在遗址西南部,紧邻黄河大堤,部分已被河水吞没。

据1981年的发掘,赵庄遗址文化层的叠压关系有二组,其中探沟81WZTG1的地层如图二所示。

图二 81WZTG1南壁局部剖面图(赵庄)

第1层:农耕土。

第2层:灰黄色土。出有战国、汉代陶片。

第3层:浅灰色土,质较松软。内含丰富,出有粗绳纹鬲、甗、罐,还有长颈大口尊、簋、豆、小口瓮、钵、甑、敛口瓮、器盖以及石、骨器等遗物。以鬲和大口尊最多。其特征与二里冈C1H1者接近[9]

第4层:深灰色土,质较松散。出有细绳纹薄胎鬲、甗、罐,还有盆、大口尊以及少量石器和龟甲。从出土陶器看,如鬲,卷沿尖圆唇,锥足瘦长,胎甚薄,饰细绳纹,与二里冈C1H17所出者相近[10]

第5层:黑黄杂花土,质较硬。主要出有夹砂罐、泥质罐、口径稍大于肩径的大口尊、附鸡冠状鋬的深腹盆、小口瓮等。

另外,断面D2和D4下层所出遗物特征也和G1⑤者相同。

(2)北平皋遗址

北平皋遗址以东周和汉代遗存最为丰富,此外,还有少量仰韶晚期、西周晚期和文化特征与赵庄G1⑤者相同的遗存。最后一种遗存主要分布在北平皋古城城内的南部台地上,1981年,我们清理了四个灰坑(编号为81WPH1~H4),遗物相当丰富,特征相同。出土器物中,陶器有二十余种,以夹砂圜底深腹罐为最多(包括花边唇者),几乎占陶器总数的一半。其次是盆、大口尊、平底盆、小口瓮、豆,罍,还有少量带鋬小罐、敛口瓮、蛋形瓮、花边堆纹小罐、鼎、鬲、甗等。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