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洋县清凉寺
洋县清凉寺,清,汉中,汉中市洋县四郎乡清凉村,古建筑,第六批
清凉寺,建于唐朝,位于陕西洋县城北10里处的清凉川。
清凉寺处于傥骆道出秦岭崇山之南口,环境优雅、风清气爽、山清水秀。
傥骆道,从周至骆峪口沿骆峪、经厚畛子、越兴隆岭,沿华阳至洋县傥水河谷,全程240多公里。历史上从关中通往蜀地有六条古道,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武关道。而傥骆道是六条古栈道中长安通往汉中、四川方向最近、也是最险峻的一条古道,可谓当时的高速公路,是古蜀道遗产廊道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
清代诗人童颜舒诗云:“蔽日旌旗近御銮,清凉川上万人欢,回想觅贽千金日,至得洋州已是难。”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傥骆道曾是历史上的一条重要“官道”,同时,也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傥骆道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古洋州作为交通要道上接待中心的繁华兴盛,清凉川万人聚集欢畅的热闹场面蔚为壮观。清凉寺在唐、宋、元、明时期的1000多年时间里,寺内花红叶绿、树木茂盛,人迹不绝、香客不断。到清朝时,更是古柏森森、古宇宏大、名播遐迩,清康熙十二年(1673)、三十三年(1694)两次重修,故貌依旧,色彩鲜艳。
清凉寺曾经有十九座大殿,现只剩下三座。其中歇山式大殿一座,三开间,前横梁一木贯之,上架五朵斗拱,两端斗拱外出部分,雕刻为凤头状,倍增气势,他处罕见。殿前古松一株,造型奇异,状如黄山迎宾松。殿松相衬,将人工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在大殿两侧,各有悬山式配殿一座,称之为娘娘殿、牛王殿。其右殿前横梁也为一木横之,殿前有古桂一株,殿后有千年古柏一株。殿前松后有一排七间的古建筑,虽屋面被改造,但斗拱梁架等古建风格尚存。此排房舍前有一广场,广场边缘有歇山顶乐楼一座。乐楼面对大殿,与整个寺院朝向相反,两侧为竖立石旗杆的基座,可见当年清凉寺之气势。寺内还有石碑三通、残碑及石刻许多,以及石佛像一尊,向人们叙说着昔日的辉煌,曾一度被当作学校使用。2000年被公布为汉中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被叫做“清凉寺”的地方有几十处,而唯独洋县的清凉寺与宫廷的一段历史有因。
唐德宗李适(742-805年),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779年至805年在位,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后任用幸臣卢杞等,并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日深、政局下转。建中二年(781年)发动削藩战争,为了维护世袭特权,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纳、山南东道(治襄阳)节度使梁崇义和李惟岳联合起来,共同起兵,发动四镇之乱。
建中四年(783年),手握兵权的太尉朱泚发动叛乱,很快占据都城长安。德宗无奈只好带着皇妃、太子、诸王等仓皇出逃,由咸阳到奉天(今乾县),史称“泾原兵变”。由于叛军追逼不舍,德宗在奉天难以立足,兴元元年(784年)二月,只好率嫔妃群臣沿傥骆道南逃汉中。严震闻讯后,率汉中守军前往汉中盆地东北端,傥骆道南口洋县清凉川迎驾。由于多日在秦岭山中长途跋涉奔波劳累,又恐叛军追来,德宗惊慌恐惧,心中烦闷燥热,而在此地君臣相见,山南西道官兵列队迎候,皇上的威严又得到维护,德宗倍感“清凉”亲切而又安全,清凉寺也由此名噪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