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觉”的盛宴 献给永恒\n——论东安王娄睿墓壁画的艺术传达

摘要: 生命短暂 死亡永恒墓葬壁画在完成的那一刻,已经标志着将进入无限期封闭的沉寂空间。也许现代的人们很难理解,古代这种“黄泉下美术”创作者的所思所想。尤其是水准极高的艺术精品,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壁画便是其中之一。东安王娄睿墓壁画局部20世纪80年代,娄睿墓壁画的面世曾轰动历史界与艺术界。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在其《太原北齐娄睿墓参 ...


生命短暂 死亡永恒

墓葬壁画在完成的那一刻,已经标志着将进入无限期封闭的沉寂空间。也许现代的人们很难理解,古代这种“黄泉下美术”创作者的所思所想。尤其是水准极高的艺术精品,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壁画便是其中之一。

东安王娄睿墓壁画局部


20世纪80年代,娄睿墓壁画的面世曾轰动历史界与艺术界。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在其《太原北齐娄睿墓参观记》中言到:“以墓道所绘出行、归来两长幅言,其题材主要是鞍马人物,布局紧凑,既分组清楚,又相互呼应;造型准确,既姿态各异,又情趣一致。”著名绘画大师吴作人称赞道:“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的发掘,使千百年来徒凭籍志,臆见梗概的北齐绘画,陡见天日;使中国绘画史,犹长河万里,源流更汇支派,空缺得以证实。” 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了著名的绘画艺术“六法论”,成为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之一。“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 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并影响深远,而娄睿墓壁画正是“谢赫六法”绘画创作理论的生动体现。娄睿墓壁画内容丰富,绘制精美,技法高超,填补了遗存绝少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北朝书画艺术的历史空白。

人物鞍马 精彩绝伦

东安王娄睿墓壁画,现存大小画面共计71幅,面积约220平方米,堪称巨制。壁画以长卷方式绘就,可概括分为“出行图与回归图”“仪卫图”“宫廷生活图”“祥瑞图和升仙图”“天空星象图”三层五组画面。描绘的是家世显赫的墓主人的戎马生涯与贵族生活及死后与升天愿望等内容。每组画面既独立又相互关联,不仅画面整体内容有高低潮之起伏,每组画面又各自不乏突出的表现重点。其绘画技法之高超,使该壁画“与传世卷轴画之精美殊无二致。”(杨仁凯·《中国书画》) 有众多学者结合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的宋临杨子华《北齐校书图》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娄睿墓壁画可能出自北齐“画圣”杨子华之手。壁画因残毁很多形象已不得而知。但画面中描绘的各色鞍马人物,都是画家成功塑造出的“简易标美”时代范式,十分的“传神写照”。对于鞍马的主要结构、外部轮廓以“骨法用笔”描画,劲健浑厚无丝毫柔弱之迹象;细小局部如睫毛、鬃发、尾毛等以疏密有致的细笔“随类赋彩”勾染,刻画精致入微,毫末俱现。无论粗笔、细笔,笔触皆流畅洒脱而充满力度感。画面中200多匹神采飞扬的骏马,动态、神情、毛色各异,无一重复,彰显“气韵生动”之美感。最令人瞠目的,莫过于画面中还有几处清晰可见的“马粪”形象。

马粪是古今绘画题材中不多见的物象,体现了中国画“师法造化”的创作原则,但也与传统审美印象中注重“雅”鉴的思想有些错位。马粪的大胆刻画,究竟是画家一时兴致的添笔,还是对画面效果的刻意经营?

东安王娄睿墓壁画中的“马粪”形象


观察得知,壁画中清晰可见的“马粪”形象出现了不止一次,且都处于画面重要位置(图片选自《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如西壁中层画面高潮位置的鞍马形象,马首高昂,口角嘶鸣,马尾高高上扬近于平直,一长串沿抛物线轨迹落下的马粪,赫然在目,这种刻画,何其自然生动,又何其直白大胆!两处马粪位置都是非常突出的,且上下呼应,妙趣盎然。再结合当时的封建制度,或主动或被动的创作缘由都不再是艺术家内心最注重的因素。

由此可见,“马粪”形象的刻画是画家的匠心独运,也是突破绘画“二维平面”知觉体验的关键“点睛”之笔。艺术家敏锐地捕捉了马粪所具有的强烈“嗅觉”感知特色,顺其自然地将画面“视觉”效果扩充至画面之外。“听觉”方面,不仅有两组交叠鼓吹的长号角声,还有疾风中鞍马的嘶鸣、扬蹄踏步声。“触觉”方面,有厚重保暖的皮裘衣物,有轻薄柔软的丝帛货物、随风飘扬的帽围衣摆。人物、鞍马的“阿堵传情”……各种综合感知觉的交辉呼应,组成了画面“知觉”的体验交响曲。

师法造化 气韵生动

唐代著名画家张璪提出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主张,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代表性理论。同时代的画马大家韩干,唐玄宗命韩干拜陈闳为师,并让他参照其他画马名作,他却对以:“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 关于画马的艺术构思,艺术史中也有一段非常著名的描写:“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者易?’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有“做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著名画论。

娄睿墓壁画对“马粪”的刻画,只有线条的轮廓描绘,未进行色彩的渲染。这点不仅与其自身的形象特点相符,又不会因太过逼真写实而引起人的不适观感,可谓“笔未到意已到”的准确把握。在刻画马粪的同时,画家对马尾的动态处理也非常严谨,尊重于客观现实,可见其对马的种类性情、生活习惯等做过长期耐心、细致深入的观察与研究,反映出其“师法造化”的创作本源。综观娄睿墓壁画整体,这种气韵生动、一气呵成的传神之作,非“画圣”之境界不能实现。娄睿墓壁画艺术创作的最大特色,就是突破了前朝秦汉时期程式化的艺术桎梏,调动了视觉之外的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方式,以极强的审美感染力,使观者达到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

“觉”的盛宴 献给永恒

众所周知,绘画是一种静止的“视觉”艺术,而国人传统审美习惯是“体验大于视觉”的。娄睿墓壁画也是如此,处处着眼表现综合“体验”的审美感知,其鞍马艺术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生动与传神,是对两百多匹马的动态予以细致微妙地刻画与区分,从而“避免重复,打破程式化”。如西壁下层的仪卫图中,为了体现整齐肃穆的仪卫性,画家在鼓吹图旁边安排了三匹正侧面站立的鞍马。对这三匹相邻又相似的鞍马动态气质区分表现,需要通过不同的细节来实现,颜色与马粪刻画便是两个明显的重要细节,此外还有马鬃、马首、马蹄、马鞍纹饰等分别刻画。画家巧妙地捕捉了马粪落地之前的连续性动态,辅以简练的线条形式对其进行形状与动态的完整刻画,拓展了画面的时间与空间,处理手法微妙至极。对落地后的马粪直接省略,既充满趣味性又强烈地渲染出路途场景效果,让观赏者瞬间带动了视觉、嗅觉乃至其他感觉的联想与想象。

东安王娄睿墓壁画中的鞍马人物


由于娄睿墓壁画创作者高超的艺术传达技巧,使得该壁画不仅成为“视觉”艺术盛宴,更是由直接的“视觉”审美,扩展引导出“嗅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再逐步加深至“阿堵传神”的“情感交流”。这种蒙太奇电影手法的运用,将画面组成一种多感官、多层次的立体空间,营造出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氛围,从而自然巧妙地使观者不自觉地“置身其境”,达到“撼动人心”的多维审美体验。

人类一直在追求肉体的永生,但从未实现。当艺术家意识到死亡是一种不必奋力追求的永恒时,以极致的艺术作品献给永恒的黄泉之下,或许便不再那么难以理解了。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欢迎投稿:wenwuzhisheng@126.com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