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冯庄团支部旧址

摘要: 冯庄团支部旧址,1946年,延安,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冯庄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第五批  70年前,中国第一个农村团支部在延安一个名叫冯庄的小山村里诞生;  11年前,冯庄团支部被团中央授予“五四红旗标点”光荣称号;  10年前,冯庄团支部旧址恢复并对外开放,现已成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冯庄团支部旧址  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冯 ...
冯庄团支部旧址,1946年,延安,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冯庄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第五批

 70年前,中国第一个农村团支部在延安一个名叫冯庄的小山村里诞生;

  11年前,冯庄团支部被团中央授予“五四红旗标点”光荣称号;

  10年前,冯庄团支部旧址恢复并对外开放,现已成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冯庄团支部旧址

  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冯庄村,山形地貌、风土人情,和陕北其他地方的千千万万个小山村一样普通平凡。然而,70年前,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团支部,使得冯庄这个名字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史册上熠熠生辉。70年来,冯庄成为中国广大团员青年特别是农村团员青年心中的“圣殿”,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奔赴圣地,来到冯庄,回望历史,思索未来。

  2016年5月初,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也来到了冯庄,回望、探访这个中国农村团支部的原点,走进她70年的历史风烟里……

  70年前,历史这样选择了冯庄

  五月的陕北,艳阳朗照,天空湛蓝,山花烂漫,新绿如涛,行走在冯庄的村庄小道上,心情格外愉悦。

  说起当年建团支部的历史,冯庄乡现任团委书记白喜军向记者娓娓道来——

  冯庄团支部是在党中央、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创建的。1946年8、9月间,任弼时同志两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向党中央提出建立青年团的建议。中央青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决定把建团工作的试点放在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县延安。1946年9月中旬,中央青委派马仪同志到延安县,与县青联主任吴光明同志一同来到冯庄,开展试点建团工作。

  之所以选择冯庄,是因为当时的冯庄,是延安县丰富区二乡(现宝塔区冯庄乡)最大的一个村子。全村80户430人,其中男女青少年114人。马仪、吴光明到冯庄村后,为建立可靠的群众基础,白天与青年们在打谷场上一同劳动,晚上在一起吹拉弹唱,很快熟悉了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特点,认识到组织教育广大青少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把一些出身好、劳动积极、作风正派的青年团结在一起,通过这批青年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影响和带动大家,使那些落后青年开始丢弃旧日的习气,逐步确立新的行为规范。在村党支部的协助下,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冯庄就发展了36名团员,创建团支部的条件已经成熟。1946年11月22日,全国第一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农村团支部——冯庄团支部成立。经过充分的酝酿和民主讨论,报经党支部审查和区党委批准,冯庄团支部由书记李聚升等5人组成。

  团支部成立后,填补了团组织在广大农村的空白,迅速发挥了先进青年组织的作用,对于党团结、发动农村广大革命青年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党中央主动撤离。冯庄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向群众宣传,掀起了参军参战热潮。5名团员参加了游击队,其他团员也冒着危险往前线运送弹药干粮,在敌占地区进行秘密宣传,为中央青委隐藏了12箱档案文件。在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该支部发展了一批表现积极的青年入团,壮大了团的队伍。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冯庄团支部书记李聚升作为特邀代表,光荣地向大会汇报了团支部的工作和经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还向李聚升赠物留念。

70年前,冯庄团支部团员青年的学习用具

  以沙为纸、以筷为笔,团支部改变了冯庄青年的命运和未来

  在冯庄村,记者见到了已经85岁的曹胜芝老人。当年团支部发展的首批36名团员中,如今在世的只有两人,曹胜芝就是其中的一位。70年的岁月,在老人的额头刻下了道道印痕,但提起当年参加团支部活动的事情,老人讲起来仍是历历在目。

  曹胜芝告诉记者,当年,马仪、吴光明到冯庄后,先是办起了青年俱乐部,又在俱乐部办起了识字组,除了教年轻人学文化、学唱歌、讲故事,还组织大家军训、做操。老人回忆说,吴光明和本区青年党员李聚升、曹振国都是能歌善唱、多才多艺的小能人,每天晚饭一过,他们就拿起自己土制的笛子、板胡等乐器,吹的吹,拉的拉,唱的唱,并组织村里的活跃分子在音乐伴奏下一起唱道情和信天游。等到青年们都聚在一起后,就教大家唱《东方红》、《横山上下来咱游击队》等革命歌曲,马仪、吴光明还给大家讲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保尔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年轻人的脑海里,俱乐部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年之家。每天天不黑,大家就急不可耐地聚集在这里,昔日沉寂的小山村,在嘹亮的歌声和欢声笑语中,充满了年轻人的活力与生机。

  “我的文化知识全部来源于当年的识字组”,曹胜芝老人说,为了教青年人学文化,识字组就地取材,练习的算盘珠子是用山上的山桃壳做成的,没有纸笔,就以沙为纸、以筷为笔,反复在沙土上练习,年轻人还高兴地笑称,这种纸笔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啊。老人回忆说,当时的冯庄,由于偏远落后,全村没有出过一个高小毕业生。有了青年俱乐部,让不少人不但学到了文化,还学到了许多革命的道理,了解了解放战争的形势,增添了革命斗争的热情。由于条件困难,青少年还组织起来,上山拾柴,开展生产互助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青年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加强了青年的集体组织观念。也正是有了青年俱乐部丰富多彩的活动,改变了偏于一隅的青年人的命运和未来。曹胜芝后来担任村上的合作社社长、村党支部书记,当过电工和煤矿工人,还打得一手好算盘。“所有这些工作没有文化怎么能行?没有当年的识字组,怎么会有我的这一切?”老人充满感激地说。

  风雨70年,冯庄从历史深处走向灿烂明天

  走进冯庄团支部旧址,一线九孔窑洞次第排开,朴素端庄,落落大方。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共青团的历史展览馆。走进窑洞,一块红色的展牌上,醒目地展示着当年的《入团誓词》:“我自愿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任何时候不投降、不叛变,坚决为新民主主义奋斗到底,坚决革命一辈子。”吟诵着这铿锵有力的誓词,青春的血脉涌动,历史的风烟自70年前徐徐吹来。

  冯庄团支部自建立以来,几代团员、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充当排头兵,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1959年,冯庄团支部营造青年林100亩;1971年至1975年,冯庄团支部成立青年突击队,为推广科学种田、粮食增收、农村治安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青年团员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营造青年林工程等活动,争做青年致富的带头人,在大棚蔬菜、养殖等产业发展上义务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发挥了农村青年团的先进模范引领作用。

  2005年,冯庄团支部被团中央授予“五四红旗标点”光荣称号。

  2006年,在纪念冯庄团支部建团60周年之际,宝塔区委、区政府决定恢复冯庄村团支部旧址,区财政拨款20万元用于旧址的恢复,并得到了共青团中央、团省委、团市委、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当年建团的老同志马仪、吴光明也对旧址的恢复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冯庄团支部旧址恢复并对外开放后,立即吸引了广大青年团员的目光,一批又一批的团员青年走进冯庄接受教育。这里已经成为延安乃至全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白喜军告诉记者,冯庄团支部旧址每年平均接待团员青年和青少年学习30余次。2005年以来,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陆昊、秦宜智等中、省团委负责人先后来旧址参观,同村上的新、老团员座谈。广大青年也通过在团旧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回望历史,反思自己,增强了团员青年的使命感。

  走过了70年的风雨,冯庄团支部形成了一种“老团支部”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代的冯庄团员青年将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的伟大进程中,奉献青春年华,谱写新的篇章。(延安日报记者 王垠山 孙文珍)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