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寺塔

陕西长安兴教寺发现唐代石刻线画

摘要:   陕西长安兴教寺发现唐代石刻线画“捣练图”  《文物》2006年04期 刘合心(陕西省文物局鉴定组研究员)  2000年1月13日陕西省文物局鉴定组成员呼林贵、刘合心、徐进、徐涛、尹夏清一行五人应长安县文管会及长安县公安局文物缉查大队之邀到长安县兴教寺鉴定被盗的佛教文物。工作间隙在兴教寺的佛堂大殿前发现一个放置假山的青石槽上刻有线刻画(图一 ...

  陕西长安兴教寺发现唐代石刻线画“捣练图”

  《文物》2006年04期 刘合心(陕西省文物局鉴定组研究员)

  2000年1月13日陕西省文物局鉴定组成员呼林贵、刘合心、徐进、徐涛、尹夏清一行五人应长安县文管会及长安县公安局文物缉查大队之邀到长安县兴教寺鉴定被盗的佛教文物。工作间隙在兴教寺的佛堂大殿前发现一个放置假山的青石槽上刻有线刻画(图一)。经仔细辨认后发现该石槽的前后两面分别刻有一幅“捣练图”线刻画;石槽的两端分别刻“飞缠枝海石榴”及“凤衔瑞草缠枝海石榴”线刻图案。

  现对线刻画“捣练图”及其相关问题作介绍并初步加以探讨。

  一“捣练图”刻石的基本情况

  据兴教寺主持常明法师介绍这件青石石槽是1985年出土的。当年长安县西韦村村民在兴教寺寺院东十多米处取土时发现。197年常明法师得知这件事后多次与西韦村村民交涉得以将石槽运回兴教寺内保存。

  线刻画“捣练图”石槽通长105、宽59、高42厘米;槽池长71∙5、宽4∙5、深28厘米。石槽两面刻“捣练图”的壁厚分别是7厘米与7∙5厘米。石槽两端刻“飞缠枝海石榴”图案的一端壁厚12∙5厘米刻“凤衔瑞草缠枝海石榴”图案的一端壁厚21厘米。其中在“飞缠枝海石榴”图案一端正中凿有一个直径约4∙5厘米的圆孔应是槽池的排水孔。

  这件刻有两组线刻画“捣练图”的青石石槽据其大小、形状笔者认为:它极可能就是唐代妇女在捣练之前盛清水以浸泡、洗涤练帛的实用石槽。

  第一幅线刻画“捣练图”(图二)。画面长宽3厘米。画面上共有九人八只飞鸟五棵树木三竿修竹一根竹笋两处假山。

  由画面的右方起向左依次为:一位老年男侍高19∙5厘米。头戴双脚幞头帽身着圆领长袍双手置袖内拱于胸前。脚穿尖足靴双目前视神态安详。前面有一株小叶乔木天空中有向左飞翔的鹊、雀各一只。再前为假山山石一堆山石的顶端有蘑菇状苔藓石缝中生长小草两丛。山石左侧生长着修竹三竿和竹笋一根竹叶为双勾画法。再向左有妇女两人一妇女身高19∙2厘米头挽螺髻上身穿男装翻领紧袖衣下身穿长裙脚穿尖足履双手拢袖置于胸前右肩扛着一根细腰杵目视前方;另一妇女身高18∙9厘米头挽反绾髻身穿长裙肩披帛巾脚穿方形云头履拱手持巾目视前方。天空中有一只向右奋飞的绶带鸟两女子前方是一株阔叶乔木。线刻画的正中位置是四个持杵捣练的妇女四人分为两组面对面站在砧石两侧双手持细腰杵舂捣置于砧石上的练帛。练帛两头结扎砧石侧面刻有团花图案。四女子身高17∙3~17∙8厘米。头束髻穿紧袖衣外着半臂下穿曳地长裙。四位捣练者的后边有小叶乔木一株天空中有三只向左方向飞翔的鹊鸟。再向画面的左方有一阔叶乔木树下有妇女两人左侧妇女高18∙8厘米头挽螺髻上身穿紧袖衣肩披帛巾下身穿长裙脚穿云头鞋左手执短柄小团扇一把指向捣练的妇女回首目视左侧妇女似谈论着什么;最后一位妇女高18∙8厘米头挽反绾髻上身穿男装大翻领紧袖外衣下身穿长裙脚穿尖头履双手拢袖拱于胸前。身后有小叶乔木一株。天空中有两只向左飞翔的鸳鸯。最后是山石山顶有祥云一朵山石缝隙有杂草两丛。第二幅线刻“捣练图”(图三)。画面长10、宽3厘米。共有六位妇女飞鸟八只树木五棵大小花卉六株草亭一座小宠物拂狗一只及山石两处。

  画面的布局从右到左依次为:最右边是山石一组山顶有苔藓两处山石地脚亦有苔藓。两株小叶乔木间有一茅亭亭子建在一个圆形基座的台子上台座边有一个五层台阶。亭子为四柱方形亭身一隔扇门的裙板上刻有门形图案另一隔扇门上部为直棂窗。亭子的屋顶为圆形由四层茅草覆盖。亭顶上空有两只头长羽冠的长尾鸟相向展翅飞翔。茅亭的左侧站立一位头饰莲花冠的妇女高19∙8厘米。身穿曳地长裙肩披帛巾拱手持披巾于胸前脚穿方形云头履。目视前方神态端庄。天空中有一只向左飞翔的鹊鸟。在莲花冠妇女的左前方有阔叶乔木一株树根部有石数块花草两丛。画面正中有捣练妇女四人其中三人持杵捣练一人坐在高凳子上用手翻动练帛。坐者高16∙2厘米其余三人高17∙5厘米。四人的发髻均为螺髻上身均穿紧袖内衣外套半臂长裙曳地放练帛的砧石两侧面刻有团花图案。砧石左侧有一株芭蕉树。天空中有飞鸟三只一只向右两只向左。这一组捣练妇女的下方有花草数丛石块一堆。芭蕉的左侧站立妇女一人高17∙5厘米。头挽螺髻身着曳地长裙肩披帛巾脚穿云头履。脚前有一宠物小狗在奔跑。该妇女左手叉腰右手拿着一个把柄较长的团扇。天空有一只鸿雁向左飞翔。持团扇妇女左侧是盛开的两株花卉花卉之间是一枯树。画的末端为一山石山上有泉水流下岩石上生长着一株下垂的藤蔓植物天空飞翔着一只长尾绶带鸟。

  石槽的一端刻有凤衔瑞草缠枝海石榴图案凤展双翅、翘尾口衔瑞草作回首状(图四)。另一端刻飞缠枝海石榴图案。飞展翼翘尾两只蹄状足作飞奔状(图五)。

  二线刻“捣练图”的时代

  唐代线刻画以往多刻画于碑石、墓志、石棺椁、石门框、门扇、门楣或石函等石材上。长安县兴教寺在石槽上发现两幅线刻“捣练图”实属罕见。若将第一幅图的左端山石处与第二幅图右端山石处相对接这两幅线刻“捣练图”似乎是依一幅长卷粉本刻制而成。两幅线刻“捣练图”的构图依然承袭了汉晋南北朝时期的长卷展开式布局。

  两幅线刻“捣练图”中妇女的发髻其中一个妇女为莲花冠两个妇女为反绾髻十一位妇女的发髻都为螺髻属高髻类型。而这种螺髻不少学者研究认为在初唐时期盛行于宫廷妇女。再从妇女人物的整体造型看初唐时期妇女身姿苗条体态修长面部略呈丰颐。到了盛唐渐渐地以“丽丰肥”为时尚。以盛唐时期杰出的肖像画和仕女画画家张萱为代表其作品“捣练图”、“虢国夫人春游图”等画中的妇女形象是盛唐时期妇女的典型形象。两幅线刻“捣练图”中的妇女造型体态修长身姿苗条清秀娟美是初唐时期的妇女造型。

  在妇女的着装方面许多学者认为初唐时期妇女的衣裙窄小“尚侧危”“笑宽缓”仍与北齐、北周着装相近。由于上衣狭窄适合套上半臂而半臂这种服装在初唐时期的女装中比较流行。同时初唐妇女也喜欢穿胡服而到了中唐时期胡服已不多见。这两幅线刻“捣练图”中的妇女多数身穿狭窄衣裙外套半臂。

  陕西考古发掘的初唐墓室壁画中人物画常以花草、树木、禽鸟附属点缀或者用它们来起间隔人物的作用。两幅线刻“捣练图”中山石、苔藓的画法与隋代展子虔《游春图》里的山石、苔藓画法极为相似。人物、树木、修竹、花草、石头等的画法与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画风一致。

  考古界与美术史学界的学者认为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的壁画属初唐时期的作品。因此笔者认为长安县兴教寺新发现的这两幅线刻“捣练图”其创作时代应在初唐时期年代的下限最迟也不会超过武周时期。

  三“捣练图”中的人物身份

  第一幅线刻“捣练图”中最左边的两位妇女其中一人左手持小团扇身穿曳地长裙肩披帛巾脚穿云头鞋。另一妇女头挽反绾髻上身穿男装大翻领紧袖外衣脚穿尖足履。这两位妇女从其着装分析不是参与捣练的劳动妇女应是两位贵妇人。

  妇女坐在高凳子上以手翻动砧石上的练帛而不是以杵翻动练帛罢了。

  妇女捣练时使用的杵形状为两头粗中间细便于手握长约一人高故称为“细腰杵”。又因杵的两头对称所以任意用哪头皆可。宋代以降捣练的方法因杵的体形变短且一头粗一头细便于握持成为卧杵。元代王祯《农书》记载:“……今易作卧杵对坐捣之即便且速帛易成也”。该书附有一图(图九)图中所示两妇女相对而坐双手各执一杵杵体已改短一端稍细便于握持。明代《农政全书》清代《授时通考》都有双杵对坐捣练的记载。

  我国古代诗词中对“捣练”的描写多描述为秋天和夜晚。如北周时庾信《夜听捣衣诗》中有“秋夜捣衣声”句;唐代王建在《捣衣曲》中有“秋天丁丁复冻冻”句;陈鸿《典衣曲》中有“邻家夜捣砧”句;白居易《秋霁》诗中有“月出砧杵动家家捣秋练”;宋代米芾在《水调歌头·中秋》中有“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苏轼在《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之二里有“短日送寒砧杵急”等等。长安县兴教寺的两幅线刻“捣练图”中树木枝叶茂盛鲜花盛开芭蕉叶卷苞待放群鸟翱翔流水潺潺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特别是三竿修竹旁的那棵竹笋更是春天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反映捣练或捣衣的诗、词、赋等十分丰富。其中最早描写捣衣劳作者是西汉班的《捣衣赋》。而最有影响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次新发现的“捣练图”石刻又为这首著名的诗作增添了形象生动的注解同时也是唐代美术史研究的宝贵实物资料。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兴教寺塔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