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明长城——东山旧城遗址

摘要: 原来,神木城址根本不是紧临窟野河的这大片川滩,而在草木深深的东山之上。追溯明长城沿线历史,重新认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我们有幸约了原史志办主任焦拖义,他将带我们去看神木城的“前身”——东山旧城。他多年一直研究探索明长城和秦长城,所以对这一带特别了解。东山旧城是明长城延绥镇“三十六堡”之一。据神木县志记载神木建置多变,治所随之更移 ...

明长城——东山旧城遗址,明,榆林,神木县城东山,古遗址



原来,神木城址根本不是紧临窟野河的这大片川滩,而在草木深深的东山之上。追溯明长城沿线历史,重新认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我们有幸约了原史志办主任焦拖义,他将带我们去看神木城的“前身”——东山旧城。他多年一直研究探索明长城和秦长城,所以对这一带特别了解。

东山旧城是明长城延绥镇“三十六堡”之一。据神木县志记载神木建置多变,治所随之更移。汉代在县境西北建有圁阳县、白土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县西南建有石城、银城;唐建麟州城(今杨家城);宋代在县西南建太和县城,元朝扩建建宁寨(宋筑)为云州(今县东山旧城),明朝“御史王翱查边,奏县寨居山顶不变,宜移至平川”,正统八年(1443)迁筑于川口,即今县城前身。

顺着盘山路我们很快到达东山山顶,车子停在城墙根儿下。一阵阵狗吠声传来。一直以为山上除了寺庙外,是没有住户的,没想到这里依然有村落存在。远离了城市的热闹喧嚣,秋日午后的东山有浓浓的烟火味。老焦掏出一本黄皮本的《神木县志》给我们看,他说这上面详细记载了神木城历史沿革,根据书中的记载现在还能看到旧城的轮廓。这一大片区域就是我们今天要探寻的神木城旧址。城西被川壑阻断,整座城因地势而建,有东门、南门、和北门。

  站在东山之巅,纵目远眺,落日的余晖洒在残留的城墙上。原来的“神木城”在夕阳下有一种林木森森的厚重感。

一路跟随老焦的脚步,沿着旧城的城墙行走。那些残存的墩台、角楼等遗址依稀可辨。老焦说:“探寻长城遗迹必须亲自走走,才会有感触”。在荒草中,我们偶遇一个开了石花的石狮子。老焦兴奋地说,这个石狮子在山头守望,像是见证着漫长的岁月。

荒草漫漫近乎湮没了残存的土墙,道路不畅。我们一路磕磕绊绊行进,虽是古稀之年的老焦却身形敏捷,腿脚麻利。他一个箭步越上土墙,并提醒我们小心脚下。城墙旧址旁裸露的砖块和瓦片能让我们看清它的形迹。

登上旧城东南残存的最高的墩台——角楼,视野顿时开阔,它与西南角楼遥相对望。墩台上的风特别大,几次被吹到打趔趄。站在此处向西可见对岸的二郎山以及窟野河流域,向南可见数座烽火台连绵山头而据。连绵的群山,沟壑纵横,临窟野河天堑,地形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古人选址的明智,令人慨然。

继续前往,旧城的轮廓更加清晰,城内早已没了任何建筑,只有半米多高的丛草、松柏在风中蔓蔓。城中另外一个制高点是东北角的瞭望台,从这里望过去,神木新旧城连接,犹如一只手掌。这不禁让我想到史料记载中神木城旧址和新址的关系是“官指掌”的关系。

从东山旧城下来,我们又去了神木老城。

  据《榆林地区志》载:“嗣都御史王翱查边奏神木县居山顶不便,应移置平川,明正统八年徙建川口,是为今治。”神木老城周五里,城墙高二丈五尺。东西南北各一门。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巡抚余子俊建逻城,增修门楼。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东路道张守中增筑城墙高至三丈五尺,建四角楼。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东路道覃应元砌以砖,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东路道袁谏砌以石。

今东、北两面城墙已荡然无存,南面城墙除东部一段百余米较好外,其余基本被毁。西面城墙大致残存,外侧为条石基,青砖包砌墙体,里侧为毛石垒筑,内为夯土。四座城门俱毁。城中心有“凯歌楼”一座,楼下有十字穿心洞,可通行人。

王乐平 / 摄

无论是东山旧城还是神木老城,在明清时期都是戍边的重要军事堡垒。老焦告诉我们,石豁则,自来水公司、五龙口、滴水崖等处都有明长城墩台遗址。在神木高速路口至二郎山的西过境路上,我们还能看到的有五六座明长城遗址,这些墩台都不知名,但它们屹然数百年,是神木历史的见证者,讲述着炮火弥漫的蹉跎岁月。

  烽火台

夕阳沉去,历经风雨沧桑和战火的城址若隐若现,消逝在岁月长河的遗迹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沉思。下一站我们继续出发,敬请期待!

责编 | 王豆豆 编辑 | 张慧

文案 / 子颜

摄影 | 王宇超

校对 | 高 夏 陈 相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