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

小雁塔:见证丝绸之路的兴衰

摘要: 小雁塔历经千年沧桑而不倚不倒。2014年6月,小雁塔国宝纪录档案里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里,小雁塔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项目中的遗产点之一,被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 ...

小雁塔历经千年沧桑而不倚不倒。

2014年6月,小雁塔国宝纪录档案里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里,小雁塔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项目中的遗产点之一,被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批准列入。

2015年春节前夕,主席来到西安博物院考察调研。负责接待工作的西安博物院院长张颖岚回忆说,主席一下车就询问小雁塔的保护状况怎么样,在得到回答说已得到科学保护后,还专门叮嘱道,对待文物古建一定要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做好保护。在小雁塔侧旁的博物馆里,习主席一待就是40多分钟,他对每个展厅的重点文物都很关注,特别是一些体现丝绸之路风貌的文物,如骆驼俑、牵马佣等,都看得非常仔细。

或许小雁塔在修建之初就注定了它后世的荣耀,身为皇家寺院的佛塔,它的所在地曾经无比显赫。初为隋炀帝的在藩旧宅,再为唐中宗李显称帝前做英王时的宅第,后由武则天舍宅为寺,并亲题飞白体寺额。李显即位后,对这里常常情有独钟,数次携群臣游园,西园问道,请问禅心,赋诗助兴。今天,当年规模宏大身为皇寺的格局已不复存在,唯遗小雁塔傲然挺立,历经千年沧桑而不倚不倒,造就了人间数世而它一世的传奇。

如今,当年有着11个院落气势的荐福寺只余塔院,唐代的遗存中也仅留下为数不多的几个柱础,但历史所赋予小雁塔的文化脉落却延续传承至今。行走于千年古树掩映的小雁塔塔院各殿宇之间,明清时期的文化气息透露出小雁塔的发展轨迹。由南至北依次排列的南山门、钟楼、鼓楼、慈氏阁、东西小亭、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白衣阁等单檐或重檐的歇山式建筑,因历史原因已失去它原本的佛教用途,但建筑本身仍保存得十分完好。这些佛寺特有建筑,是体现小雁塔丝路文化价值特征的一个重要载体。

每日清晨,悠扬的钟声从塔院深处响彻古城,数十里可闻。这一景象由于清代诗人朱集义的题诗而被列入“关中八景”之一,名震长安。传说当年义净为早起礼佛、译经,曾向寺中住持建议“早起清晨击钟”,这才有了今天僧人每日晨起敲钟的必行功课。而今,立于晨钟旁,闭目侧耳闻听着钟声,仿佛看见当年义净大师率众僧伏案专注译经的情景。与玄奘住持的慈恩寺译场、不空住持的大兴善寺译场,同被称为中国佛经翻译史上著名的长安三大译场的“义净译场”,曾经闻名海内外。当年出自“义净译场”的许多经典,后来都成为了《大藏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曾有多位高僧留驻这里译经、传法、修行、布道。南印度摩赖耶国人金刚智、康居国人法藏、于阗人实叉难陀、何国人僧伽、日本高僧圆仁等等,这些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国的高僧,穿越沙漠、戈壁、雪山、河流,传播着佛教文化。他们把异域的文化带给中国,把中国的文明传向世界。

小雁塔四方形的塔身为青砖结构,塔基座南北两侧有青石踏步,南侧有清代建造的石门坊。它不但是中外文化交流形成的新产物,更是一座承载无数人精神寄托的重要建筑。以供出入的塔门在南北两面各辟一扇,南北门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质门楣上线刻供养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频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装饰图案。其中的蔓草纹又称卷草纹,它吸收了宝相花和缠枝花的特点,因其卷曲状的花草纹样而得名。蔓草纹纹样华美、自由、繁复,有一种婉转的美感,装饰效果极佳。“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飞于空中,以歌舞香花等供养诸佛菩萨,常见于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天衣飘动,宛如火焰。他们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内,成为佛教中常见的装饰题材。祥云纹样是仙界、理想和现实结合的浪漫主义产物,既可纵横铺排,又能自由布置,形态可实可虚、可动可静,可作单色,可为五彩,它那善于变幻的纹样与蜿蜒交错的结构所组成的图案模式,是古代纹饰基本的审美特征。迦陵频伽,佛教又称“妙音鸟”,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这些装饰纹样,刻工精细,线条流畅,以跳动的回转曲线作为纹样的基本构成,把外来的题材嵌入到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使之融合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雁塔遗产区丝路文化特征的体现之一。

小雁塔,见证了佛教在唐代长安的盛行,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兴衰。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热点要闻 □ 王乐庆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小雁塔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