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寻找尘封历史,解密消失的黑水古国

摘要: | 黑水国遗址墓葬发掘区全景在张掖市区西北不到20公里处,有一片荒废的遗址,当地人称西城驿沙窝,又称“老甘州”。这里保留了史前至历史时期大量的文化遗存,主要包括西城驿遗址、汉代建筑遗址、黑水国南城、黑水国北城、古寺院遗址、古屯庄遗址及汉晋墓群,遗迹分布范围为16平方公里。2001年,黑水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水国因黑 ...


| 黑水国遗址墓葬发掘区全景

在张掖市区西北不到20公里处,有一片荒废的遗址,当地人称西城驿沙窝,又称“老甘州”。这里保留了史前至历史时期大量的文化遗存,主要包括西城驿遗址、汉代建筑遗址、黑水国南城、黑水国北城、古寺院遗址、古屯庄遗址及汉晋墓群,遗迹分布范围为16平方公里。2001年,黑水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水国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黑水国遗址很早以前是个很大的湖泊,后来逐渐干涸,形成了一块巨大的川地。在先秦时代,这里曾是小月氏人的居所,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小月氏国,后来又为匈奴占据,为匈奴䑈得王王城所在。自正式划入汉朝版图之后的两千年间,这里一直是河西军事、政治重镇,也因此,这里给考古学家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和文明的线索。
| 黑水国遗址墓葬发掘区全景
2010—201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联合开展了“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遗址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对张掖西城驿遗址进行了8个年度的发掘。初步确定遗址面积为35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5100平方米,共清理房址、灰坑、墓葬、灰沟、墙体及红烧面等929处,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玉器及冶金遗物、动植物标本等2000余件(组)。通过发掘初步认为西城驿遗址是一处以从事旱作农业为主,兼有饲养,并进行着冶金等手工业生产的史前聚落遗址,年代为距今4200—3500年。
| 小龛内陶器
| 鎏金铜耳
| 玉口琀(M15:11)
2017年,为配合G312线张掖市甘州至临泽一级公路工程建设,确保公路工程涉及区域内的文化遗存得到有效保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对公路北侧3415米范围内的汉晋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发掘整理了自西汉至两晋的墓葬100多座,整理修复了大量文物。本次考古发掘的成果的第一批成果已经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整理,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
汉代,张掖郡采取了以郡治为中心,继而向周边设县、属国的统治格局。郡治中心为汉政府的核心屯戍区,即军屯区,以中原的屯戍移民及其后裔为主;周边县、属国为屯戍控制下的屯田区,由中原屯戍移民、流民及数量较多的“蛮夷降者”组成。
| 墓门及封门
| 砖室顶部
| 耳室及棺木
黑水国汉墓形制多样,结构复杂,延续时间长,也是目前张掖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墓群。有长斜坡墓道竖穴木椁墓、长斜坡墓道砖室墓、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和竖穴墓道土洞墓等,几乎可以见到目前张掖地区发掘的其他汉墓群中的所有墓葬类型。
| 陶灶(M9:6)
| 陶鼎(M6:8)
| 陶壶(M9:5)
| 双耳罐(M10:11)
| 随葬漆器“杯、案、盘”组合
从器物组合及特征看,黑水国汉墓以壶、罐、鼎、灶为基本组合,其中第一、二期随葬器物中部分器形极具特征,如大敞口壶、大盘口壶等均为张掖地区首次发现,第三期墓内祭祀器物组合杯、案、盘及樽、勺等出现并迅速流行,填补了张掖地区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墓葬研究资料方面的缺环。与八卦营、水泉子同时期汉墓器物组合比较,八卦营、水泉子汉墓以罐、瓮、壶为组合,种类较少,少见黑水国流行的鼎及墓内祭祀器物组合;黑水国很少见八卦营、水泉子汉墓中以单耳、双耳、腹耳、圜底罐及三足鬲等为代表的具有当地文化元素陶器。黑水国四期在第三期器物组合的基础上,出现模型明器仓、井等,与临泽、高台等地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特征、组合趋于一致,但与八卦营、水泉子具有当地特征的墓葬仍存在较明显的差别。
通过对汉代张掖郡治所在的黑水国墓群、张掖属国所在的八卦营墓群、张掖郡所领番和县水泉子墓群考古学文化特征及其人群来源、族属的探讨,对我们认识汉政府对河西的经略具有重要意义。
| 墓室及随葬品
汉王朝推行高度统一的郡县体制,在边地实行“移民、设郡、设防、屯垦”政策,张掖郡采取了以郡治为中心,继而向周边设县、属国的统治格局,郡治中心为汉政府的核心屯戍区,即军屯区,以中原的屯戍移民及其后裔为主;周边县、属国为屯戍控制下的屯田区,由中原屯戍移民、流民及数量较多的“蛮夷降者”组成。在汉王朝集权下,政治、经济、思想高度统一,张掖地区汉墓文化特征具有极强的一致性,不论是黑水国所在的郡治核心区,还是郡治边缘的属国和县城,归汉的当地人群,都接受了汉文化的埋葬制度。其中墓葬出土器物组合具有特定时代背景,黑水国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墓葬器物组合中始终不见中原地区流行的陶仓,应与该地施行的军屯政策有关。
作为军事战略重地,河西于武帝至东汉早期普遍施行屯田政策,田地由官方统一管理,戍军及其随军家属的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皆由特定的机构统一配给供应,故家庭不存在设粮仓之事。汉代事死如事生,墓葬随葬生活明器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中家庭不设仓,故该时期墓葬随葬明器中仓就不是必需的随葬品了。至东汉中晚期,河西走廊墓葬中普遍出现了随葬陶仓的现象,可以看出地主庄园经济的兴起,河西趋同。
| 室内资料整理现场
在本次发掘中,考古学家通过对黑水国汉墓出土器物和墓葬结构的系统研究,为张掖地区汉墓的分期断代提供了标尺。更重要的是,本次发掘的所有资料,将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历史研究极其重要的材料。对河西走廊地区汉墓的结构、葬俗葬制、墓主人身份和年龄结构、明器特征等的研究,将极大地推动汉代河西走廊社会历史的研究进程。

推荐图书

张掖甘州黑水国汉代墓葬发掘报告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著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4722-0

定价:480.00元(全二册)


来源丨 敦煌书坊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