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杂志精选|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出土棺饰遗存相关认识

摘要: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出土棺饰遗存相关认识文 图 / 王永安石家墓地 M39 出土凤鸟、夔龙组合铜翣两周时期是中国礼制文化的重要形成期,丧礼是两周礼制的核心内容。以丧礼中棺饰来论,仅装饰之物就包括褚、荒帷、墙柳、齐、翣、池、贝、鱼等,由此而引出一整套别贵贱、序人伦的棺饰制度,多见于《仪礼》《礼记》《周礼》等典籍及后世学者的注疏、考证之中。但现 ...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出土棺饰遗存相关认识

文 图 / 王永安


石家墓地 M39 出土凤鸟、夔龙组合铜翣


两周时期是中国礼制文化的重要形成期,丧礼是两周礼制的核心内容。以丧礼中棺饰来论,仅装饰之物就包括褚、荒帷、墙柳、齐、翣、池、贝、鱼等,由此而引出一整套别贵贱、序人伦的棺饰制度,多见于《仪礼》《礼记》《周礼》等典籍及后世学者的注疏、考证之中。但现存“三礼”及诸家注疏一则不够全面,二则也渗入作者构拟成分,未必全是实录。半个多世纪以来田野考古清理出的各类遗迹、文物及古文字资料,为我们深入研究两周时期棺饰提供了丰富资料。

近年来在甘肃宁县石家春秋时期墓地考古发掘中,“三礼”中所提及棺饰之物多有发现。另外,固棺遗存多发现棺束,木棺之下又以棺床来承棺,它们同属于棺饰重要组成部分。

►翣

翣作为两周时期棺饰重要组成部分,《周礼·夏官·御仆》中有“大丧,持翣”的记载,汉代郑玄依《周礼》注曰:“汉礼,翣以木为筐,广三尺,高二尺四寸,方两角高片,以白布画云气,其余各其象。柄长五尺,车行使人持而从,既窆树于圹中。檀弓曰:周人置墙是也。”考古发现两周时期的翣基本为铜质,与汉翣形实有差。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翣出于三门峡虢国墓地,以前考古报告多称为铜质椁饰,多出土于墓室淤土较高位置,形制不尽相同,但基本中间有一圭形铜片饰,两侧有对称饰件,呈三叉形。其中底座铜片饰一侧有两组或三组钉孔,可能以衔木柄,符合“持翣”记载。


石家墓地 M39 出土人面形铜翣

石家墓地目前12座墓葬发现有铜翣(角),皆为上下分体式,缀合方式或以窄铜片穿孔将其首端与底端进行联结,或以铆钉形式进行联结。纹饰题材有凤鸟纹,凤鸟、夔龙组合及人面纹等。尚未发现陕西张家坡墓地流行的兽面纹,亦未发现陕西梁带村、刘家洼墓地盛行的镂空凤鸟纹。

根据文献资料,不同等级的墓葬随葬铜翣数量要求较为严格,《礼记·礼器》云:“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从石家墓地M38、M218、M30、M35来看,第一等级与第二等级墓葬之间的确存在铜翣数量递减的现象,不过与文献资料记载的等级还是有出入。M30、M35皆随葬铜翣(角)6件,其中完整铜翣各发现2件,置于棺东西两侧中部,铜翣角各发现4件,分置于棺东西两侧南北两端。若以铜翣计,墓主身份低于大夫级别,符合两墓之等级。M38因被盗掘,随葬铜翣4件,铜翣角3件,另外盗洞填土中发现铜翣残片,从数量上来看,应是另1件翣角的残片,因此该墓铜翣有4件,据文献载墓主身份应是大夫级别,与此墓出7件鼎判定墓主为诸侯相抵牾。M218随葬铜翣有3件,翣角有8件,据文献墓主是大夫级别,同样与此墓出7鼎相矛盾。


石家墓地 MK5 第 2 辆车舆内铜翣

铜翣作为棺饰,应与墓葬存在唯一对应关系。事实上,河北中山国M1袝葬车马坑内发现5件铜翣(考古报告称其为“山字形铜器”)。无独有偶,石家墓地MK5第2、3辆车舆内东南部同样发现有成对铜翣,上下叠压,其形制与石家墓地M39出土铜翣完全相同,而又类似长安张家坡墓地西周晚期M129同类器。诸上两例已脱离与墓葬共生情境,功能上亦非“遮障棺柩”之装饰。有学者认为,翣载于车,除了彰显墓主身份地位外,可能兼有干首即旌旗的功能。因此笔者推测,车马坑内发现的铜翣除作为旌旗的可能性外,也似乎与马身装饰有关。首先,与其在车舆内共存器物有铜节约、马衔(镳)组成的络饰,似乎皆与马头饰有关;其次,从类型学上作对比,如忽略铜翣上端三叉形结构,近似于长安张家坡、河南浚县出土的一类马冠。

►荒帷

荒帷,《丧服大记》郑玄注云:“在旁曰帷,在上曰荒”,唐代孔颖达疏曰:“帷是边墙,荒是上盖”,是覆于“墙柳”之上的一类纺织物遗存,形似帐幕。考古发掘中极少发现,难识其本色。近年来,随着考古技术手段及认识水平的提高,在山西横水、陕西梁带村等墓地多有发现,图案多见黑红两色,兼有蓝色,其中横水墓地M1发现的红色凤鸟纹极富神韵。石家墓地发现的荒帷遗存分有图案与素面两类,高等级墓葬出土者多有图案,以黑、红二色填充,勾绘三角、斜线等几何纹样,如M6外棺东侧发现的荒帷遗存,本体为淡黄色纺织物,上以红、黑二色绘制三角纹、圆圈纹、云气纹等几何图案。M257椁室西侧同样发现条状荒帷遗存,呈黄色,布纹经纬结构较清晰,上以黑红二色绘制图案,棺周围可见黑红相间三角纹,棺盖板上可见黑色宽带纹、线纹组合纹样,与梁带村芮国墓地M502、M586等墓葬类似。


石家墓地 M6 外棺东侧荒帷遗存


较低等级墓葬发现的荒帷多为素面,如M166西二层台中部边缘发现红色纺织物残留,推测可能是荒帷之“荒”遗存。而贴近木框外侧,发现黄色纺织物残留痕迹,同样为素面,可能是荒帷之“帷”遗存。值得注意的是,M171虽等级较低,但其椁室东壁的荒帷有图案,以黑红二色勾绘图案,边缘以三角纹进行装饰,中间填充主体纹饰,分上下两层,上层图案保存较差,下层为波曲纹,峰谷之间填充眉口组合。此类纹饰李零先生定义为“山”字纹,一般在青铜器中出现,比较特殊。


石家墓地 M171 椁室东壁荒帷遗存

►墙柳

墙柳,《礼记·檀弓下》元代陈澔注曰:“柳者,聚也,诸饰之所聚也,以此障柩。犹垣墙之障家,故谓之墙。”对于柳之形状,《释名·释丧制》谓:(柳)“亦曰鼈甲,似鼈甲然也”,郑玄注曰:“柳象宫室”,另孔颖达疏:“天子生有四注屋,四面承霤。柳亦四池象之”。根据文献及诸家注疏,可以推测墙柳是一个罩在棺上的尖顶木质框架,状如鼈甲,或似四注屋。

该类遗存最早在三门峡虢国墓地有发现,M2001(虢季墓)外棺上放置一个大致呈长方形的木质框架,即棺罩,由东西横置的六根圆木与南北顺置的二根方木以榫卯形式套接而成。石家墓地目前明确在棺以上发现木质框架的墓葬有4座—M38、M171、M176、M216,其中M176为单棺墓,木框结构保存较好,由上下两层“口”字形结构及立柱组成。四角立柱及东西两侧各两根方形立柱,套接于上下“口”字形结构之上,“口”字形结构之间各榫卯套接两根横木。M171为重棺墓,木质框架置于外棺之上,顶端为“口”字形结构,内由两根南北向方木、四根东西向方木套接而成,下以角柱承接,均髹红漆。整体向东侧倾斜坍塌,木架遗存周围悬挂有串饰物遗存。


►“池”下缀饰

据文献记载,以铜鱼为代表的缀饰悬于“池”下,与振容共存,柩车行则鱼跃拂池。另依“三礼”及后世注疏,君、大夫所用鱼是铜质的,士卑去鱼。贝则君、大夫、士皆有。从石家墓地及遇村遗址资料看,坠饰除了鱼、贝以外,常伴有磬形饰、珠、铃等,依墓葬年代、等级的差别,表现出材质的不同及组合的多样,富有特色。


石家墓地代表性墓葬出土缀饰遗存

通过梳理石家墓地近几年发现的“池”下缀饰遗存,春秋早期内涵较为复杂,“池”下缀饰物分布有的呈“”“目”及“日”字形结构;春秋中期以来,即使7鼎墓,也仅分布于木棺东西两侧。缀饰组合中又以磬形饰搭配珠、贝等最具特色,目前仅在陇县边家庄M1、M5,户县南关春秋74M1、82M1有少量发现,而在西安以东地区尚未发现。其年代上限可至西周时期,如在周原遗址贺家北M29、M30即发现此类遗存。磬形饰为石质,整体呈曲尺形,部分有顶角能辨股和鼓,其特点尚未脱离乐器—石磬之形制。

石家墓地 M169“日”字形坠饰遗存

石家墓地 M218 外棺东西两侧装饰遗存


►棺束

“棺束”,本为皮革束合棺木,《礼记·檀弓上》曰:“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孔颖达疏:“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相关考古资料多见于东周时期楚墓,相较之下,北方地区甚少发现。近几年石家墓地发掘中,M166外棺周围发现有细绳子,绕棺横向13道、纵向5道,且纵向叠压横向捆扎外棺。M171细绳子为横向11道、纵向12道,纵向叠压横向捆扎外棺。类似遗存可见梁带村芮国墓地M502,其外棺西侧、北侧北端、东侧分别发现有纵向或横向的绳索状物,棺底板下也见纵横交错的绳索状印痕,同样是用来捆扎外棺的。另外“棺束”中还发现一类粗绳子遗存,是由若干细麻绳捆扎而成,M166仅发现横向2根,分置于外棺南北近两端,M171发现5根,外棺南北近两端2根为横向,外棺东、中、西3根为纵向,可能起到辅助悬窆下葬之用,与文献记载“缄耳”相关。


石家墓地 M166“棺束”遗存复原

石家墓地 M171 外棺下“棺束”遗存

►棺床

石家墓地木棺下多发现一类“棺床”遗存。从出土位置来看,单棺者,棺床置于其下;重棺者,棺床置于内棺之下。有两层棺床作为支撑的,如M166。有三层棺床作为支撑的,如M176,其第三层棺床下还发现2根东西向枕木,榫卯套接于M176框架上。棺床能使木棺隔水防湿及通风透气,《礼记·丧大记》所云“迁尸于床”,高崇文先生称其为“夷床”,此类功能可见于文献及楚墓资料。


石家墓地 M171 三层棺床复原

石家墓地 M176 第二、第三层棺床

本文系甘肃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宁县石家墓地出土棺饰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GWJ202026)最终研究成果。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1年11月刊,作者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