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陕西古代文明:冲突融合(魏晋南北朝)——融合互通 丝路来客

摘要: 前 言陕西地处中国腹地,黄河中游。这里山川壮美,物产丰饶,人文荟萃,兼有黄土高原的苍莽豪迈、关中平原的广阔坦荡和秦巴山区的巍峨雄奇。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为陕西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陕西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115万年前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蓝田猿人用打击石器和星星之火,拉开了中国历史的帷幕;5000年前 ...


前 言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黄河中游。这里山川壮美,物产丰饶,人文荟萃,兼有黄土高原的苍莽豪迈、关中平原的广阔坦荡和秦巴山区的巍峨雄奇。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为陕西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陕西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115万年前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蓝田猿人用打击石器和星星之火,拉开了中国历史的帷幕;5000年前的炎、黄二帝从陕西黄土高原出发,一路高歌猛进将中国带进了文明时代,以渭河流域为中心的陕西文化开始走向中华文明的舞台中心;西周创立的礼乐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秦统一全国后确立的多种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年来政治文明的基础;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因文明发达而闻名于世;魏晋南北朝的陕西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隋朝创立的科举制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众多国家的人才选拔;唐朝创造了一个让人自豪、让人追忆并永远激励人们昂首奋进的黄金盛世;唐以后的陕西虽不再是首都所在之地,但长期担负着维系西部稳定、守护中原安全的重任,并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多有巨大影响的成就。


陕西独特的历史地位造就了陕西丰富的文化遗存,也成就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美誉。作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171万件。这些文物不但全面反映了陕西历史文化的概貌,而且还以其无与伦比的典型性、完整性和序列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而荟萃了近3000件馆藏精品的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展览,以时代为序,将陕西古代文明划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阶段。


为更好提供长期文化服务,让公众更方便深入了解学习“陕西古代文明”,我们选择以《陕西古代文明》图书为纲,“陕西古代文明”展览序列为线索,计划未来两个月内逐一连续进行专题推送,期待有更多的公众可以参与其中,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讨论交流。后期我们计划梳理完善专门制作线上“陕西古代文明”展览,以期解决馆舍面积狭小不能满足大量公众参观需求


这个专题文化序列推送旨在按照中宣部通知要求不断提高遗产价值挖掘阐释和传播推广水平。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推进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厚内涵、系统阐释中华文化的时代新义,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更好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推动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多措并举做好阐释推广,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系统展示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准确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供给,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积极拓展文化文物对外交流平台,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阐发中华民族精神、构建文明大国形象,全面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进文明交流互鉴,营造良好国际合作氛围,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丝路来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持续繁荣、不断发展,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代张骞凿空西域所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得以延续,南、北两政权同时与西域频繁交往。长安仍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节点,陕西地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与域外相联系、沟通。墓葬中出土的牵马俑、胡俑形象地表现了当时沿着丝路入华的胡人。咸阳西魏侯义墓出土的胡人俑高鼻深目,头发卷曲,身着束腰长袍,昂首前行,仿佛是行走在丝绸之路上。同墓出土的载丝骆驼俑形象地表现了活跃在陆上丝绸之路的沙漠之舟——骆驼。

载丝骆驼俑

咸阳胡家沟西魏侯义墓出土

  西安北郊发现的北周时期粟特人安伽墓、史君墓、康业墓表明当时的陕西境内有不少中亚等地区的外国人长期居住,甚至担任官职,并最终长眠于此。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着沟通中西的重要角色。粟特人主要生活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粟特地区的绿洲分布着康、安、米、何、曹、史、石等“昭武九姓”国家。粟特人公元3世纪开始沿着丝绸之路入华经商。入华粟特人信奉祆教,他们在保留自身宗教信仰以及粟特民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同时也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西安北郊发现的宾人李诞墓还表明,西安北郊一带不仅是北周时期粟特人的墓地,而且也应是包括罽宾人在内旅居中国的外来人的墓地所在。这些墓葬基本反映了入华定居的外来民族在保留自身宗教和生活习俗的同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汉族主流丧葬习俗。

  

  安伽墓(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是我国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粟特贵族墓。墓主安伽是萨宝——北周政府任命的管理来华贸易、定居人员、主持宗教祭祀活动的官吏。安伽墓呈现出与同时期汉族墓葬的相似性:墓葬形制与北周主流墓葬形制一致,为斜坡墓道五天井砖砌甬道穹隆顶单室墓;墓室天井两侧均绘拄剑武士形象;壁画、石门、墓志等埋葬习俗与汉族相同。但是,墓室围屏石榻的形制及图像表现出墓主的祆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再现了安伽生前的主要经历。石门及围屏石榻共刻绘图案60幅。半圆形门额刻绘罕见的祆教祭祀场面,画面中央为一三驼座火坛,火坛左右各有一供案,上置各种贡品,祭司用神杖指向贡品。围屏石榻三面屏风主要刻绘墓主人安伽作为萨宝的奢华的出行、宴饮、舞蹈、狩猎、盟誓等场景;榻板左、右及正面刻绘33幅与袄教有关的动物图像,这些图像分鸟、兽两类,相间排列;七条榻腿线刻11幅与信仰有关的镇墓神像。

安伽墓石门门楣

安伽墓围屏石榻

  北周史君墓(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西距安伽墓2200米,根据出土石椁南壁椁横枋上发现的汉文和粟特文题刻,可知墓主人史君生前为凉州萨宝。墓葬形制和石椁的形制完全汉化。墓葬由长斜坡墓道、五天井、甬道、墓室组成。石椁外周浮雕彩绘既有表现墓主袄教信仰的祭祀、升天、祆神图像,也有表现富有游牧和商业气息的狩猎、宴饮、出行、商队图像。陪葬品中的金戒指、金币以及金饰品等珍贵文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康业墓(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位于安伽墓北150米,据墓志志文记载,墓主人名业,字元基,其先祖为康居国王族。康业墓相比安伽、史君墓汉化程度更高。墓室形制为汉族化的斜坡墓道穹隆顶单室墓。墓主人卧于围屏石榻之上,骨架完好,口含罗马金币,手握布泉。完整的骨架表明其摈弃了粟特人由于信奉祆教、往往用火处理遗体的方式。围屏石榻保留粟特风格,但不像其他粟特人石质葬具那样,使用减地浮雕手法表现射猎、宴饮、乐舞及与祆教祭祀有关的内容,而是采用中原传统的线刻手法表现身着中原服装的男、女主人会见宾客及出行画面,似在展示主人在长安的生活场景。

  

  李诞墓(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距安伽墓650米,南距康业墓500米,东距史君墓2000米。据墓志分析,李诞及祖、父可能是来自天竺的婆罗门人。李诞于正光年间(520-525)远游罽宾,回长安后曾受皇帝赏赐。李诞显然已经融入北周贵族社会并接受了汉族文化,斜坡墓道单室砖墓形制和墓室石棺都是典型的汉族风格,石棺四周的四神和盖板的伏羲女娲与北周墓葬中的复古风格一致。李诞作为天竺婆罗门后裔的身份和经历使得他兼通中外文化,葬具中的守护神、龛楣式门额、覆莲座、火坛、摩尼宝珠、火焰纹等体现了异域宗教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及部分图片来源: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古代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9年10月第1版。


摄影:郑 华

编辑:张温馨

审核:周 瑞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