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陈苏镇:从未央宫到洛阳宫——两汉魏晋的宫禁制度与宫廷政治

摘要: 2022年5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第十八场“汲古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经纶密迩:从未央宫到洛阳宫”为主题,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陈苏镇主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顾江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副教授孙正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曲柄睿评议。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 ...
2022年5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第十八场“汲古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经纶密迩:从未央宫到洛阳宫”为主题,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陈苏镇主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顾江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副教授孙正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曲柄睿评议。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焦天然主持。本次论坛采用线上交流形式,来自全国多个研究单位的学者与500余位观众在线聆听、参与研讨互动,学术氛围浓郁。嘉宾简介:
陈苏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代表作为《〈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
顾江龙,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教学和研究。发表论文《〈太康地记〉考——兼论王隐〈晋书地道记〉和〈元康地记〉》等。
孙正军,清华大学历史系长聘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职官制度及历史文献的史料批判研究,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史哲》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另有多篇译作。
曲柄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中国史学史,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
关于“汲古论坛”:
“汲古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于2019年设立,取意赵朴初先生“汲古得修绠,开源引万流”题词。论坛以“汲古”为名,既标明本所学术研究的领域和向度,同时寓示实有“开源”的方法和立场。“汲古论坛”研讨古代文、史、哲、艺相关具体问题,关心跨文化、跨语际和跨学科的议题,了解前沿新知,兼顾冷僻旧学,注重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反思,力图促进人文艺术学者的学术互动与深度沟通。论坛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推荐为文化和旅游部系统“学术实践精品”,《文明以止:汲古论坛2019》已于2021年出版。
陈苏镇教授

陈苏镇教授

所谓“宫禁经纶密,台阶翊戴全”,西汉长安的未央宫与魏晋的洛阳宫都是庞大的建筑群,以办公理政和举行朝会的场所为中心,宫墙层层环绕,门禁道道森严。汉长安城未央宫和魏晋洛阳宫的考古发掘,为两汉魏晋宫殿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陈苏镇教授搜集、梳理了未央宫和洛阳宫有关的各种资料,对未央宫和洛阳宫的规模形制、空间格局、核心建筑、文化内涵等问题提出若干新的见解,本场论坛围绕这些问题介绍新的研究成果。
陈苏镇教授的主谈以“两汉魏晋的宫禁格局与宫廷政治”为题,分为殿式建筑的布局、西汉的未央宫、东汉的南北宫、魏晋的洛阳宫四部分,勾勒了两汉魏晋的宫禁格局、制度上的关联变化与发展脉络。
以往专家的观点认为皇宫内部分宫、省两个区域,陈教授提出两汉魏晋的皇宫包含宫中、殿中、禁中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宫墙环绕,分别由宫门、殿门、禁门出入。其中,重要的殿式建筑通常位于殿中、禁中区域,由殿(堂)、房、室、夹、箱(厢)、庭等部分组成,而阶、户、牖与屏、帷、扆等则各有联通或隔绝的作用,亦为殿式建筑的重要区块。秦汉的殿是向南敞开的大堂,堂有台基,高于地面。堂、庭之间有东、西两阶供人上下。殿的南面无墙,设有轩栏。室在殿北正中,室的两侧有房,房前有夹,夹前有箱(厢)。殿前有庭院,庭有内外两道门。殿上高大宽阔,并设有帷幄,皇帝总是坐在帷幄中,故亲信近臣在皇帝身边称“侍帷幄”。秦汉建筑流行前堂后室布局,堂前地面称庭。堂和庭在功能上是相互关联、相互配合的,尤其在礼仪场合。宫中各种机构分布在不同区域,承担着不同事务。其权力大小和对最高决策过程的影响,往往取决于其所在区域和与皇帝的空间距离。皇帝身边的士人、外戚、宦官等势力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权力争夺,与宫禁制度的变化有关。航拍未央宫

航拍未央宫

西汉的未央宫,据遗址调查与文献记载,有两道宫墙,呈“回”型。未央宫七座门,其中公车机构设在北司马门(又称北宫门、北阙),因此北司马门最为重要。宫墙之内为宫中,分布御史大夫寺、卫尉寺、东织、西织等机构。殿中区域,自南至北,前殿、宣室殿在前,承明殿、高门殿、玉堂殿并列于后,殿门之正门称“端门”,西门称“白虎门”,东门名称失载,可能是“青龙门”或“苍龙门”。“小苑东门”和“小苑西门”应在东西两侧,具体位置不详。殿中区域被金马门和长秋门分为内外两部分,其内是皇帝和殿中官员的办公区,其外是生活服务区,门称“省户”或“禁门”,宿卫由光禄勋属下的郎官负责。殿中办公区之后还有一个区域,称“省中”或“禁中”,是皇帝和后妃的生活区,皇帝的主要寝殿温室殿及清凉、饰室等殿在其中,禁中由宦官负责宿卫,其他事务也由宦官承担,士人进入受到严格限制。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权力中心。前殿、宣室、温室、承明四殿则是未央宫中的核心建筑。前殿,用于大朝会、拜皇后、拜三公、皇帝丧礼等大型礼仪活动;宣室殿用于皇帝亲自处理较重大的事务,举行规模较小的召见;承明殿用于皇帝日常办公理事,尚书、侍中、谒者在“廷中”,兰台在附近。西汉前期,丞相权重,日常政务主要由丞相府处理。武帝以丞明殿为中心设置了“殿中”决策机构,尚书负责“出纳章奏”,大夫、侍中、左右曹、诸吏等殿中官员协助处理“尚书奏事”。侍中、尚书等殿中官员不便进入禁中,遂以宦官为“中尚书”,简称“中书”,负责在禁中传递文书。霍光长期辅政,以“录尚书事”名义控制朝廷大权。宣帝为夺回朝政主导权,通过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在禁中处理政务,致使中书宦官的权力有所扩大。成帝以后,“罢中书宦官”,外戚王氏、丁氏、傅氏先后以大司马“领尚书事”,控制朝权。
东汉的皇宫有南北二宫,分别位于洛阳城南部和北部。皇帝或居南宫,或居北宫。二宫整体皆呈“囙”形,南、东、北三面,外有宫墙,内有殿墙。南宫原以嘉德殿为前殿,光武帝在南宫原有建筑区东侧新建建筑,以云台殿为前殿,可考殿门如白虎门、端门、青(苍)龙门等。北宫原以崇德殿为前殿,明帝继位后扩建北宫,以德阳殿为前殿,可考殿门有神虎门、端门、云龙门等。由此南北二宫的“殿中”各有“东宫”和“西宫”。“禁中”则是“殿中”深处禁卫等级更高的另一区域,北宫禁中的章德、章台等殿为皇帝寝殿,还有中宫、掖庭。南宫禁中有玉堂殿、丙舍,也有中宫、掖庭。东汉皇帝例居东宫,太后皆居西宫,比肩相邻,可十分方便地实现最高权力的切换,继续通过殿中的尚书、侍中等机构管理朝廷政务。东汉初沿袭王莽以来“侍中复入,与中官共止”之制,至章帝则侍中、黄门侍郎出禁外,有事乃入,只有中常侍和小黄门可“从入内宫”,中通内外,禁中门户由中黄门冗从值守。由此宦官权力逐渐膨胀,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政治势力。汉魏洛阳城千秋门门址北阙台从东向西

汉魏洛阳城千秋门门址北阙台从东向西

曹魏和西晋的皇宫位于洛阳城北部,是曹魏在东汉北宫的废墟上重建的。魏晋洛阳宫整体亦呈“囙”形,东、南两面外有宫墙,内有殿墙,西侧宫墙与殿墙也是一道墙。魏晋洛阳宫在崇德殿基础上兴建太极殿,废除东西宫格局。太极殿由一组建筑构成,正中是太极前殿,前为中华门,两侧有太极东堂和太极西堂,其后可能还有太极东柏堂和太极西柏堂。太极殿之后,是禁中的皇帝寝宫,除昭阳殿外,还有含章、徽音、式乾、光明等殿。连接殿中和禁中有东上阁閤和西上閤。魏晋时期皇帝在殿中区域太极殿东堂听政,协助皇帝理政、照料皇帝生活的机构和殿中、禁中的宿卫力量,皆以此为中心加以安排,禁中事务不再由少府负责,而转归光禄勋,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取代中常侍、小黄门。由此宦官权力受到限制,士人参与决策、势力增强。主谈之后的评议阶段,顾江龙副教授提出,陈教授的一系列文章全面探讨了两汉魏晋宫城的形制与格局,读后感觉收获最大的是关于“殿中”的研究。以杨鸿年先生等为代表,学界对秦汉六朝的“宫”“省”概念和制度非常关注。陈教授则指出,在宫、省之间还有一个“殿中”区域,并结合考古发现,通过严密的考证和合理的推测,将这个观点凿实。“殿中”的发明,殿中与禁中关系的梳理,使得两汉魏晋宫城的布局和权力构造的主要框架得以形成,对于相关政治史和官制史的研究必将大有裨益。故而陈教授的这一系列研究,不仅是近年来宫城制度,也是政治史和官制史研究的最夺目的成果之一。顾江龙以晋惠帝时诛杨骏等历史事件为例,生动立体地解释了禁中和殿中格局分布对理解政治史和制度史的重要意义。
孙正军副教授的评议提出,受制于史料稀缺且不乏矛盾,对于帝制时代早期的宫省布局,学界仍多存暧昧,这也影响了对相关史事的理解。陈教授的报告,在细致搜集、缜密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系统梳理了两汉魏晋时期宫省制度的变迁,为进一步解读相关史事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报告不仅澄清了以往学界对这一时期宫省制度若干重要问题的误读,明确了宫省制度演变的基本线索,同时对这一时期包括宦官权力的演变、太后临朝制度的出现、皇帝政治的变化等重要历史现象,也提出富有解释力的见解,极大地推动了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认知。
曲柄睿副教授的评议提出陈教授关于汉晋宫省宿卫制度的研究,是近年来秦汉魏晋制度史和政治史研究最夺目的成果之一;也是他在政治文化的研究之后,重新回归政治制度史领域的代表性工作。可以用三句话定位这一研究成果,即关注制度史中的政治活动,反思政治史中的制度背景,强调历史研究中的考古因素。曲柄睿首先对“宿卫制度”“宫省制度”和“宫殿制度”三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宫殿制度”为基础,在此之上建立“宫省制度”,配套形成“宿卫制度”。继而谈论了考古学材料的使用限度问题,并提出应该充分研究明清两代的“宫省制度”和“宿卫制度”,以此加深我们对早期历史的理解。最后从志书在史学史中的位置和特点出发提出了反思与疑问。
陈苏镇教授分别对三位评议人的发言作回应,并对“东上閤和西上閤与太极殿和东堂、西堂的距离”“魏晋‘禁中’的泛化倾向”“东汉殿中、禁中之间的宫墙中有多少联通内外的通道,黄闼门是否在这道宫墙上”等提问给予了细致的解答。
邓广铭先生将年代、地理、官制和目录称为研究历史必须掌握的四把钥匙,宫禁制度是制度问题,也是地理空间的问题,被认为是秦汉魏晋史的难点。本场论坛四位嘉宾对两汉魏晋宫禁制度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论坛持续研讨了近四个小时,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听众受益匪浅,意犹未尽。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