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比较视野下的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探索——2022年度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在赤峰开幕

摘要:   2019年7月15日,总书记视察赤峰博物馆,强调要加强红山文化及相关史前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值此总书记视察赤峰博物馆三周年之际,2022年7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举办2022年度红山文化高峰论坛,旨在贯彻落实总书记“5·27”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红山文化考古发掘、研究、保护、传播和申遗工作。本次论坛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 ...

  2019年7月15日,总书记视察赤峰博物馆,强调要加强红山文化及相关史前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值此总书记视察赤峰博物馆三周年之际,2022年7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举办2022年度红山文化高峰论坛,旨在贯彻落实总书记“5·27”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红山文化考古发掘、研究、保护、传播和申遗工作。本次论坛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红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本次论坛主题为“比较视野下的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探索”。论坛邀请到了全国27个文博单位的49位专家聚集一堂,共话红山。内容涉及重要考古新发现、红山文化基本特征、类型和分期、社会层级构建、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文旅融合发展等诸多方面。

会议现场

论坛开幕式由中共赤峰市委常委、红山区委书记陈占英主持

中共赤峰市委书记万超岐致欢迎辞

  在红山文化发源地举办红山文化高峰论坛意义重大,必将对赤峰文博事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100年前发现的红山文化揭开了中华文明史上新的一页,把我国可考的文明史向前推进1000多年,红山文化的命名也将近70多年,多年来,在专家学者的大力推动下,红山文化在国际上日益展现风采,为中华文明史写下辉煌的一页,作为赤峰人,为红山文化有此殊荣感到光荣和自豪。赤峰人热爱红山文化,研究红山文化,传承红山文化,在我们的建筑上、在我们的道路旁、在我们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玉龙的形象,可以说红山文化深入赤峰人民的心中,可以说红山文化推动了赤峰的发展,促使赤峰的发展迈向了新的台阶。红山文化代表了创新发展的精神,红山文化发现以来充分证明了创新是红山文化发展的重要因子,更是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对物质世界的建设,对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创造了今天红山文化独特的魅力。赤峰目前正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时机,我们将继承并发扬光大红山文化创新的因子,作为红山文化发源地,玉龙故乡,赤峰人有责任有义务把红山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多年来,赤峰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推动红山文化的深入研究,致力于学术视野的开拓创新,致力于红山文化申遗的推进步伐。此次论坛的举办,诸位专家的倾力支持,红山文化的研究和申遗必将走上新的高度,使红山文化这张闪亮的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国家文物局三级调研员胡传耸受考古司司长闫亚林委托致辞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内蒙古是红山文化研究的重镇,赤峰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9年的今天,总书记视察赤峰博物馆,就红山文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领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20年、2022年,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就考古工作、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国家文物局认真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持续推进红山文化研究与内蒙古考古工作,2021年将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辽宁、河北等省考古机构、高校联合攻关,全面展现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红山区人民政府举办2022年度红山文化高峰论坛用实际行动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是推动学术交流,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持续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核心要义,诚挚而为,全力奋进,将红山文化研究引向深入。

  1.深化考古研究,按照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整体部署,强化前沿科技的应用,密切考古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联合攻关。深入探索红山文化起源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内在机制,逐步还原红山文化汇入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2.建设开放合作的平台。中国考古学会应该充分发挥行业的引领作用,推动内蒙古赤峰市与诸邻省份、中央考古机构、高校深化合作,加强人才交流,信息共享,打造高水平的对话平台,扩大红山文化,内蒙古考古的影响力。

  3.加强文物保护。内蒙古赤峰市应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落实先考古、后出让的政策措施,切实把文物保护好、传承好。同时也要多措并举,让更多文物活起来。统筹推进重要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博物馆建设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不断拓展渠道、创新形式,努力营造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发挥以史育人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陈星灿致辞

  2019年7月15日,总书记视察赤峰博物馆,了解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发掘保护情况,观摩了红山文化重点文物,强调要加强红山文化及相关史前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今天正值总书记视察赤峰市博物馆三周年之际,在赤峰召开此次论坛,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35年,红山文化遗存被首次揭示。1954年红山文化由尹达先生命名,该文化是辽西地区发现和命名最早、知名度最高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东北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支新石器考古学文化对中国民权和早期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重要实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东山嘴和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将红山文化的研究与辽西地区乃至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直接联系起来。赤峰市作为红山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发现有红山后遗址、西水泉遗址、蜘蛛山遗址、那斯台遗址、魏家窝铺遗址等。大量红山文化遗存是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区域,也是红山文化申遗的有机组成部分。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畅所欲言,共同为推动红山文化考古、发掘、研究、保护、传播和申遗工作贡献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研究员王巍致辞

  红山文化是史前时期十分重要的一支文化,是连接中国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一个桥梁,同时也是东北亚地区史前时期最为发达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期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尤其是牛河梁的发现引起学界轰动,极大促进了中原地区之外的区域性考古学文化和文明起源的研究,正是由于牛河梁和红山文明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对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地位的重视。苏秉琦先生依据考古发现提出了“满天星斗”说,应该说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牛河梁遗址等高等级的红山文化遗存的发现,证明了中华文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只关注中原到关注各个地区的文明发展进程当中,关注各个地区之间区域文明的相互形成过程以及相互交融形成中国早期文化圈的研究。20多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工作中,红山文化及其辽河流域的文明进程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红山文化文明进程的研究纳入到考古中国的项目中。现在牛河梁考古开展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内蒙古赤峰地区也发现很多红山文化的遗址,未来要着重要寻找中心性的聚落、甚至是都邑性的聚落,因为无论是陶寺还是良渚,当年都是最先发现墓地的材料,以其作为证据论证进入文明阶段是非常单薄的,而都城的发现,大型宫殿的发现等才能形成比较完备的证据链。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以及内蒙、辽宁、河北等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红山文化高等级聚落的考古发现取得新进展。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致辞

  为推动和深化红山文化的研究,本次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红山文化从发现以来,对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尤其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湖头沟、东山嘴、牛河梁等发现最为重要。这些发现促进了红山文化的社会性质乃至整个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提出。至此,红山文化的研究一方面继续进行着文化分期、分区、年代学等基础问题的研究,并不断取得重要的进展。另一方面,红山文化社会性质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也因此红山文化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而又由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给予了专项支持。

  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在红山文化社会的研究上似乎陷入了瓶颈。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比较有把握的认定良渚的社会已经达到了可称之为国家的文明阶段。但对于红山文化,我们还很难做出如此肯定的、倾向性的判断,原因在于红山文化的考古尚未能提供给学术界一套有关红山社会的完整资料。红山文化存在着非常令人震惊、震撼的宗教丧葬活动,在牛河梁以外,还有一些规模稍次的一些宗教丧葬活动遗迹这样分级的结构,然而缺乏能与宗教丧葬文化构成一个完整社会形态的日常社会生活资料,从而制约了对红山社会的完整理解。最后赵辉先生提出了深入红山文化研究的一些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研究员曹建恩致辞

  本次红山文化高峰论坛的召开,将有力地推动红山文化的研究深入,有效扩大红山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是中华文明探源的主要内容。1954年,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在著作中正式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上世纪80年代,东山嘴和牛河梁两处红山文化重要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引发考古界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道路的热烈讨论。进入21世纪,辽宁半拉山以及魏家窝铺等一系列遗址的考古发掘,为研究红山时期的聚落形态、人口规模、社会组织结构、生产方式研究、推进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新材料。2012年,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自治区政府及相关机构经过不懈努力,红山文化遗址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1年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牵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实施的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获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今年科研工作全面启动。回顾红山文化发现100年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红山文化研究由灿若满天星,到如今聚成一团火,照亮中华文明探源步伐持续深入推进。今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显著成绩,强调探源工程任重道远,一些重大问题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深化红山文化研究和展示利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借高峰论坛这一研究平台,希望学术界朋友持续关注内蒙古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继续拓宽研究施工范围和覆盖领域,揭示好红山文化演进的独特路径。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途径、内在机制等重大问题。希望各级各部门能够深入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保护文化历史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关心支持文物保护工作,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徐光冀发言

辽宁省文化厅原副厅长、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郭大顺发言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夏正楷发言

大会合影

  红山文化是辽西地区发现与命名最早、知名度最高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文化、早期文明化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将诸位学者紧紧相连,把有限的地域红山放大为无限的文化红山。资深专家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徐光冀,辽宁省文化厅原副厅长、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郭大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夏正楷在发言中均表示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们能够通过本次论坛增进交流、拓展思路、深化研究,继续为红山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弘扬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