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宿白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 03丨以考古重现历史:城址、墓葬、文化遗产

摘要: 2022年8月3日,是宿白先生100周年诞辰。宿先生是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桃李天下,素称泰斗。三联书店于2017年至2021年,整合再版了宿先生以往的著作,推出了“宿白集”(六种)。旨在向更广泛的人文知识界推介这些专精的研究,它们不仅在专业领域具有开创范例的意义,更能见出对历史大问题、对中华文明的综合把握能力。为向更多 ...


2022年8月3日,是宿白先生100周年诞辰。宿先生是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桃李天下,素称泰斗。三联书店于2017年至2021年,整合再版了宿先生以往的著作,推出了“宿白集”(六种)。旨在向更广泛的人文知识界推介这些专精的研究,它们不仅在专业领域具有开创范例的意义,更能见出对历史大问题、对中华文明的综合把握能力。

为向更多读者介绍这位考古学大家,本周起,“三联学术通讯”将推送五期内容,从“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奠基者”“佛教遗迹考古的开创者”“以考古重现历史”“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考古文博界永远的老师”五个面向,展现宿先生极具开拓性和奠基性的治学生涯。

今天是专辑的第三天,主题是“以考古重现历史”。围绕宿先生的城址、墓葬、文化遗产研究,我们节录了单霁翔、李水城、郭大顺、徐苹芳、罗丰等学者的文章,以呈现宿先生对城市遗址及其背后文化现象的关注;二条专门选取了宿先生自己的“名篇”《武威行》,在这篇文章中,他将考古材料置于历史背景中加以阐释,呈现了武威城的变迁历史。

(单霁翔、李水城节选篇目的标题系编者所加)



宿白(1922.8.3-2018.2.1)


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不仅在石窟寺、佛教建筑、版本目录等方面专有所长,而且自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1952)之初便开始执教并掌管系内工作,桃李天下,奠定了后段考古的整体格局和方法,在专业领域内享有泰斗声望。2016年曾荣获中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代表作如《白沙宋墓》《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等所达到的学术高度和创立的学术范式,至今难以超越,是相关专业学者和学生的必读经典。



鉴于芒康盐田在历史、文化、文物、景观、自然、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重要性及潜在的巨大遗产价值,特别是作为一部存活的历史,在世界上都极罕见。因此无论如何都该将其保护下来。


我是东北人,对东北考古有着浓厚的兴趣。

——宿白



宿先生的呼吁挽救了

独一无二的芒康盐井盐田


文 |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


宿白先生一生挚爱历史文化,晚年依然十分关心文化遗产生存状况。2009年夏天,我收到宿白先生一封言辞恳切的来信,信中写道“近闻云南古水电站,将上马修建,并将全部淹没西藏芒康盐井盐田,为此我深感痛心!”宿白先生呼吁:“鉴于芒康盐井盐田在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文物、景观、自然、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巨大的潜在遗产和文物价值,特别是它作为一部现存的活的历史,在当今世界各地极为罕见。因此,无论如何都应该负责任地把这处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保护下来。”


西藏芒康盐井古盐田,位于澜沧江东西两岸,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芒康盐井过去是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茶马古道重要的驿站之一。

读了宿白先生的来信,我感到很惭愧,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竟然对于西藏芒康盐井盐田一无所知,对于这处文化遗产的境况,还要由已是米寿之年的宿白先生告知。于是,带着宿白先生的重托,立即踏上西藏芒康盐井盐田保护状况调查之行。西藏芒康地处澜沧江流域,两岸山体呈南北走向,区域内形成以高山深谷为主的峡谷地貌。朝阳下,站在加达吊桥、澜沧江岸、陡崖之上,遥望芒康盐田盐井,壮美的文化景观令人感到无比震撼。对千百年来各族民众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辉煌文化创造充满敬意。

西藏芒康盐井古盐田航拍图(局部)

盐井地区在唐代属于吐蕃盐川城,历史上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物资交换集散地,同时也是连通川、滇、藏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走廊。

茶马古道路线图


茶马古道是唐代以来为顺应人民需要,在我国西南地区修建的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交易通道,它分为川藏道、滇藏道和青藏道(甘青道)三条主要路线,在三条主线之上又分有众多支线,其中芒康—丽江就是连接川藏道和滇藏道的重要支线。芒康盐井因此也成为了云南入西藏的重要门户。

我们对这一地区盐井盐田的分布状况、结构布局、生产工艺,以及周边环境和各类文化遗存进行调查了解。芒康盐井分为上盐井和下盐井两个居民聚落,其中下盐井的居民以纳西族民众为主,而上盐井以藏族民众为主,也有少量的纳西族民众。当地一些藏族民众信奉天主教,而一些纳西族民众则信奉藏传佛教,反映出经过千百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盐井地区形成了包括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芒康盐井盐田海拔2300米左右,位于澜沧江两岸,左岸属于纳西乡,右岸属于曲孜卡乡。盐田沿岸边顺山势走向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制盐设施根据功能分为盐井、公共卤水池及晒盐作业区。盐井位于江边,用不规则的石块垒砌而成,公共卤水池位于江岸近盐井处,业区总数有上百个位于坡地或陡崖之上,依山势层层修建,最多处达到10层,由私有卤水池和晒盐田两部分组成。晒盐田均为土木结构,顺山势走向竖立联排并列木柱,木柱长短视地表高低不同而各不相同。

在国际上,奥地利“海尔施达特盐矿遗址”,拥有从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时期延续至今的文化遗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我国,四川自贡的“燊海井”以其世界上最深的采盐井,于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奥地利海尔施达特盐矿


四川自贡燊海井


与这两处与古代盐业有关的文化遗产相比,西藏芒康盐井盐田不但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最原始的盐业生产遗存之一,而且是连通川、滇、藏地区茶马古道上特殊地理位置的重要节点,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条件下盐业生产的杰出范例。因此,可以说芒康盐井盐田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最原始的盐业生产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考察期间,我们对于当地丰富的文化与自然景观,当地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文化面貌所具有的多样性,以及千百年来盐井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有了一定认识。特别是芒康盐井盐田虽然具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为当地藏族、纳西族民众传承沿用,是典型的活态文化遗产。而拟建中的古水水电站水库,将使芒康盐井盐田处于水库淹没区内,伴随水库的修建,这处珍贵的文化景观遗产将被全部淹没。同时,水库淹没区涉及的茶马古道,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是我国西南与西北各族先民进行民间交往的重要通道,也将被永远淹没于水下。

在文化遗产现场,我们召开了芒康盐井盐田保护座谈会,对盐井盐田遗址和遗产环境保护提出要求。回到北京,国家文物局立即致函云南省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明确要求停止水库建设方案实施,绝对不能因水库建设使芒康盐井盐田这处珍贵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同时应将芒康盐井盐田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一番努力,得到云南和西藏方面的回复,承诺停止水库建设,对芒康盐井盐田实施整体保护,并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宿白先生的呼吁,挽救了这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选自《宿白先生的精神遗产值得永远珍惜》)



宿先生为芒康盐田

文化遗址提出的保护意见


文 | 李水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2009年,我开始主持国家文物局的指南针项目——“中国早期盐业文明与展示”,特意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建林副院长负责西藏芒康盐田的调查。此间他获悉,有关方面正准备在澜沧江上修建一座大型水电站,坝址选在云南省的德钦县。据说将要建成一座世界上最高的水坝,蓄水后芒康盐田将被全部淹没。得知此消息,我去向先生汇报并商量对策。

北大百年校庆期间,宿白先生与李水城在一起(1998年)

先生立即给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写信,强调必须要加强对这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提出一系列重要的保护意见,要点如下:

鉴于芒康盐田在历史、文化、文物、景观、自然、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重要性及潜在的巨大遗产价值,特别是作为一部存活的历史,在世界上都极罕见。因此无论如何都该将其保护下来。尽管会有阻力,为此也更需要想办法,尽快制定和提出政策性的保护方案和具体措施。为此我建议:

(1) 可否利用正在进行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机会,将这处遗产直接列入国宝单位(以往曾有过类似案例)。

(2) 在保护基础上尽快考虑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候选名录,同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应组织和利用现有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影响。

最终,这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先生的倡议下被破格提升为第七批国宝单位,同时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选自《一日受教,终身受益》)



沈阳是座坛城


文 | 郭大顺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我是东北人,对东北考古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宿白先生1996年在黑龙江省举办的渤海文化研讨会讲话时的深情表达。宿先生时刻在关心着家乡的文物博物馆和考古工作的进展。……这里要特别提到宿白先生对清初沈阳城规划布局的重要观点。

1985年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方殿春、张克举在《北方文物》发表一篇题为《沈阳故城》的研究文章。据方殿春同志说,这是他毕业离校时宿白先生交给他的一项作业。原来宿先生认为,清初沈阳城的内方城外圆城(又称边城或关城)加四面各一塔寺的平面布局,应受到藏传佛教曼陀罗(坛城)的影响,建议他们根据自己在沈阳成长熟悉情况的条件再做些实地调查,拿出研究成果。

清初沈阳城(为内方外圆城外四塔寺的布局,依1931年6月东北大学制辽宁省城市街全图改绘)

曼陀罗,为佛教密宗修法时的坛场,是藏传佛寺壁画、唐卡中常用的题材,其基本形制为内方坛,坛中心为本尊,外圆,内外圆之间布置有诸佛,四角置四塔。这种曼陀罗形制也经常用作佛寺建筑布局,称为建筑曼陀罗或立体曼陀罗,西藏寺院有典型实例。

藏传佛教曼陀罗图案

如果清初沈阳城是仿喇嘛教的曼陀罗,那城市布局就非常有自身特色,作为清初的都城和陪都,沈阳城在中国城市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进行城市规划也应从整体上考虑。然而此前的中国都城史或中国城市史,讲到明清都城只有北京城,从未提及清初沈阳城。沈阳市制定的历次城市规划也只将方城作为一完整单元,方城以外到边城和四塔间,按方位加以分隔,未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可见,对清初沈阳城继续做些研究和宣传,在清初沈阳城仿曼陀罗进而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上取得共识,无论对中国城市史研究还是对今后沈阳市的城市规划建设,无疑都是大事。

为此,我曾两次求教于宿白先生。

2006年春节前与姜念思(后)在宿先生家

一次是2005年8月12日利用在北京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会议又急于赶回沈阳时,冒昧给先生打电话请教,一次是2006年9月28日拜访先生时得到宿先生当面指教。宿先生从历史背景等多个方面谈到清初沈阳城的整体布局与藏传佛教曼陀罗的关系:清初皇室奉信喇嘛教,灭明前,西藏喇嘛就来到沈阳,当时明朝还在;那时的喇嘛教不只是黄教,还有白教等,所以并不一定与黄教的曼陀罗完全相同;沈阳城外有对称的四个喇嘛塔和佛寺是重要证据;只是缺少文字记载。可以再查查藏文资料;塔和庙都是曼陀罗的立体化,如山西应县木塔第五层为中心佛,第四层为四方佛,西藏的桑耶寺、格林寺等也是如此,只是四个塔不在四面而在四角的位置。

听了宿先生的讲述,我心中有了底。根据先生的分析和提出的建议,我们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集中思考和论证。如清初沈阳城有内城、外城和四塔寺是客观存在的,长期以来未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最主要原因在于,根据文献记载,他们不是同一时间建造的。方城为明代初年建的沈阳中卫城,皇太极即位后,于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明崇祯四年)开始进行改建,外城据《盛京通志》记载是建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四塔寺则是崇德八年(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敕建的,建成是在清入关后的顺治二年(1645年)。

清代盛京方城示意图

前面提到的《沈阳故城》一文中对此的解释是,皇太极建沈阳城时应有一个包括外城和四塔寺在内的整体布局的规划,顺治和康熙年是依据此前的规划对四塔寺和外关城进行补建的。

沈阳城外四塔寺旧照

此后姜念思同志在《沈阳史话》一书中专门有一节是讲清初沈阳城布局与曼陀罗关系的。他引用天聪七年档案中正白旗隐士甄应元上书皇太极时,提到“筑城垣,打关墙”“无关不成城”“速修关墙”“包城(指砌砖包裹方城)最紧急之事,打关(指修筑外城)也最急之事”的建议,说明沈阳的外关城在皇太极改建方城时已同时建设。书中还从西藏达赖与皇太极往来的信件中,达赖称盛京为“莲花之城”,以四塔代表四方佛,视位于都城中心部位的皇宫为曼陀罗本尊的所在地,将皇太极尊为曼陀罗中心的本尊,称为“曼珠师利大皇帝”,还有四塔寺设计者为西藏善于设计建造藏传佛教建筑的高僧等,这些都为清初沈阳城包括外城和四塔寺在内是一个整体并按喇嘛教曼陀罗进行规划设计的观点,提供了更多有说服力的证据。宿先生多次对《沈阳史话》加以称赞应该与此有关。

谈到满族开国时的建都思想,想起傅熹年先生对中国古代不利于建筑遗产保护的一段话:“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恶劣的传统,即自公元前3世纪初开始,在改朝换代以后,大都有计划地把前朝的都城、宫殿加以破坏,甚至引水浸泡,认为这样做可以断绝前朝复辟的可能性。个别沿用前朝都城的,也要对原格局做很大的改动,表示已‘革故鼎新,成为新都’。所以尽管历史上曾有很多王朝,建有很多宏大的都城和壮丽的宫殿,但除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都城北京及其宫殿坛庙得以保存下来外,其余各代的都城、宫殿在亡国后都遭彻底破坏,成为废墟,只能通过考古发掘来了解其概况。”傅先生提出的中国古代都城和宫殿中被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北京城和故宫,是明代建立的,满族入关后,一反中国古代破坏前朝都城和宫殿的“恶劣传统”,也不嫌前朝复辟可能性的忌讳,将前朝的都城和宫殿全部沿用下来。这是满族高明、自信和独特之处,也是满族对历史连续性的认识和尊重。而在关外,则保留了与明代北京城在规划布局上有所不同、既吸收汉文化也吸收蒙藏文化、表现出更多创造性从而深具满族特色的清初沈阳城。她至今仍深刻影响着生活在这一方土地上的大众,仅清初沈阳城及放射状的街道网络的基本格局,就对此后沈阳城市的发展和街道的走向,起到决定性影响。虽然经多年拆改建,沈阳城作为一个整体已被割裂,外环城道与联结内外城的放射性街道也多被取直取正。但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随着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进展,宿白先生的观点正在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和接受。

宿白先生为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题写的所训

2009年沈阳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起草关于《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讨论稿和沈阳市城建与规划局制定新的沈阳市城市规划,都将这一观点作为沈阳城市规划的一个主要依据。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项目《盛京城考古》也在为此寻找更多证据。清初沈阳城作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最后一例,随着沈阳这座东北地区最大城市的振兴,也会将其特有的个性逐渐展现在国人面前。这也是家乡人对宿白先生最好的告慰。


(选自《忆宿白先生》)


重读《白沙宋墓》


文 | 徐苹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点击标题可阅读该文



考古材料的主观与客观:读《白沙宋墓》


文 | 罗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点击标题可阅读该文



推荐阅读

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宿白 著

188元,539页,精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


白沙宋墓


宿白 著

98元,232页,精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




宿白集(六种七册)


白沙宋墓

中国石窟寺研究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宿白讲稿(上·下)


点击上图可查阅具体书目信息




总定价:1063元(函套)

ISBN:978-7-108-07125-5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6月


欢迎关注三联学术通讯

sdx_xueshu

学术出版 | 评论闲聊 | 读书内外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竭诚为读者服务===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