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粉本传承 图像记忆 ——敦煌石窟朝鲜半岛人物形象阐释

摘要: 敦煌石窟是形象的历史,其中的壁画等图像资料是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宗教、艺术交流的产物,是研究中古时期历史文明交融互动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其中保存于唐五代宋洞窟壁画中的朝鲜半岛人物形象资料,有重要的研究旨趣,是中古时期以图像形式保存下来的朝鲜人形象,值得作专题的研究。莫高窟第220窟—主室一、敦煌石窟维摩诘经变中的朝鲜半岛人形象。朝 ...


敦煌石窟是形象的历史,其中的壁画等图像资料是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宗教、艺术交流的产物,是研究中古时期历史文明交融互动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其中保存于唐五代宋洞窟壁画中的朝鲜半岛人物形象资料,有重要的研究旨趣,是中古时期以图像形式保存下来的朝鲜人形象,值得作专题的研究。
莫高窟第220窟—主室

一、敦煌石窟维摩诘经变中的朝鲜半岛人形象。

朝鲜半岛人形象出现在敦煌维摩诘经变“方便品”之“各国王子礼佛图” 中,具体的画面构图是属于维摩诘下方。维摩诘经变最早出现在隋代敦煌石窟中,但是各国王子形象的形成、出现和完善是到了唐前期,最早在莫高窟唐贞观十六年(640年)完成的第220窟出现完整的图像,也是新罗王子最早出现的洞窟,作为粉本的传承和一种完备图像的历史记忆,之后这种图像基本定制,一直到晚唐五代宋归义军时期。

1.维摩诘经变各国王子图像出现的经典依据。

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二《方便品》:

其(维摩诘)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2.各国王子图像出现的历史考察。

考察维摩诘经变的图像志,从南朝顾恺之在瓦棺寺所画,到麦积山西魏第127窟及其他北魏时期的维摩文殊问疾图(彩塑),以及北朝时期的造像碑,都没有看到西域各国王子形象的出现,以及敦煌隋代的洞窟中,也还没有出现各国王子的形象,因此敦煌初唐维摩诘经变各国王子形象即成为目前所见各国王子形象出现在维摩诘经变中的代表。

3.最早出现朝鲜半岛人形象的莫高窟第220窟。

莫高窟第220窟是翟氏家族窟,营建于贞观十六年,窟内有建窟题记。洞窟中新出现的带有吴家样画风的维摩变、无量寿经变,以及具有杨惠之“如绘如塑”风格的药师七佛变,都是从长安中原传来的粉本画稿。成为敦煌石窟全新的画样与风格的呈现。同样,新罗王子的图像随维摩计诘经变的粉本的西传进入敦煌石窟。

七身药师佛



4.朝鲜人出现在维摩诘经变各国王子中的历史背景。
唐代建国之初即表现出海纳百川的气度,大量任用“蕃兵蕃将”,其中就有贞观年间的高丽都督安惠真、百济人黑齿常之等,以及稍晚的高丽人高仙芝、王毛仲等。
另一方面,以新罗人为代表的朝鲜半岛人来唐留学成为时尚,他们留唐回去后成为政府重用人才,真可谓是镀金归来,因此,留学唐朝成为新罗人的荣誉。
至于新罗人在唐代入质宿卫、居住、生活、为官、从商、为奴、求法等则广见于史料记载。

A.唐太宗时期和新罗的关系。
《旧唐书·东夷传》:
二十一年,善德卒,赠光禄大夫,余官封并如故。因立其妹真德为王,加授柱国,封乐浪郡王。
二十二年,真德遣其弟国相、伊赞子金春秋及其子文正来朝。诏授春秋为特进,文正为左武卫将军。春秋请诣国学观释奠及讲论,太宗因赐以所制《温汤》及《晋祠碑》并新撰《晋书》。将归国,令三品以上宴饯之,优礼甚称。
《旧唐书·太宗本纪》:
太宗二十二年十月癸未,新罗王遣其相伊赞千金春秋及其子文王来朝。是岁,新罗女王金善德死,遣册立其妹真德为新罗王。

B.唐昭陵石人像的文献记载。
葬太宗后不久,高宗永徽初年雕琢“十四国蕃君长”,石像树立在北司马门内。
《唐会要》卷三十:“山陵毕。上欲阐扬先帝徽烈,乃令匠人琢石,写诸蕃君长贞观中擒伏归化者形状,而刻其官名”。
据《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记载,十四蕃君长分别为:突厥答布可汗、突厥颉利可汗、突厥突利可汗、突厥乙弥泥孰侠利芯可汗、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蕃赞府、吐谷浑河源郡王、于阗王、焉耆王、高昌王、龟兹王、新罗乐浪郡王、林邑王、婆罗门帝那伏帝国王。

C.乾陵新罗人像。
乾陵朱雀门前东侧石像群之东南角,该像“身穿宽袖右衽三折武士袍,左手持弓挂于左肩上”,上着右衽大袖短袍,下穿大口祷,腰束绦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服装形式不仅与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东客使图中头戴鸟羽冠者相似,亦颇类于唐阎立本《职贡图》中的百济使者。
尽管该石像头部已残损,背后原刻之衔亦因千年风雨侵蚀而致无存,文献亦无载述,但如果结合该石像的服装、刻像时代以及持弓而立等因素综合考察,不难发现,其所代表的形象应与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与唐王朝来往密切的新罗人有关,并极可能是新罗文武王金法敏。

5.本部分小结。
总结以上的讨论,我们认为,敦煌石窟维摩诘经变中出现朝鲜半岛人物形象,其历史背景实是唐代开国以来对外交往的一个反映,唐初新罗和唐联手征服高丽,唐朝在政策上也非常重视对高丽、新罗、百济的关系,尤其和新罗的人员往来频繁,唐朝境内生活有大量的新罗人。
另一方面大量任用“蕃兵蕃将”,其中也有朝鲜半岛的人。作为“天可汗”的唐太宗,身后在昭陵雕刻包括“新罗乐浪郡王”在内的14国蕃君像,表现了唐帝国对周边国家的大一统景象,颇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度。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安寺观画壁中的维摩诘经变创作中出现了汉族帝王与各国王子同时出现在“方便品”的情形,粉本的西传,最早出现在敦煌的第220窟,并作为一种流行的样式题材,一直被后来敦煌的画工画匠所采纳。
二、敦煌五台山图中的朝鲜人。
敦煌的五台山图最早出现在中唐吐蕃统治时期的第231、159、361、237窟中,但这一时期的五台山图非常简单,其中的人物情节也简单,没有看到有朝鲜半岛人物形象。发展到五代曹氏归义军第61窟的五台山图,宏篇巨制,可以说是一幅自唐代以来五台山的地理地貌图,也是一幅五台山的历史风俗图,出现“新罗王塔”“高丽王使”“新罗送供使”“菩提之庵”等人物和图像。

1.五台山图粉本传承。
《古清涼傳》卷二:
唐龍朔年中,頻勅西京會昌寺沙門會賾共內侍掌扇張行弘,往清涼山,檢行聖迹。賾等,祇奉明詔,星馳頂謁,并將五臺縣呂玄覽畫師張公榮等十餘人,共往中臺之上。未至臺百步,遙見佛像,宛若真容,揮動手足,循還顧盻。漸漸至近,展轉分明。去餘五步,忽然冥滅。近登至頂,未及周旋,兩處聞香,芬列逾盛。又於塔前,遣榮粧修故佛,點眼纔畢,並聞洪鐘之響。後欲向西臺,遙見西北,一僧著黑衣,乘白馬奔就皆共立待相去五十步間,忽然不見。賾慶所稀逢彌增欵詣。又往大孚寺東堂,修文殊故像。焚燎傍草,飛飈及遠,燒爇花園,煙焰將盛。其園,去水四十五步,遣人往汲,未及至間,堂後立起黑雲舉高五丈,尋便雨下,驟滅無餘,雲亦當處消散,莫知其由。便行至於飯仙山,內侍張行弘,復聞異香之氣。從南向北,凡是古跡。悉追尋存亡名德,皆親頂禮。賾等,既承國命,目覩佳祥,具已奏聞,深稱聖旨。於是,清涼聖跡,益聽京畿。文殊寶化,昭揚道路。使悠悠溺喪,識妙物之冥泓。蠢蠢迷津,悟大方之幽致者。國君之力也。非夫道契玄極,影響神交,何能降未常之巨唱,顯難思之勝軌,千載之後,知聖后之所志焉。賾,又以此山圖為小帳,述略傳一卷,廣行三輔云。
圆仁《入唐求不巡礼行记》:
唐文宗开成五年七月,十八日,南天竺三藏法达边写取五台山诸灵化传碑等。十八日,欲向长安发去。头陀僧义圆见雇博士,自出帔袄子一领,画五台山化现图。拟付传日本国。为待画毕,不得发去。……廿六日,画化现图毕。头陀云:“喜遇日本国三藏,同巡台,同见大圣化现。今画化现图一铺奉上。请将归日本供养,令观礼者发心,有缘者同结缘,同生文殊大会中也。”

2.本部分小结。
因此我们认为,敦煌五台山图中出现的与朝鲜半岛有关的人物形象及其他图像,均是五台山图粉本“小帐”流传所致。
第61窟是曹元忠的功德窟,他本人非常信仰佛教,大造文殊像。同时这一时期前后敦煌仍有僧人像范海印等巡礼五台山,在藏经洞留下大量的有关五台的文献即是明证。五台山的粉本画稿也传到敦煌。
至于图画中出现像“新罗王塔”“菩提之庵”“高丽王使”“新罗送供使”等的原因,或是真实的五台山所包括的内容,或是与朝鲜半岛对文殊的信仰有关。作为画稿的流传,其实也反映出绘画者对五台山信仰流传广泛性的记载。
三、敦煌石窟其他经变中的朝鲜人形象。
1.涅槃经变中。
莫高窟第225窟作为明清时期重修的弟子像等中出现一身高丽人形象,非常独特,值得注意。
2.降魔经变中。
作为反面人物的朝鲜人形象出现在敦煌壁画中,即是加入降魔变中魔军阵营的朝鲜人形象,颇这有趣,大概与隋唐时期多次大规模与高丽的战争有关。同时新罗、高丽、百济在善战的传统也对唐人有深刻的印象。
3.梵网经变中。
要敦煌的梵网经变中,也出现了朝鲜人形象。
四、图像的历史记忆:中古史上艺术传承的一个现象。
在敦煌石窟中出现的朝鲜半岛人物形象,无论是在维摩诘经变、涅槃经变、梵网经变、降魔变,还是五台山图,其实最初一旦出现在相关的经变画中,便作为一种被广泛模拟的粉本画稿,流传开来。
另一方面,图像也有历史记忆功能,一种图像一旦出现,即以图像的形式对相关历史作了有效的文献式记载,图像也是文献,成为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五、如何理解敦煌石窟朝鲜半岛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敦煌石窟中的壁画粉本,就唐代开始的大量经变画而言,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长安、洛阳),或通过两京地区渐次传入敦煌,至于五台山图则无疑是传自五台山的粉本画稿。
敦煌的画工画匠基本上忠实地按画稿所反映的情况再绘画到石窟中。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看到的敦煌石窟中的朝鲜半岛人形象,其实是两京中原地区有大量朝鲜人活动区域艺术家描绘的粉本画稿。
移居河西的朝鲜半岛人。
据《旧唐书·高宗纪》等记载,667年五月,移户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入内地来,进行了安置,包括“凉州以西”的“空闲处”。
高丽人被安置在唐境,从服饰语言上来讲,大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保护本民族服饰的可能性不大。
至于他们的形象能否进入到敦煌的洞窟壁画中来,另外有没有半岛人参与营建的洞窟,则需详细资料的检索考察。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沙武田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