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文史知识丨陈朝阳:清人视域中的龙门石窟

摘要: 清代的洛阳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上,已经完全沦落成了一个普通的地域。时光虽然剥去了洛阳作为帝都带给龙门的光环,但是龙门在清时仍然作为洛阳八景之首受到世人的关注,同时作为昔日帝都也为清人学术视野开辟了新的空间。一 美景依旧、佛教没落之龙门“果然佳景无穷尽,泼眼惊看此景奇。”(刘伦《香山寺杂咏》,《河南府志》),这首诗就是对龙门胜景的 ...



清代的洛阳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上,已经完全沦落成了一个普通的地域。时光虽然剥去了洛阳作为帝都带给龙门的光环,但是龙门在清时仍然作为洛阳八景之首受到世人的关注,同时作为昔日帝都也为清人学术视野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 美景依旧、佛教没落之龙门
“果然佳景无穷尽,泼眼惊看此景奇。”(刘伦《香山寺杂咏》,《河南府志》),这首诗就是对龙门胜景的高度赞赏。除了有诗文留下外,龙门石窟研究院院藏文物中有几块碑也记载了清人到龙门的视觉感受。
嘉定人徐书祥在光绪年间(1875-1908)来龙门游览写道:“夙闻伊阙好,到此一登临。”(拓片一)同治四年(1865)余居士写到“洛阳八景,龙门首焉”(拓片二)。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洛阳人陈纯熙与友人饮于龙门之石楼,“仰视高山,古佛罗列,俯临伊水,飞瀑激湍,纵观楼阁亭台,美轮美奂”(拓片一)。
“两山对峙”“伊水中流”“泉眼飞瀑”是龙门石窟胜景的重要特征,对于到此游玩的人来说,这里无疑是脱离喧嚣,享受自然山水带来的清净之处。
岁月和人类活动对一个地方地貌的雕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北魏至中唐,龙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优良的石质条件,让这里成为上至皇室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寄托自己佛教信仰的不二场所,朝代更迭、世事兴废,至清朝时,龙门美景犹在,无奈人们赋予这个地方的文化蕴涵与魏唐宋之际不可同日而语,“佛场终古寂,僧蜡近年穷。”(沈荃《伊阙》,《河南府志》)“龙门十寺已全荒,金刹谁寻古道场?”(查慎行《汤西崖前辈自洛中寄示重修香山寺记石刻拓本》,《敬业堂集》)可见龙门佛寺兴盛、香客如织的情景已经荡然无存。

拓片一 龙门胜概图(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拓片二 龙门胜境图(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北魏和唐代为后人留下了既有西域风格又有汉化风格的佛教造像,古阳洞、宾阳三洞、卢舍那大佛,还有白居易与香山九老会,以及文彦博与洛阳耆老诗会,这些人文精神赋予龙门地区灵魂,而这一灵魂又依赖于政权支持和社会风尚的引导,当这两个条件被抽去之后,灵魂也随之消散,因此,不变的山水和颓废的佛教信仰是清代龙门的标签之一。
二 魏碑精华之龙门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