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看文物 读历史|宝宁寺水陆画:百姓的精神寄托

摘要: 文物名称:宝宁寺水陆画年代:明代收藏单位:山西博物院水陆画,是一种传统宗教绘画,是超度亡灵、普济一切鬼神的水陆道场上,不可或缺的“圣物”。▲宝宁寺水陆画山西北部的右玉县,有一座创建于明天顺年间的大寺庙,名为宝宁寺。寺内保存有明代的水陆画共计一百三十九幅,细绢质地,尺幅大多高120厘米,宽60厘米。这些水陆画除了传统的描写佛教鬼魅、天堂 ...


文物名称:宝宁寺水陆画

年代:明代

收藏单位:山西博物院

水陆画

是一种传统宗教绘画,

是超度亡灵、普济一切鬼神的水陆道场上,

不可或缺的“圣物”。

宝宁寺水陆画

山西北部的右玉县,有一座创建于明天顺年间的大寺庙,名为宝宁寺。寺内保存有明代的水陆画共计一百三十九幅,细绢质地,尺幅大多高120厘米,宽60厘米。这些水陆画除了传统的描写佛教鬼魅、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的作品之外,还有少量反映当时战乱、灾荒、病痛、流离等社会生活内容的题材。这些社会题材的描绘细腻生动、耐人寻味。



  水陆画的来历


  

在佛经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阿难(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晚上梦到一个自称“面然”的饿鬼向他求食,并说三天后阿难将毙命,也会沦落为饿鬼。阿难醒后非常恐惧,就向佛申诉。于是,佛授给阿难可以使饿鬼得食、自己福寿绵长的经咒。阿难便开设了水陆道场,救度所有饿鬼。这便是印度水陆道场(又称为水路法会,或者水陆斋会)的渊源。

在中国历史上,水陆道场是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金、元、明、清时期盛行。按照文献记载,水陆道场一般要举行七天七夜,多则四十九天,设内坛和外坛两部分,借助佛神法力,超度六道众生“使升天界”。在佛教寺院内举行水陆道场时要悬挂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圣物,这就是水陆画。

水陆画是水陆法会上供奉的宗教人物画,悬挂于法会内坛,其上绘有佛、道、儒三教的诸佛菩萨、各方神道、人间社会各色人物等,代表法会所邀请的对象。水陆画的悬挂分上堂和下堂。上堂邀请的全部是诸佛菩萨等,下堂邀请的是六道一切众生,包括地狱众生、幽魂滞魄等。此外,水陆道场的规模大小和水陆画的多少也是寺院实力的体现。


这幅《火焚屋宇军阵伤残等众》中,

远处,一队丢盔弃甲的官兵正在仓皇败走,

近处的农家院落被一片火海所包围。



  水陆画的精神寄托


中国水陆道场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武帝为他的王妃郗氏所设的道场。据传,凡是被佛法超度过的冤魂孤魄,都可以“免罪”“升天”,所以后世盛行不衰。宋代以后,水陆道场流行全国,特别是经过战乱,朝廷和民间经常举行法会超度战争中的亡灵。由于水陆道场盛行,水陆画需求量很大,但是当时的士大夫、文人画家大多是不屑于画这种画的,所以大批的水陆画均由当时的民间画师绘制,地方特色鲜明。也许,正因为如此,水陆画更接近民间喜好,融入了普通百姓的情感,反映了最真实的百姓生活。这些取材于现实生活作品,有意无意间揭露出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统治的残暴。

这幅《往古雇典婢奴弃离妻子孤魂众》中,

3个未成年的奴仆,衣衫褴褛,双手被捆,

而此时的雇佣者正在趾高气昂地翻看着卖身契约。

画师们通过对细微的动作和表情的刻画来传达世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将自己对下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与愤慨融入宗教绘画的创作中。这些历经数百年灾难、战火洗礼的水陆画既是宗教世界的艺术作品,也是反映当时世俗生活的精美画卷,成为中国历史绘画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过去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浴佛节)至初十,宝宁寺的寺僧便举行水陆道场,将这些水陆画悬挂三天,道场结束后便收藏起来。

抗战爆发后,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佛教文物,水陆画被转移到绥远,解放后移交文物管理部门收藏,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今天,它们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一把特殊而直观的钥匙。


宝宁寺水陆画

撰 文 | 陈汾霞
图 片 | 山西博物院
编辑 | 刘 娟

投稿邮箱:sxww2021@163.com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