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发现丨山西襄汾洞门遗址发掘资料公布!出土石制品勾勒出古人类生产生活场景,为研究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技术、人类行为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摘要: 1953年在配合国家基本工程建设挖砂时,于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附近的砂砾层中发现了动物化石和石制品。1954年由贾兰坡担任队长的考古队进行的调查和发掘,确立了丁村遗址及丁村文化。此后六十多年来丁村遗址历经多次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2015年起,丁村遗址的研究由以河流相为主转向黄土堆积,开始了汾 ...


1953年在配合国家基本工程建设挖砂时,于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附近的砂砾层中发现了动物化石和石制品。1954年由贾兰坡担任队长的考古队进行的调查和发掘,确立了丁村遗址及丁村文化。此后六十多年来丁村遗址历经多次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2015年起,丁村遗址的研究由以河流相为主转向黄土堆积,开始了汾河东岸塔儿山西侧黄土台塬地区的系统调查,发现旧石器和化石地点60余处,并对老虎坡、过水洞、九龙洞、洞门四个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原地埋藏的用火遗迹、石器打制现场、人工建筑遗迹等重要遗迹现象。洞门遗址是2015年汾河东岸黄土台塬区域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并于2015年10~12月和2016年4~5月,先后进行了4个月的发掘,出土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动物化石、炭屑等较为丰富的文化遗物,现就主要发现介绍如下。



1 地层堆积

洞门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沙女沟村东侧的北涧沟北岸黄土堆积上部。西距丁村遗址5.1km,东距塔儿山0.92km,坐标为111°27′59″E,35°50′29″N,海拔573.6m(图1)。


图1 洞门遗址位置


北涧沟发源于霍山支脉塔儿山区,系汾河二级支流上庄沟—沙女沟末端支沟,将这里的山前黄土台塬冲刷切割开来。沟内可见大量来源于大崮堆山的角页岩砾石,两侧陡崖可见S5以来的黄土堆积,在靠近塔儿山附近的北涧沟两侧甚至可见更早的多条古土壤条带建造的堆积,表明了该遗址的地质背景。

洞门遗址地层堆积自上而下可分为4层(图2):1)表土层为现代扰动耕作层,厚1.74-1.96m,灰色粉砂土,包含植物根茎、铁片、瓷片等。2)微红色粉砂土层(L1s),厚0.47-0.57m,土质较软,含蜗牛壳、植物根茎等,未发现文化遗物。3)灰黄色粉砂土层,应为马兰黄土(L1),厚2.57-2.62m,土质较软,可见较多孔隙、蜗牛壳等,未出土文化遗物,但在遗址西侧相同地层内采集石片2件。4)棕红色古土壤层(S1),厚1.82-1.84m,未见底。该层整体呈东北西南向倾斜,土质较硬,包含孔隙、钙丝、蜗牛壳、钙质结核、石制品等。该层顶部向下1.43m处可见一层较为密集的钙质结核分布层,与同处一条冲沟下游的老虎坡遗址在地层堆积结构上具有一致性,自上至下依次为表土、微红色粉砂土、马兰黄土和棕红色古土壤,且在棕红色古土壤层中含有相同的钙质结核层。黄土台塬马兰黄土下普遍分布着该层棕红色古土壤层,其内部结构及特征均表明该层为S1。因而我们将洞门遗址的棕红色古土壤层归为S1,光释光测年为距今10万年左右,也证明了这一点。


图2 洞门遗址发掘探方及柱状剖面图



2 文化遗物

洞门遗址发掘面积27m2,布1×1m探方30个(部分探方不完整),正北方向,出土文化遗物88件,包括石制品85件、动物化石碎片1件(偶蹄类牙齿化石半枚)、炭屑2枚,皆出自第4层棕红色古土壤层(图3)。另在遗址西侧100m距离内相当于第3层马兰黄土层内采集石制品2件,在相当于第4层棕红色古土壤层S1内采集石制品20件。鉴于采集品皆具有明确的地层,且与遗址距离甚近,故将其与遗址内出土石制品放在一起讨论。


图3 洞门遗址文化遗物探方平剖面分布图


2.1 马兰黄土层采集石制品

该层采集石制品2件,均为石片。按照石片动态类型分类,均为同台面连续打片的A型石片。

DM:CJ22,Aa-A型石片(I+N型背疤+片疤台面),长35.57mm,宽29.34mm,厚8.33mm,质量7.9g。原料为燧石,覆钙,未经磨蚀,人工台面;台面角123°,台面长6.57mm,宽15.52mm。打击点集中,半锥体凸,放射线、同心波微显,远端呈羽状。背面为自然面和片疤,背疤方向为同向,斜背脊(图4:1)。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