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咸阳古道 寻西汉陵阙

摘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陆航唐代诗人李白《忆秦娥》中有“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对西汉帝王陵的写照。残破的汉家陵阙与萧瑟的西风残阳,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一幅凄美的意象。从2015年8月到今年盛夏,本报记者从西安出发,绕杜陵,登霸陵,经“泾渭分明”的泾渭交汇处,一路向西,沿渭河踏遍咸阳古道,探寻西汉11座帝陵的历史沧桑。  渭水桥边不见人  摩挲高冢卧麒麟  地势高敞平坦的咸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陆航

唐代诗人李白《忆秦娥》中有“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对西汉帝王陵的写照。残破的汉家陵阙与萧瑟的西风残阳,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一幅凄美的意象。从2015年8月到今年盛夏,本报记者从西安出发,绕杜陵,登霸陵,经“泾渭分明”的泾渭交汇处,一路向西,沿渭河踏遍咸阳古道,探寻西汉11座帝陵的历史沧桑。

  渭水桥边不见人

  摩挲高冢卧麒麟

  地势高敞平坦的咸阳原上,西汉帝王陵和陪葬墓群星罗棋布。西汉十一位皇帝的陵墓中,除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和汉宣帝刘询的杜陵在渭河南岸,其余九位皇帝的陵墓在渭河北岸由东向西一线排开,绵延近百里。金代学者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沿渭河北望,一个个覆斗形的墓冢上小下大,沉稳庄重。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刘军民说:“西汉帝陵的建造形式与布局风格,使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奇妙布局样式,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实践。这种形式以超乎一般的体量与规模,将帝陵放置在天地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汉文化的宏大,以及相较之下人自身精神的渺小。”

  西汉帝陵的形制比较规整。据《汉旧仪》与《皇览》等书记载,西汉帝陵一般占地7顷,墓冢修筑于陵园中心,高12丈。地下墓室为方形,深13丈,墓宫四方中央开门(称羡门),由此四门通往地面四条道路(称羡道),四条羡道又向墓冢四周延伸出四条道路,道路直通四周围墙正中的司马门,门外有巍峨的双阙。

  文献记载已为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所证实。汉代帝陵的形制为中国古代皇帝的陵墓制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帝陵制度有很大的影响。从空中俯瞰埋葬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唐朝帝陵,以唐长安(今西安)为基点,西连最西的乾陵,东连最东的泰陵,形成一个102度的扇面,蔚为壮观。

  离开阎良机场,从长安到咸阳,渭河大堤两边,一座座高大的封冢和遗迹上镌刻着历史的沧桑。

  巍峨陵阙今安在

  汉家雄风起咸阳

  汉班固《西都赋》中说:“南望杜霸,北眺五陵。”汉文帝的霸陵、汉宣帝的杜陵在咸阳东南;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昭帝平陵和武帝茂陵,这五座大陵分布在咸阳北原,又因曾设邑建县,这一地区被称为“五陵原”。

  五陵原上,最东面的一座是汉景帝刘启的阳陵。记者看到,这里城垣颓毁无存,李白描绘的帝、后陵四边那凌空巍峨的门阙也早已坍塌瓦解,只有陵周的夯土台基还略显当年的模样。汉阳陵博物馆主要由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考古陈列馆、宗庙遗址四部分组成。博物馆在部分陪葬坑上铺设了高强度钢化玻璃,游人可直接观看到陪葬坑内的考古现场。

 汉阳陵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曹发展介绍,西汉皇帝的陵墓,唯有这里的南阙门遗址保护最好,夯土最大。站在南阙门夯土之下向上观望,阙台遗迹足有七八米高。

  西汉的阙门多为双柱双亭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建筑。汉陵考古队最新的考古勘探发现,阳陵陵园四面中央各辟一门,门外有双阙对称分布。四对门阙的大小、形状基本相同。曹发展说,南门阙整体结构是以门道为南北主轴,两侧分别有内、外塾,再连接主阙台和副阙台;外周以环绕回廊,廊檐下有鹅卵石铺砌的散水。

  曹发展说,景帝陵南门阙为研究提供了皇帝独用“三出阙”的考古实证。其整体宏伟、布局严谨、大小相次、高低有度,又阙门洞开,阙台对称,具有建筑艺术之美。最早的阙门是立在门外两侧的独立建筑,“阙”与“观”不分。而阳陵阙与城陵城垣相连,当是我国时代最早、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墓阙遗址。“门阙建立于景帝修陵的年代,而四塾则造于武帝年间,不但从基础夯土和出土遗物上取得断代证据,也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曹发展介绍,西汉帝陵不局限于史学界的研究,还可以作为社会学、建筑学、美学等等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

  “事死如事生”是中国古人的基本观念。墓主生前日常生活的场景,被完整地复制到地下。以陶俑作陪葬,是汉代丧葬礼仪的重要体现。陵园之中,围绕地宫的81条陪葬坑内,一应人马,被认为是汉家王朝公卿官署的再现。

  穿过南阙门神道,前面几方历代碑刻后面就是高大的景帝陵。围绕着陵墓修有参观的木制便道东行,赫然发现东阙门夯土台基。门阙遗址上的一对夯土台基尽管遭受岁月的销蚀,显现着几分荒凉,但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苍劲,如果把雄伟的陵冢、为数众多的陪葬墓群、园内重重叠叠破败的礼制建筑与参天林木、萧瑟西风中穿行于神道的诗人李白联系起来,不难想象出当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悲壮画面。

  大风起兮云飞扬

  陵丘荒草野茫茫

  《三辅黄图》称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为“长陵山”。长陵陵园平面呈方形,高祖陵和吕后陵在同一个陵园内。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长、汉陵考古队原队长焦南峰介绍说,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大多在帝陵的东面,坟丘亦较帝陵为小,唯吕后坟丘大小几乎与高祖长陵坟丘相等。从阳陵开始,才在帝后坟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焦南峰说,这种围坟丘一周的方形陵园,是西汉帝后陵园的通制。

汉陵考古队探测发现,高祖陵和吕后陵的北部,东西并列分布着两处建筑遗址;在陵园外吕后陵正南,发现一处大型建筑遗址,遗址内有巨大的柱础石,红色墙皮,大量砖瓦堆积;另一处较大型遗址,遗址内纵横分布着截面为圆形和五角形的水管道。这些建筑遗址均在长陵南、北两面。长陵方位坐西朝东,东为前,西为后,南北为左右。西汉时代帝陵的寝、庙等礼制建筑,均在陵墓旁、侧。因此,这些建筑遗址应属于长陵的礼制建筑。焦南峰说,在这些建筑遗址中出土过许多西汉时代的遗物,其中建筑遗物较多,如各种形式的卷云纹瓦当,戳印有“宫平”、“宫二”、“宫三”、“宫十四”、“宫廿”、“大三十”、“右三十”和“右校”等陶文的瓦片等。

  寝殿、陵庙与帝陵密不可分,因而其位置一般距帝陵很近。焦南峰介绍,考古勘探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作为西汉帝陵的一整套礼制建筑,寝殿、便殿、陵庙等非常重要。西汉奉行“日祭于寝,月祭于庙,四时祭于便殿”的陵寝制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鱼小辉说,史书记载,寝殿摆放亡者的神座,“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要像奉生者一样,“日四上食”。便殿里存放皇帝生前的“衣冠几杖象生之具”,四时于此祭祀。陵庙放亡者牌位,每月要从便殿中取出皇帝生前的衣冠,到陵庙中祭祀一番。此外,陵庙每年还要举行25次祭祀,其中有一次特别隆重的太牢祭祀。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化成说:“汉初高祖依秦制,将寝殿、便殿建于陵园之内,惠帝以后,将之移于陵园墙垣之外,但距离不远。除高祖、惠帝建陵庙于长安城,文帝陵庙建在长安城南外,自景帝开始,便改为在陵旁立庙了。”

  “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西汉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东,长陵陪葬墓规模最大。这些帝陵加上皇亲国戚、权臣列侯的陪葬墓自东而西绵延百里。记者此次考察发现,长陵陪葬者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王陵、张耳、纪信、戚夫人等至今仍保留封土堆和碑石,陵丘荒草野茫茫,分布于泾河与渭河中间的狭长地域。

银台金阙如梦中

  茂陵松柏雨萧萧

  西汉11座帝陵中,最大的当数汉武帝茂陵。据文献记载,汉武帝茂陵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之茂乡,汉武帝刘彻选陵于此,故称茂陵。茂陵北面远依九嵕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

  汉陵考古队考古勘探表明,茂陵陵园由外墙和壕沟环绕而成,其内包括帝陵陵园、李夫人陵陵园、9座中型陪葬墓、多座建筑遗迹和大量外葬坑。帝陵陵园近乎正方形,四墙中间位置各开有一门并建有门阙,现地面尚存东、西、北三个方向门阙遗迹。陵园四角建有角楼或角阙之类建筑,陵园中间位置为帝陵封土。

  “茂陵是西汉帝陵中的代表,也是西汉帝陵之冠,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茂陵博物馆馆长王志杰介绍说,西汉时期是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发展与繁荣时期,茂陵建造中运用了许多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其选址、分布、建造方法等都体现了地理学、建筑学、工学等学科的综合发展。

  汉武帝为纪念霍去病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修建了大型坟墓,封土上堆放巨石,形状似祁连山,以表彰霍去病在祁连山一带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茂陵博物馆围霍去病墓而建,霍去病墓前陈列着大型石雕。现存16座,有马踏匈奴、怪兽食羊、人抱兽、跃马、卧马、伏虎、卧象等。全部利用天然巨石分别以线雕、圆雕、浮雕技法稍加雕凿而成,手法简练、自然。这些石雕对以后历代陵墓前配置石刻有深远影响。

  茂陵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茂陵陵园内除在帝陵陵园和李夫人陵园内分布有外葬坑外,在两陵园于外城墙之间尚分布有244座外葬坑,长者299米,短者仅16米。焦南峰试图从西汉帝陵外葬坑的数量和布局发展变化中寻找历史答案。在茂陵东侧陪葬墓之一阳信长公主墓从葬坑曾出土2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熏炉被列为了国宝文物,有力地证明其陪葬品的极高价值。

  王志杰说,西汉帝陵的地下墓室至今未正式发掘。但从河北满城发掘的西汉中山王刘胜墓中的金缕玉衣、镶玉漆棺,以及在北京大葆台发现的由15000多根柏木堆垒而成的“黄肠题凑”汉墓,可以推知帝陵的金缕玉衣、“黄肠题凑”之奢华。

但目前考古界比较忧虑的是,茂陵内的丰富陪葬品是否还完好地保存在地宫中。

  茂陵曾多次被盗。据《后汉书》记载,西汉末,赤眉军入长安,除文帝霸陵因传说皆以瓦器随葬而未被破坏外,其余西汉帝陵全被盗掘。东汉末年,董卓胁持汉献帝迁入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开了长安城东南的霸、杜二陵。因此,今日人们所见西汉帝陵,墓冢仍高大雄伟,地下的墓室中恐怕已是面目全非了。

  时至今日,茂陵已没有了往昔的辉煌与喧嚣,2000年前的奢华景象已成梦影。

  怀古汉家陵 学者话沧桑

  “文献对西汉帝陵的形制记载,已有不少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焦南峰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曾对宣帝杜陵进行钻探,发现其陵墓各有四条墓道、每条墓道正居每面中央。汉陵考古队曾对高祖长陵、景帝阳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等陵园进行测量,发现其平面均为正方形,门阙在四面墙垣正中。

  西汉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时代。焦南峰认为,由于秦代仅存在了15年,因而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应该是完成于西汉。西汉帝陵是整个西汉时期方方面面的缩影,保留了西汉时期珍贵的历史信息。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段清波表示,任何时期为维持社会的有序运转,管理阶层需要创造出一套能反映主要社会成员意志、具有相当约束力,且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政治体制);为使这套体系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需要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较为完备的认识有关天、地、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为之提供法理依据(宇宙观);为使这套社会治理体系获得全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可,还需要构建出一套能够达到约束全社会成员行为处事方式的文化价值体系(核心文化价值观)。“作为与罗马遥遥相峙、雄踞世界东方的大国,西汉是公元前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汉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史学等多个方面,这些在西汉帝陵中都或多或少地展现出来,西汉帝陵作为世界帝王陵墓研究的宝贵资料,在陵墓营建和思想上的差异性方面,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西汉帝陵考古是我国汉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段清波说。

    记者 陆航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陆航

更多信息...

茂陵

渭陵

安陵

长陵

平陵

汉阳陵南阙门遗址

唐泰陵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