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

西安博物院成立十周年——十年磨一剑 砺得梅花香

摘要: 景拥雁塔 物聚万代建馆之路西安博物院是依托唐荐福寺遗址和小雁塔建设起来的。公元684 年,皇室为唐高宗祈福兴建荐福寺;公元707- 709 年,小雁塔在荐福寺内落成。1961 年,小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 年,西安市小雁塔保管所成立;1980 年,小雁塔景区对社会开放;1996 年,西安市政府开始规划在小雁塔西南部建设博物馆;1999 年10 月,文物库馆工程(西安博物院博物馆工程) 作为省、市重点工程立项 ...

景拥雁塔 物聚万代

 

建馆之路

西安博物院是依托唐荐福寺遗址和小雁塔建设起来的。公元684 年,皇室为唐高宗祈福兴建荐福寺;公元707- 709 年,小雁塔在荐福寺内落成。1961 年,小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 年,西安市小雁塔保管所成立;1980 年,小雁塔景区对社会开放;1996 年,西安市政府开始规划在小雁塔西南部建设博物馆;1999 年10 月,文物库馆工程(西安博物院博物馆工程) 作为省、市重点工程立项;2000 年11 月,西安市政府正式启动“西安博物院”建设项目,总投资2.2 亿元; 2007 年5 月18 日,西安博物院建成对外开放。西安博物院的建设,填补了西安市没有反映城市历史发展的市级博物馆空白,实现了几代文物工作者的心愿。

魅力西博

今天的西安博物院由唐小雁塔荐福寺历史名胜区、博物馆、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45亩,是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和现代化展馆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唐皇家寺院荐福寺为长安三大佛经译场之一,唐代高僧义净从印度取经归来,于706 年入荐福寺,并在此译出了经、律、论佛教经典32 部、108卷。小雁塔是为存放高僧义净迎取的佛教经卷而建,已有1300 余年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典范之作,2014 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即得名于此。

西安博物院馆藏110742 件(组) 文物,藏品种类繁多,自成体系。其中具有较高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0740 余(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主持设计的西安博物院展馆,被评为西安未来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展馆建筑面积16000 余平方米,陈列面积5500 余平方米,演绎了周、秦、汉、唐以来,西安作为都城和中华文明发源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历史风貌,以及古都历史的万千气象。


小雁塔
 

西安博物院全景,小雁塔和文物展馆相映成趣
 

冯骥才先生参观西安博物院后题词“藏魂”


十年磨砺 渐成方圆


中华大地腹心的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这片神奇土地的中部,有先民百万年来的足迹,也有十三王朝立都于此的荣耀。

  西安博物院充分利用自身馆藏资源特色,结合古都长安的地方历史特点,确定了以“古都西安”为基本陈列,以专题展和各类临时展览为拓展和延伸,充分展示千年古都西安的城市发展历史和它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的展陈架构,多角度展示了古代西安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厚重性。

基本陈列 重现盛世辉煌

基本陈列“古都西安”分“千年古都”和“帝都万象”两部分。第一部分“千年古都”,以十三朝古都西安1000 多年建都史及3000 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多个城市模型,展示了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二部分“帝都万象”,将西安地区传世和出土的文物精品,分周秦文明、汉唐风采、府城华章三个章节,按时代顺序陈列展示,印证了古长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辉煌盛景。

  “古都西安”自2007 年5 月18 日开馆展出以来,受到了社会和公众的一致认可。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公众对文化产品要求的提高,2015 年开始西安博物院着手对基本陈列的展示内容、展示手段进行提升改造。新“古都西安”基本陈列在展示周、秦、汉、唐时期都城长安的风采,诠释都城变迁及城市地理与空间的同时,重点展现古时长安的人文风貌和文化成就。将历史文化信息与相应文物有机结合,穿插场景复原、幻影成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利用智慧博物馆、语音导览、微信扫描等辅助手段,全面、生动地展示历史上西安地区的都市气象与人文精神。新的基本陈列将于2017 年底完成并对外开放。

专题陈列 彰显馆藏特色

西安博物院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物,种类多,序列全,根据馆藏特色,常设5个专题陈列,展出佛教造像、玉器、书画、印章等西安博物院的馆藏特色精品,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小雁塔的历史沿革和价值阐释。

  “宝相庄严——长安佛教造像艺术专题展”是西安博物院最有特色的陈列之一。西安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佛教兴起后就成为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该展览内容以西安地区出土的佛教石刻造像为主,辅以金铜造像等文物,通过展览,观众们不仅能了解到长安佛教的基本情况,更能亲身感受长安佛教的空前盛况。

  “天地之灵——院藏古代玉器精品陈列”是2012年对原有玉器展进行提升改造的一个全新的陈列展览,展品以西安地区考古发掘和征集的文物为主,几乎涵盖了从史前到明清的各个历史阶段,从礼玉、葬玉、饰玉、玉器具和陈设玉等不同玉器门类反映西安各历史时期玉器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为观众开启了解中国传统玉文化之门。其中近50 多件文物系首次向公众展出,包括2011 年新入藏的汉宣帝杜陵出土3 件玉杯和1 件圆雕连体玉舞人。

  “小雁塔·荐福寺历史展”位于小雁塔景区中轴线藏经楼,展览以小雁塔历史发展为脉络,展示小雁塔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辅以荐福寺出土石碑、碑座及碑文、线刻图案拓片等实物展品,全面展示长安城著名皇家寺院荐福寺及小雁塔在各个阶段的历史变迁。

  “丝路明珠小雁塔”展位于小雁塔景区中轴线大雄宝殿,是为配合小雁塔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制作的专题展览,共展出唐代荐福寺内出土石刻文物、碑刻拓片、历史上与小雁塔相关的文献以及现代有关小雁塔的研究论著,着重解读了小雁塔的历史价值、现代保护与管理等,阐释了唐代小雁塔的建造和所在荐福寺的佛经译传活动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价值和内涵。

临时展览 搭建沟通桥梁

为丰富常规展览内容,十年来,西安博物院采用自主策划、独立引进及与他馆合作等方式,共举办交流展览80余次,其中引进展览62次,自主原创展览11次,输出展览8次。多项原创精品展览在国内多家博物馆进行了展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金辉玉德——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是2012 年为庆祝“5·18 国际博物馆日”暨西安博物院开放五周年而举办,展品包括秦代青玉高足杯、汉宣帝御用玉杯、隋代董钦造像等国家一级文物。展览不仅可以让观众感受金玉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更能领略这个曾经的金玉文化中心的千载荣耀和盛世辉煌。

  “清冶铜华光耀长安——西安博物院藏铜镜精品展”首次对公众展出了西博收藏的100 余组精品铜镜,为公众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历史记忆和跨时空的文化解读。

  “颗粟大千——古代印章陈列”曾是西安博物院成立之初设立的专题陈列,后重新改造提升为“颗粟大千——西安博物院藏古代印章精品展”,作为西博常备交流展览多次赴省内外展示交流。古玺印是西安博物院藏品体系中较为完整的一类,馆藏总数近2000 枚,从战国至近代,品类丰富,极具特色。新调整的印章展,时代跨度从春秋至清末民国,其中以印章发展史的两个高潮期——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展品为主,品种繁多,材质多样,展览以玺印的用途分类,辅以翔实的说明材料,对古代玺印艺术与文化进行系统解读。

  “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是西安博物院推出的自主原创女性文化大展,展览以汉唐文化为核心,集文化性、时尚性、趣味性于一体,通过服饰、妆容、乐舞、宴游的展示,将参观者带入到汉唐长安兼容并蓄、壮丽多彩的盛世气象及长安女性开放、自信、时尚的历史画卷之中,再现汉唐盛世帝都长安的女性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十年来,西安博物院依托馆藏文物,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境内外各类展览70 余次,参展文物达810 件(组)。举办的交流展览充分展现了西博文物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性,为西博与全国各地博物馆的沟通交流搭建了桥梁。不少展览获得各界广泛好评。

十年展览之路使西博人懂得,唯有不断发掘馆藏特色与文物内涵,推陈出新精品展览,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和提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方能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为观众带来更全面的审美享受和文化体验。


自主原创特展“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

 

基本陈列“帝都万象”

 

专题陈列“宝相庄严——长安佛教造像艺术专题展”

 

日新月异 任重道远

 

文物管理 珍藏时代印记

西安博物院建院至今,逐步建立了院藏文物库房各项藏品管理制度,确保藏品库房管理工作顺利、安全、规范实施,切实保证藏品安全。迄今已建立定级文物档案10327 份。这批藏品档案是对藏品原始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鉴定研究,经过整理后立卷的各种资料,是西博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 西安博物院全面清点、普查了馆藏的110742 件(组) 文物。2008 年开始建设藏品数据库,在2008 年至2016 年间先后完成了全部院藏定级文物和一般文物信息采集,实现了全部馆藏文物信息的数据化。

  根据普查结果,西安博物院目前拥有文物藏品110742 件(组),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0740件(组);院藏古籍8000 余部,其中有37 部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院藏文物主要分为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瓷器、三彩、书画、印章、陶器、碑帖、珍善本古籍等十几类,数量大,自成体系。其中的青铜器、玉器、三彩、书画、佛教造像独具特色。

青铜器 西博收藏的青铜器总量1 万多件,收藏数量和珍稀程度位居全国博物馆前列。大部分为商至汉历代礼器、兵器、日用杂器等。西安地区在古代是西周和秦汉王朝的统治中心,这里出土的青铜器多为王室、贵族所用器物,规格较高,如国宝级的西周勾连云纹大鼎、西汉鎏金铜锺等。

  玉器 西博收藏的玉器总量5000 余件,上迄新石器,下至明清时期。包括礼玉、佩玉、嵌玉、葬玉和陈设玉五个种类。著名的有西安老牛坡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大玉戈,1976 年出土于阿房宫遗址的秦代高足玉杯,1989 年出土于西安市雁塔区山门口乡的汉代圆雕玉猪,2003 年西安地区出土的西汉玉组佩,2011 年汉宣帝杜陵出土的玉杯和玉舞人更是汉玉中的珍品,充分展现了汉唐京畿重地长安的玉文化发展水平。

  金银器 西博收藏的金银器近500 件,时代上迄战国,下至清代民国时期,以汉、唐时期的最为精美,如西安市未央区出土的战国鎏金嵌玉银带钩,西安市北郊卢家口村出土的金灶,西安交通大学出土的都管七国六瓣银盒、鹦鹉纹海棠形圈足银盒、龟背纹银盒,唐长安城出土的“姚州贡金”金铤,西北工业大学出土的“李勉奉进”双鱼宝相花莲瓣纹银盘等。

  瓷器 西博收藏的瓷器4000 余件,其中明清瓷器以传世品居多,其他时期的多为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瓷器,以隋唐至宋代瓷器最具代表性。其中颇多唐代瓷器的珍品,如未央区火烧壁村出土的33件“官”字款瓷器,包括碗、碟等类,胎很薄,瓷化程度高,光润晶莹,造型以花口和多瓣口盘碗最具特色,器形大方,制作精巧,烧造工艺成熟,是唐代定窑瓷器的代表;还有大明宫出土的“盈”、“翰林”款白瓷罐。这些“官”“盈”“翰林”款白瓷,对于唐代定窑、邢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画 西博收藏近万幅历代书画作品,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元盛懋《春山访友图》、明林良《双鹰图》、明唐寅《溪山风雨图》、近代张大千《仕女图》。书法作品中明清时期名家、名人的佳作甚多,如明代董其昌、文徵明,清代傅山、王铎、王杰、郑板桥、刘墉、左宗棠、康有为、吴昌硕等。

  三彩 西博收藏的三彩器有353 件,从三彩的雏形——隋代黄釉三彩到久负盛名的唐三彩,直至辽三彩,均有精品收藏。三彩藏品序列完整,均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和组合特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数量、质量均居国内前列。隋代黄釉乐俑群造型生动,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学术界公认的早期三彩器;盛唐期的三彩造型多为载物骆驼、胡人、驮马等,反映了大唐帝国与西域的文化、商旅交流,代表器物有三彩腾空马、三彩载物卧驼俑、三彩奏乐俑、三彩凤首壶、三彩塔式罐器物座等。

陶器 西安博物院收藏的陶器总量达到15000余件。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到秦汉、隋唐的生活、建筑用陶,再到元代的黑灰陶,数量巨大。其中秦砖汉瓦品类丰富,各种纹样的空心砖、瓦当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与艺术价值;陶制品中最有特色的是形态各异的陶俑,从汉代风帽女俑到唐代大女俑,再到骑马女乐俑,造型极为生动;动物俑也是西博收藏的一大亮点,体量巨大的汉代灰驼俑,非常少见;隋唐时期的陶马、陶骆驼、造型多样,生动传神,镇墓兽、天王俑等,体量巨大、造型威猛、色彩斑斓,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文物保护 延续灿烂记忆

西安博物院高度重视文物的科学管理与保护,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文物征集、修复、研究、保护等各项工作,文物保护事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十年来,文物保护从单一的为陶器清理泥土,展品养护,逐步发展到目前专业技术人员合理配置,专业修复设备较完备,可以承担国家二级以下文物的修复工作。在人员和设备逐步走向完善和专业的同时,也向文保的创新领域探索。

  2009 年,西安市博物院探索出露天碑刻类石质文物覆膜保护这一新方法。经过近9 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不仅可以大幅提升碑刻的展示效果,同时也有效地减轻环境及人为对碑刻的影响。这一方法,在“小雁塔申遗”时也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可。

  西安博物院馆藏各类古籍10 余万册,董其昌、张大千等名人的古旧字画共计3000 余幅。馆藏书画由于早期受保存条件限制,有部分纸制文物出现了酸化、糟朽、虫蛀、水渍等病害。2007年西博建成后,建设了专门保存库房,安装了相应的控温除湿设备,使纸制文物环境得到了改善。2009 年,西博派人到北京国家图书馆系统学习古籍保护理论和修复技术,随后组建纸质文物修复室,购置专业设备,按轻重缓急的顺序对馆藏古籍进行保护修复。2010 年起,西博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103 幅馆藏书画的抢救保护修复,并配备了专用的四防装具。目前,这一合作项目仍在进行中,并不断扩大修复数量。

  修复部日常侧重馆藏金属文物的清理保护工作,十年来共清理、修复青铜文物120 余件,其中2015 年为配合“清冶铜华光耀长安——西安博物院藏铜镜精品展”,采用传统的开V 型槽、锡焊焊接技法对铜镜进行保护修复,提升了文物的展出效果。

  2014 年3 月,西安博物院完成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目前建成的博物馆无线环境监测系统已投入使用,覆盖了博物馆库房、展厅、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及博物馆室外区域环境,可监测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光照度、紫外线强度、降尘、二氧化碳浓度以及室外的大气温湿度、光照度、紫外线强度、风速、降水强度等,实现了文物保存环境在线实时监测,也改变了馆藏文物环境监测一直依靠人工控制,无法准确地观察环境变化的状况。

业务研究 彰显专业水平

西安博物院发挥独特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各类专业人员,加强专业队伍的培养,成立学术委员会,全面开展科研工作。目前西安博物院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已经由建馆之初的40%提高到现在的80%。十年间,依托院藏文物研究,西安博物院出版了《西安文物精华》等著作近30 部,发表相关论文208篇,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级科研项目,在馆际交流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为培养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西安博物院为业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培训学习机会,定期举办讲座培训,外派职工参加陈列展览、文化遗产、社会教育、文化修复、鉴定等专业培训。十年间先后邀请李建超、张懋镕、李利安、王亚荣、于赓哲、徐卫民、彼得·斯通、阿卜杜拉乌夫·拉索科夫等专家在西博举办讲座50余次,内容涉及长安历史文化、世界文化遗产、文物研究、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等。

  西博一直积极鼓励业务人员走出去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开阔视野,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提交学术会议文章40 余篇。同时,举办多次大型会议,如独立举办西安地区中韩历史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小雁塔抗震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与协办中国博协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深化巩固博物馆公众教育工作座谈研讨会以及“数字遗产中国行·西安站”跨界研讨会,等等,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交流的平台,也提升了业务人员的研究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升西安博物院人才培养、文物保护以及博物馆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水平,2012 年开始,西安博物院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天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博物馆和高校开展交流活动,在人员交流与研修,资源共享,智慧博物馆建设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


修复北周彩绘石佛

 

科研人员探讨古籍保护措施

 

中外嘉宾在“小雁塔抗震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探讨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小雁塔
关键词:

西安博物院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