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西安府文庙的旧影新貌

摘要: 来源:陕西省文物局汉唐网  在西安南城墙内,有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名叫三学街,而三学街15号的主人是陕西历史上第一座博物馆,先后冠名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北历史文物陈列馆、西北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以西安府文庙、府学和西安碑林为基础建立的。前区的西安府文庙古建群落,古树参天,环境优雅,每天都吸引着来馆参观的游客 ...
来源: 陕西省文物局汉唐网

  在西安南城墙内,有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名叫三学街,而三学街15号的主人是陕西历史上第一座博物馆,先后冠名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北历史文物陈列馆、西北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以西安府文庙、府学和西安碑林为基础建立的。前区的西安府文庙古建群落,古树参天,环境优雅,每天都吸引着来馆参观的游客驻足留影。实际上,由于历史较为悠久,院内的建筑和环境经历了多次的变化,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照相机的镜头,了解一下西安府孔庙的旧影新貌吧。

  这张拍摄于1955年的陕西省博物馆全景较完整地展现了西安府文庙的建筑布局,

图2

  拍摄者是陕西省博物馆早期摄影师俞邵逸先生。俞先生解放前为富家子弟,酷爱摄影,参加工作后拍摄了大量的、高质量的资料照片。这张照片目之所至的是礼门,门楣上镶嵌着硕大的“礼门”二字,大门右侧悬挂着“陕西省博物馆”牌匾,保持了古朴、大气的风貌,大门之外是一座简易的售票厅。礼门是文庙的西门,与之对应的文庙东门称之为“仪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游客均从东门进入博物馆参观。礼门和仪路在经历多次扩建后,门楣上的“礼门”、“仪路”被换成了横题“陕西省博物馆”。

图3

  1991年,原陕西省博物馆一分为二,石质文物以外的其他历史文物移往陕西历史博物馆,旧址更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成为一座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艺术的专题博物馆。大门上的“陕西省博物馆”又被更换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即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样式。

  顺便要提到的是,在建国初年,进入孔庙(时为西北历史文物陈列馆)的大门并不是礼门或仪路,而是在府学巷内,即今石刻艺术室的位置。

图10

  在这张1951年拍摄的照片中,当时进入大门后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仿古建筑的侧面,这就是今碑林第二展室的西南角,其西侧修建了一排陈列墙,上面镶嵌了十余通碑石,供游人参观。大门的右侧就是陈列着昭陵六骏的长廊,昭陵六骏是1950年从陕西省图书馆移来的。

  孔庙建筑最南端的是万仞宫墙,俗称大照壁。从旧照片上看,近百年来几乎没有变化,镶嵌的“孔庙”二字据传为清末陕西大书法家刘晖所书。

  万仞宫墙的北面是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现今可见到的最早照片是日本古建筑学家关野贞先生拍摄的。

图6

  关野贞(1867--1935),日本新潟县人,曾数度来华考察中国古建筑、汉画像石、石窟寺及文化史迹。1906年他来到陕西,对西安文庙和碑林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绘制有平面图、碑石的位置,出版《支那文化史迹》一书。当时,摄影术初创不久,照相机体积庞大、操作繁琐,用的是玻璃底版,费用极大,加之当时碑林展室无照明设备,拍照完全依靠自然光,然而关野贞拍摄出的照片即使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也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平。这张照片的拍摄机位在太和元气坊的东南角,应该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4、5点钟,强烈的侧光效果使得牌坊建筑雄伟高大,局部细节纤毫毕现,周围的婆娑树影更烘托出肃穆、庄严的氛围,牌坊正中书写有“太和元氣”四个大字,这一牌坊为木质,建于明万历年间。从俞邵逸先生拍摄于1954年6月的这张照片可以看到,

图8

  这时的太和元气坊已经过了修葺。此次的翻修,太和元气坊变化很大,不仅去掉了“太和元氣”字样并代之以花纹图案外,其自身的位置和高度也有所变化。首先是位置整体南移。证据之一是,关野贞拍摄时机位位于太和元气坊的东南角,拍摄了全景照片,照片没有很大的透视变形,证明拍摄时使用了普通的广角镜头,而现在即使使用超广角镜头也很难在同样的位置拍摄到全景照片;另一个证据就是,关野贞拍摄的照片中显示太和元气坊和泮池的距离很近,大概不到一米,而现在二者之间可以穿行过一辆小型汽车。其次是增加了高度,关野贞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太和元气坊坐落在一个长方形的平台之上,南侧台基高约30厘米左右,一位老年人轻抬腿即可迈上去。这次翻修之后,平台大幅抬升,南侧台基高度达55厘米,即使一个中年人想从南侧迈步上去也很困难。

  在1955年俞邵逸先生拍摄的陕西省博物馆全景中可以看到文庙棂星门之南、泮池之北的位置,安放有两座石兽雕塑。上世纪50年代维修时,还陈列在原处。1963年新建西安石刻艺术室时,被移到了石刻艺术室前陈列。

图9

  这张照片是1956年1月8日拍摄的为大夏石马新建的小亭,大夏石马是1954年征集进省博物馆的,此小亭后来几经维修至今完好。

图11

  大夏石马亭后的便门是当时博物馆专门的运输通道,这个门没有门槛和台阶,比较方便搬运建材、物资、垃圾等。后来另开了今日之府学巷后门,该门更为宽敞,大夏石马亭后的便门于是逐渐被废弃不用,如今门外已成了居民区,馆区部分被改造成游客卫生间。

  与大夏石马位置对称的东面,陈列着著名的唐景云铜钟。景云钟是1953年从陕西省图书馆移藏来的,当时负责搬运的是西安城内的回民专家。从现存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搬运方法比较原始,主要采用路面铺松软黄土、人工撬动翻滚移动,当搬运到今陈列位置时,再堆土移至确定位置,最后建亭陈列保护。

图14

  文庙大成殿是西安府文庙变化最大的一组建筑。从关野贞先生拍摄的照片中

图17

  可以看到当时的大成殿面阔七间,重檐庑殿顶,为典型的明代建筑。殿前的地面上落满了厚厚的树叶,显示这里罕有人至,略有破败之相,间接说明这一时期文庙管理可能比较松散。俞邵逸先生拍摄的这张大成殿照片,拍摄于1956年,

图18

  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正在举办治理黄河展览,大成殿是展览的第一展室,殿外 “圣人出、河水清” 六个大字格外醒目。1959年9月13日下午,大成殿遭到雷火,整个大成殿被焚毁,仅存留下台基,殿后的石台孝经亭被凸显出来,成为当时来宾最热衷的取景之处。20世纪80年代台基被拆除,成为今天的碑林广场。2004年,用青石铺地,刻画展示出原大成殿柱础的位置和大成殿的范围。

图21

  大成殿被毁,台基被拆,成为西安府文庙在建筑方面的最大损失。

  (西安碑林博物馆 罗小幸)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西安碑林博物馆

关键词:文庙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