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Silkroads Heritage!
中文 (CHN)
  • English (ENG)
  • Русский(RUS)
    登陆 注册
img
所有分类
  • 热点资讯
  • 深度阅读
  • 图片库
  • 地理信息库
  • 专家库
  • 遗产库
  • 申遗简报
  • 微信公众号
  • 主页
    • 图书馆主页
    • 交流主页
    • 中心主页
  • 资讯
    • 丝路资讯
    • 文博信息
    • 会议信息
      • 会议预告
      • 会议资讯
      • 会议议程
  • 遗产地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 汉魏洛阳城遗址
    •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
    • 高昌故城
    • 交河故城
    • 北庭故城遗址
    • 碎叶城(阿克贝希姆遗址)
    • 巴拉沙衮城(布拉纳遗址)
    • 新城(科拉斯纳亚瑞希卡遗址)
    • 开阿利克遗址
    • 塔尔加尔遗址
    • 阿克托贝遗址
    • 库兰遗址
    • 奥尔内克遗址
    • 阿克亚塔斯遗址
    • 科斯托比遗址
    •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 锁阳城遗址
    • 悬泉置遗址
    • 玉门关遗址
    • 克孜尔尕哈烽燧
    • 卡拉摩尔根遗址
    • 克孜尔石窟
    • 苏巴什佛寺遗址
    • 炳灵寺石窟
    • 麦积山石窟
    • 彬县大佛寺石窟
    • 大雁塔
    • 小雁塔
    • 兴教寺塔
    • 张骞墓

    相关世界遗产

    • 约旦之库塞尔阿姆拉城堡
    • 约旦之佩特拉Petra
    • 五台山
    • 柬埔寨吴哥窟
    • 伊朗波斯波利斯
    • 伊拉克埃尔比勒城堡
    • 土耳其艾米索斯Ephesus
    • 土耳其迪亚巴克尔堡与哈维塞尔花园文化景观
    • 土耳其阿尼考古遗址
    • 柬埔寨 古伊奢那补罗考古遗址的三波坡雷古寺庙区
    • 巴勒斯坦 希伯伦和哈里尔老城
    • 土耳其阿弗罗狄西亚
    • 阿曼苏丹国卡尔哈特古城
    • 伊朗法尔斯地区的萨珊王朝考古遗址
    • 伊拉克巴比伦
    • 缅甸蒲甘古城
    • 意大利罗马历史中心区、城内教庭管辖区和圣保罗大教堂
    • 沙特阿拉伯吉达古城
    • 阿塞拜疆之城墙围绕的巴库城及其希尔凡王宫和少女塔
    • 丽江古城
    • 孟加拉国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
    •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含罗布林卡和大昭寺)
    • 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历史中心Bukhara
    • 乌兹别克斯坦沙赫利苏伯兹历史中心(Shahrisabz乞史城)
    • 阿富汗查姆回教寺院尖塔和考古遗址

    预备遗产点

    • Cultural Landscape of Safid Bulan
    •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Manas Ordo
    • 吉尔吉斯斯坦的丝绸之路遗产点Nomadic Monuments of Inner Tien Shan
    • 乌兹别克斯坦的丝绸之路遗产点Silk Roads Sites in Uzbekistan
    • 卡扎拉普城Khazarasp
    • Sheikh Mukhtor-Vali
    • Qosim Sheikh
    • Raboti Malik
    • 巴胡丁建筑群Bahoutdin Complex
    • 乔巴克尔纪念建筑群Chor-Bakr
    • 查什玛阿尤布陵墓Chashma-Ayub Mausoleum
    • 瓦拉赫沙Varakhsha
    • 派肯特Poykent
    • 安集延Andijon
    • 帕普遗址Pap
    • 塔吉克斯坦的丝绸之路遗产点Silk Roads Sites in Tajikistan
    • Yamchun Castle(Yamtuch)
    • 呼布克古城遗址Ancient Town Khulbuk
    • Khoja-Mashad
    • Takhti-Sangin
    • 希萨尔城堡Hissar Castle
    • 片治肯特古城Ancient Penjikent
    • 阿吉纳特佩(Ajina Tepa)佛教寺院遗址
    • 唐帝陵
    • 西汉帝陵

    遗产数据库

    • Coron Island Natural Biotic Area
    • Mt. Iglit-Baco National Park
    • Northern Sierra Madre Natural Park and outlying areas inclusive of the buffer zone
    • Batanes Protected landscapes and seascapes
    • El Nido-Taytay Managed Resource Protected Area
    • Mt. Malindang Range Natural Park
    • Mt. Pulag National Park
    • Apo Reef Natural Park
    • Chocolate Hills Natural Monument
    • Neolithic Shell Midden Sites in Lal-lo and Gattaran Municipalities
    • Petroglyphs and Petrographs of the Philippines
    • Baroque Churches of the Philippines (Extension)
    • Butuan Archeological Sites
    • Kabayan Mummy Burial Caves
    • Paleolithic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Cagayan Valley
    • The Tabon Cave Complex and all of Lipuun
    • Turtle Islands Wildlife Sanctuary
    • Mayon Volcano Natural Park (MMVNP)
    • Mt. Mantalingahan Protected Landscape
    • 菲律宾汉密吉伊坦山野生动物保护区
    • 菲律宾普林塞萨地下河国家公园
    • 菲律宾图巴塔哈群礁国家公园
    • 菲律宾巴洛克式教堂群
    • 菲律宾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
    • 菲律宾维甘历史古城
    • 特斯碑Tes
    • BJ2008古城
    • LA古城
    • LK古城
    • 康奥依古城
  • 研究
    • 资料库
      • 推荐书籍
      • 研究论文
      • 域外案例
    • 研究进展
      • 研究前沿
      • 专家观点
  • 关于
img
Currency
  • English (USD)
  • French (EUR)
  • Japanese (JPY)
  • 首页
  • 中文
  • 深度阅读
  • 查看内容

西安著名佛教庙宇祖庭

2017-5-24 16:19| 发布者: 文心雕龙| 查看: 1083| 评论: 0

前言2016年9月,一场大病,让我徒生劫后余生的唏嘘。在患病期间,曾经恐惧、焦虑,情绪难以平复。此时,希望通过诵读《心经》让自己凝气安神。无奈心烦气躁,平日里熟稔的佛经,突然断片了。于是,默念“阿弥陀佛”。无数遍“阿弥陀佛”的念诵,终于帮助自己直面恐惧,放下焦虑,安心治疗。记得在重症监护室治疗时,有缘看到净土宗法师--弘一大师(李叔同)的《说佛》,粗略了解了佛教的十大宗派。这些宗派中,唯以净土宗最为简单 ...

前言

        2016年9月,一场大病,让我徒生劫后余生的唏嘘。在患病期间,曾经恐惧、焦虑,情绪难以平复。此时,希望通过诵读《心经》让自己凝气安神。无奈心烦气躁,平日里熟稔的佛经,突然断片了。于是,默念“阿弥陀佛”。无数遍“阿弥陀佛”的念诵,终于帮助自己直面恐惧,放下焦虑,安心治疗。

        记得在重症监护室治疗时,有缘看到净土宗法师--弘一大师(李叔同)的《说佛》,粗略了解了佛教的十大宗派。这些宗派中,唯以净土宗最为简单易学。当时,就许下心愿:康复后,要拜谒香积寺--净土宗祖庭。并且,利用闲暇时间,遍访西安的古寺庙,进一步了解佛教思想。

中国佛教十大宗派

         现摘录弘一大师(李叔同)关于佛教有十大宗派的论述。

1、律宗(又名南山宗)。唐终南山道宣律师所立。唐时盛,南宋后衰。今渐兴。

2、俱舍宗。依《俱舍论》而立。陈隋唐时盛弘,后衰。

3、成实宗。依《成实论》而立。六朝时盛,后衰,唐以后殆罕有学者。

         以上三宗属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则介于大小之间。

4、三论宗(又名性宗、空宗)。三论者,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三部论皆依《般若经》而造。姚秦时,龟兹国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来此弘传。唐初犹盛,以后衰。

5、法相宗(又名慈恩宗、有宗)。此宗所依之经论,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唐玄奘法师盛弘此宗。唐中叶后衰,近复兴,学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谓“空”、“有”二派。

6、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六朝时所立,以《法华经》为依,隋唐时盛,至今不衰。

7、华严宗(又名贤首宗)。唐初立,以《华严经》为依。此宗最为广博,在一切经法中称为教诲。宋以后衰,今殆罕有学者。

8、禅宗。梁武帝时,由印度达摩尊者传至,《金刚》、《楞伽》二经,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唐宋时甚盛,今衰。

9、密宗(又名真言宗)。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入,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

10、净土宗。始于晋慧远大师,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而立。三根普被,甚为简易。明季时,此宗大盛。至于近世,尤为兴盛,超出各宗之上。

       佛教十大宗派多盛于唐宋,而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自然与佛教各宗结下不解之缘。目前,在西安及周边现存有佛教六大宗派的七个祖庭,分别是:

        律宗祖庭--长安净业寺

        三论宗祖庭--户县草堂寺

        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

        华严宗祖庭-长安华严寺、至相寺

        密宗祖庭--大兴善寺

        净土宗祖庭--长安香积寺

        得益于西安悠久的历史及文化传承,除以上祖庭之外,西安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寺院,如:西北第一禅寺--卧龙寺,陕西唯一藏传密宗格鲁派黄教喇嘛寺--广仁寺,唐代皇家寺庙--罔极寺,唐密宗寺院、日本真言宗祖庭--青龙寺,建在高台上的比丘寺院--西五台云居寺,三藏法师灵骨塔所在--护国兴教寺,唐朝十大禅寺之一--牛头禅寺等等。

        长安与中国佛教竟有如此深的渊源,希望能将这些庙宇拜谒后,记录下来,以了心愿。

净土宗祖庭---香积寺

   

        净土宗又称莲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通称“三经一论”为主要经典。它主要宣扬西方有个极乐世界,那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人们只要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寿佛)的名号,就可“往生极乐国土”。

        香积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位于西安市西南约十七公里的韦曲镇郭杜乡,寺庙南临滈(音“浩”)水,西傍潏(音“玉”)水,是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写《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寺庙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圆寂,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

         驾车沿着子午大道,很快就可以看到香积寺的路牌,庙门前有免费停车场,很方便。

         庙前矗立着五门六柱式牌楼。冬日里,在树木的掩映下,牌楼显得古朴静穆。牌楼前后均为赵朴初题写,前书“香积古刹”,后书“净土祖庭”。      

          香积寺为三进式院落,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山门上的“香积寺”匾额,也是赵朴初所题写。廊柱挂楹联两幅,主联为贾平凹题写“德慧佛心回头好听禅院声,法正自我醒世愿做明眼人”。副联“潏水滈河环古刹,佛光慧日耀人天”。

           香积寺免门票,庙门前响应环保号召,免费结缘三柱香。

           佛门清净之地,确实应该如此。不应该用高额的门票、攀比高香,将广大的信众拒之门外。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

           大殿两侧,各有一个大碑廊,陈列着历代以来的高僧大德和文人的书法墨迹。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命笔题写的《善导大师往生一千三百年纪念赞词》碑,位于西侧碑廊最前面。 

  

         穿过天王殿,钟鼓楼立于两侧。钟楼居东,鼓楼在西,早上先敲钟后击鼓,傍晚先击鼓再敲钟,钟鼓各三遍,晨钟暮鼓的美名便由此而来。晨钟暮鼓在佛教里面,钟是警示在名利场中、烦恼场中、迷惑场中不能够自我救赎的人,通过钟来警策自我。

           大雄宝殿座落在第二进院落的正中主轴上。大雄宝殿内宽敞明亮,肃穆庄严,龛台上供奉着阿弥陀佛接引站像,顶上高悬金色宝盖;佛前安放着日本净土宗所赠善导大师彩绘坐像。善导安然端坐在莲花座上,双手合十,手挂念珠,专心念佛。坐像前两边幢幡幔垂,宫灯灿烂,法器陈列井然。殿前有雕工精巧的两座石灯,亦为日本净土宗所赠。

  

         殿后是法堂,堂内供奉着释迎牟尼佛坐像,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尊者,法堂前有两棵银杏树。    

             寺庙内还存有唐代石刻陀罗经幢。

          香积寺因善导大师供养塔而闻名。该塔建于681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净土宗二世祖善导和尚的弟子怀恽为祭祀善导园寂而建的塔。善导塔是密檐式砖塔,塔身呈四角锥体。塔身用青砖砌成,塔为砖壁、木楼板结构,楼板早毁,故已不能登上。塔顶因年久残毁,现存十一级,高三十三米(据载原为十三级),塔内安葬着善导和尚遗骨。

          塔身周围保存有鞍形的十二尊半裸古佛,雕刻精巧,实为珍品。塔基层四面有门,南门楣额上嵌有砖刻的“涅盘盛事(时)”横额,是公元1768年修补时所作。塔身四面并刻有楷书,内容为《金刚经》,字迹雅秀,笔力遒劲。

         从形制上看,善导塔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相对简单,比建于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藏经典而建的著名的大雁塔装饰复杂。与建于唐代景龙年间(707年~710年)的小雁塔虽然时代上相近,但在塔身的砖砌扁柱、栏额、斗拱却比小雁塔复杂。与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 (669)兴教寺玄奘的墓塔相比,玄奘的墓塔砖砌出八角形倚柱、额枋和斗栱要比善导塔复杂精美。

 

          由于中国净土宗的思想也东传至日本,十二世纪日本高僧法然据此创立了日本佛教净土宗,尊善导为高祖,把香积寺看作为祖庭。1980年两国佛教徒共同举行了善导大师圆寂1300周年纪念法会,日本净土宗派遣2000余名高僧赴香积寺举行法会,向寺院赠送善导大师像等礼物。1982 年又共同举行了善导、法然二祖对面像开光法会。

         转绕佛塔,也是一种修行,功德非常大。需要注意的是,绕塔时一定要顺时针方向绕。

            善导塔东侧,还有一小塔,传为善导弟子净业舍利塔。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心专念弥陀号  。

三论宗祖庭---草堂寺

        草堂寺和水陆庵、兵马俑、兴庆宫公园等都曾经是我们年少时,学校指定的几个春游景点之一,因此30多年前就已经来过,只不过当时懵懂,不知草堂寺竟然在中国佛教界中的地位如此殊胜。

        3月5日惊蛰,万物复苏,这天也是释迦牟尼出家日。料想庙宇中应该有法会庆祝,所以就驱车前往草堂寺。驾车顺太白南路南下,过沣河、祥峪,路况非常好,且有“远看成岭侧成峰”的秦岭遥望,50分钟的车程,充分享受到驾驶的乐趣。

        草堂寺东临沣水,南对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位于陕西户县东南20公里的草堂镇圭峰山下,是国家AAA景区,门票30元(目前西安的寺庙大多免费,希望草堂寺也能早日免费开放)。草堂寺对面的农家乐可以停车,收费5元。

         草堂寺创建于东晋,距今1590多年,是我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也是佛教三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译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国立译经场 ,是佛教中国化的起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草堂寺原为后秦姚兴皇帝的“逍遥园”。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皇帝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长安住此译经,苫(音“山”)草为堂,草堂寺名由此而得。 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鸠摩罗什应请译出《成实论》,大力弘扬成实派宗风,所以草堂寺又被视为“成实宗”的祖庭。还由于华严宗五祖定慧禅师即宗密,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多年,所以又被视为华严宗祖庭。日莲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日莲宗信徒将草堂寺视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草堂寺被中国佛教三论宗、华严宗和日本佛教日莲宗尊奉为祖庭,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草堂寺庙宇的建设完全遵循佛教建筑规制。寺门面朝南,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展布,依次是山门、天王殿、钟楼和鼓楼、碑廊、碑亭、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和三圣殿、厢房、法堂(方丈室)。

          中轴线西有鸠摩罗什纪念堂、八宝玉石塔、二柏一眼井、宗派图碑及烟雾井;东有卧佛殿、莲花池及观音阁等。

          草堂寺山门。山门上方挂着赵朴初先生所书“草堂寺”金字横匾。

             佛寺的大门多分为三间,正中为“空门”、两旁为“无相门”“无作门”,所以又叫“三门”,有趣的是有的佛寺大门即便只有一门,也叫做“三门”。其原因就在于其宗教的寓意,山门乃是僧俗的分界。

           天王殿是进山门后,正中轴上的第一殿。正中供奉弥勒佛,殿前两侧,有威武的石雕护法。

 

        穿过天王殿,可见相对而立的钟鼓楼。鼓楼在西,钟楼在东。草堂钟声回荡于寺庙内外,民间有“草堂寺敲钟,高冠潭听声”的说法。

        钟楼建于2000年,一楼挂一口明万历十九年(1591)铸铁钟,重达万斤。这口明代古钟有个有趣的俗称“挂不起来”。据民间传说:当年,为铸这口钟,寺僧出外化缘,老百姓有施铁的,有施钱的,各式各样,不一而足。有一贫妇,双亲亡丧,丈夫新逝,膝下尚有一儿,孤苦零丁,家无余物。她噙着泪对化缘和尚说:“我家既无铁,亦无钱,炊断已有好几天……”说话间,儿子饿得慌,哇哇地又哭了起来。贫妇心烦,有意唬儿子,便对和尚说:“师傅不嫌,就把这娃带走铸钟吧!”儿子的哭声嘎然而止,和尚也默默地转身走了。钟铸成后,挂起来一敲,那声音尖厉凄凉,似儿唤娘。僧俗皆嫌这钟声难听,从此放下,置于地上,无人再撞。当然,这仅仅是一则民间传说。

         钟楼二楼所悬钟为1898年所铸,重4吨,周身铸有《心经》等十种经咒。              

    

        草堂寺内院是由两侧碑廊,与正中的大雄宝殿合围而成。

        两侧碑廊珍藏多通著名碑石文物,其中有:唐宣宗大中九年(855)所刻《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定慧禅师即唐高僧宗密,华严宗祖师之一。他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并以习禅称世。

 

          “大雄宝殿”由赵朴初题写,门楣上悬“佛道永振”匾,大雄宝殿正堂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以及二尊者。大殿西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手持莲花台,作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之状。东侧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即药师佛,手持宝塔。三佛背后为高大的壁,壁上仿杭州灵隐寺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像。殿前,有两座汉白玉石象。

           右绕大雄宝殿便进入依中轴线的第三重院落,正中是大悲殿。大悲殿,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正间门额上曾经悬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妙括法师书“逍遥三藏”大匾一块,故又称逍遥三藏殿。殿内供奉妙好庄严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在大悲殿偶遇多年未见的朋友,真是有缘!在大悲殿门前,请教了理仁法师几个问题,法师非常健谈,对佛教的一些观点讲解的深入浅出,很有收获。10:30是寺庙里的师父们举行斋供仪式的时间。我们有幸全程参与,在静穆的诵经声中,接受佛光惠泽。

              继续右绕观音殿便进入第四重院落。中间是法堂,门楣悬挂“千佛含笑”匾,法堂供奉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莲花座上有释迦牟尼佛小佛像。右侧有供奉观音菩萨的殿堂。法堂前有后世信众们捐助的大石,石上画像用金粉绘制,在绿竹和水流的衬托下,瑰丽庄严。

           藏经楼为草堂寺现有最大建筑,位于第五重院落。于2005年动工,2014年10月竣工,系明清重檐三滴水歇山式风格,楼内供奉五尊铜胎鎏金佛像,数千册典藏经书。

          站在藏经楼,远眺秦岭,枯木、古寺、远山自成佳境,美不胜收。

         藏经阁两侧,各朝代碑碣立于左右,见证着千年古寺的历代沧桑。

          我们都知道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不远万里从西天取回真经。而鸠摩罗什为传播佛教文化,普渡众生的坎坷与周折却鲜为人知。其实,鸠摩罗什比唐僧早200年,是世界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于公元413年圆寂后葬于草堂寺。现草堂寺中存有珍贵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又称八宝玉石塔)及莲花井(俗名“二柏一眼井”)、宗派图(全称逍遥园大草堂栖禅寺宗派图)均为历史保护文物。

         “ 鸠摩罗什三藏大师纪念堂”位于寺庙西侧,堂内供奉鸠摩罗什像,此像为1982年4月13日日本日莲宗捐资修建,日莲宗因尊鸠摩罗什为祖师,尊草堂寺为祖庭,遂雕此像,奉安于草堂寺内。纪念堂东壁上嵌有两通汉文和日文碑碣。

            草堂烟雾是关中八景之一,出自于寺内的一口古井,井内经常出现的烟雾升腾的奇景,给草堂寺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关中八景石碑上有清人朱集义诗一首生动描绘了这一奇景:“烟雾空蒙叠嶂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缈云端出 , 跨鹤人来玉女迎。”

           烟雾井位于寺内西北角,亭内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烟雾井”匾额。

烟雾井俗称龙井,相传井下有一巨石,石上卧一蛟龙,早晚呼气,从井口冒出,遂成“烟雾”。真正的烟雾可能由地热引起。据说,这口井和高冠瀑布相连,附近地热资源丰富,故出现烟雾缭绕的景象。

          草堂寺原为逍遥园的一部分,地处古上林苑中。竹林茂密,风景优美。宋代大哲学家程颢,任户县主薄之职时,晚宿草堂寺,曾留诗:“参差台殿绿云中,四面筼筜一径通,曾读华阳真诰上,神仙居在碧琳宫。”诗有作者原注:寺在竹林之心,其竹盖将十顷。故知宋代的草堂寺处在十顷竹林的包围之中。元代重修草堂寺时,所需竹子都是就地取材,由于滥砍滥伐,清朝年间,竹林已所剩无几。解放后注重护理,现已发展成三亩之多。

世界文化遗产---护国兴教寺

        3月1日,决定离开已经工作了19年的鸟窝。这里有19年最美的时光,最珍贵的记忆,一旦要告别,还真有些不舍。于是,想找一处僻静的所在,平复一下悲伤的情绪,祭奠即将珍存的日子。此时,寂静的寺庙无疑是一处最佳去处。于是,驱车向南前往兴教寺。 

        兴教寺,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建于669年,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中国佛教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慈恩宗)祖庭之一,位于长安区樊川的少陵原畔。唐朝樊川寺院密集,兴教寺与兴国、华严、牛头、观音、云栖、禅定、法幢等并称“樊川八大寺院”,兴教寺位列樊川八寺之首。“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

         兴教寺是唐朝玄奘法师与弟子窥基、圆测安葬地,寺内主要建筑最具历史价值的是玄奘法师及两大弟子灵塔。2014年6月22日,兴教寺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尼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兴教寺坐北朝南,远眺终南山。总体来看,寺院分为正院和东西两座跨院。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古朴厚实的砖砌山门,山门正书“护国兴教寺”门额,左右护壁分别题写“法相”、“庄严”四个大字。

          与其他寺庙一样,进入正院第一重,首先见到的是大雄宝殿。内供奉着元代铸造的释迦牟尼镀金坐像,高约3米,重1.36吨。还供有明朝铜铸阿弥陀佛像,西侧有唐朝铜铸观音像,东侧有明朝木雕地藏菩萨像。这些都是寺内珍贵文物。大雄宝殿绘有彩色壁画,殿后为讲经堂。 

           两侧各有古石碑一通,此碑为《长安兴教寺记》碑。

           山门内钟鼓二楼东西相对。现存钟楼为1931所建。

              右绕大雄宝殿便进入第二重院落。正中央是为纪念玄奘法师而建的讲经堂,殿壁镶有金刚经刻石,其左右分别有药师佛殿、大悲殿。

      右绕讲经堂,便进入中轴第三重院落。此院落正中便是卧佛殿了。

            西跨院又称慈恩塔院,是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园测和窥基遗骨安葬之地。建有并列的三座舍利塔,“三塔”已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在苍柏翠竹之中,三塔作“品”字形参差耸立。

            兴教寺塔塔建于唐宗章二年(669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 中国现存古建筑中,唐及其以前的建筑遗存,非常稀少。灵塔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仍巍然屹立,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极大价值。

          在玄奘舍利灵塔两侧,分别是玄奘嫡传大弟子窥基法师与圆测法师的舍利塔。

          窥基原名尉迟洪道,是尉迟敬德的侄子,17岁出家拜玄奘为师,唐太宗赐他法号窥基。他聪慧好学,很快就能帮助翻译经文。50岁时,去世在译经院的书案旁边。一生从事著述,阐发唯识宗精义,被后世崇为“百部疏主”。

          圆测是新罗(朝鲜)王的孙子。随遣唐使来到长安,他精通梵语,熟悉汉文,后拜玄奘为师,是唯识宗的继承人之一,临终前,嘱咐弟子将自己陪葬在师父的舍利塔旁。

           三塔的正北方是“三藏院”,陈列着玄奘和两位弟子的石刻影像。

           东跨院又称藏经院,建有两层五间藏经楼,珍藏有明清刻本印的梵佛经,包括有《藏经》《续藏经》《大藏经》等千多册古代经书,皆为国宝。

           东院还有日本友人栽植的樱花。以及石经柱、纪念碑等。

          坐在西跨院的石凳上,看着转塔的信徒,晒着暖暖的太阳,心绪变得无比宁静,一切似乎都可以放下了。

          寺庙有神奇力量!

华严宗祖庭---长安华严寺

         唐代的少陵塬是寺院集中之处,有牛头、华严、兴国、兴教、云栖、禅定、洪福、观音8寺,面对终南山拱立,形势壮观,被称为“唐长安樊川八大寺”。

         3月,拜谒了供奉着玄奘法师舍利塔的兴教寺后,恰巧路过“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华严寺。兴之所至,就又循着路标,拜访华严寺。

        华严寺在长安区少陵塬半坡上,通往寺庙的路是盘旋的大陡坡。开车沿着狭窄的土路盘桓直上,心里默默祈祷,千万不要有从上面下来的车,否则,真担心自己的开车水平。所幸,如我所愿,一路顺利的来到华严寺山门。

        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14年(公元640年),杜顺大师倡导华严学说,著有《华严法界观门》,开创华严宗。核心思想为”法界缘起“、”理事无碍“、“圆融和谐”,华严宗的成立标志着印度佛教完成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传到世界各地,对佛教及中国思想影响极为深远。在华严寺,杜顺大师的华严学说依次传授给二祖智俨大师、三祖法藏大师、四祖澄观大师、五祖宗密大师,致使华严宗代代相传。

           华严寺位于少陵塬半坡一片长约400米、宽约60米的狭长开阔地上,南下方是近乎90度的百米陡坡,北临高达30多米直立的黄土屏障,深沟和屏障构成了华严寺的天然“围墙”。囿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华严寺的建筑布局和其他寺庙有一些差异。

            华严寺历经风雨,命运多舛。华严寺初建,以凿原为窟,安置佛像及僧众居住,是一座典型的具有西北特色的“窑洞寺院”,曾经的“世界佛教中心”。经历了公元892年唐武宗的“会昌禁佛” 及明1556年的“关中八级大地震”,华严寺内主体建筑在这次地震中俱遭灭顶之灾,只有唐代杜顺大师舍塔和清凉国师塔得以幸存。近代“文化大革命”,寺庙再次历劫。历经千百年岁月,华严寺主体建筑基本被毁,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祖庭寺院中,唯一尚未恢复重建的寺院。所幸,2009年10月15日华严寺正式启动恢复重建工程。

           华严宗初祖杜顺法师灵塔和四祖澄观法师灵塔东西并峙,东为杜顺法师灵塔,西为澄观法师灵塔。

          杜顺法师灵塔位于东侧呈方形角锥体,共七层,高约二十一米,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据称杜顺法师塔的四边形塔身是象征华严宗的卓越思想“四法界”,而六层塔身象征华严宗的“六相缘起”学说;两者相加为十,则代表着《华严经》的重要理论“十玄门”,也象征着圆满,意指华严宗为一乘圆教、最究竟的佛教学说。杜顺法师圆寂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这座塔已经在华严寺矗立了1377年,是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物,是华严寺的镇寺宝塔。

          西边的塔为澄观法师灵塔,砖砌实心,呈六角形五层。因法师曾被封为“僧统清凉国师”,故塔上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十字碣。从澄观法师圆寂的唐开成三年(838)算起,距今也有1170年的历史了。

        站在华严寺,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原,南望终南山雾岩、玉案诸峰,正如唐朝诗人岑参题寺诗中所赞:“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

          目前,华严寺的重建还在继续,根据地理环境采用窑洞式建筑和唐式建筑相结合的寺院模式。重建后的寺院根据功能划分为开放和封闭两个模式,分三个区域体现。在中轴线上建造供四众弟子进行佛事活动、朝圣礼佛的公众殿堂“开放区”。左边完善以僧人为主的修行、生活居住“封闭区”。右边建造以信众为主的学修、生活居住“封闭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一句话。时刻铭记,只有不忘记自己最初的想法,才能有始有终地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密宗祖庭---大兴善寺

        儿子小顾同学出生后,我们就从从小生活的西郊厂矿,搬到南郊文化区。大兴善寺离家不远,因此就会隔三差五带儿子一起去庙里拜拜。自此,开始和大兴善寺结缘。

       2017年3月26日,是儿子参加高中会考的日子,考试地点竟然在大兴善寺东街。当天早上,目送儿子走进考场,就信步来到大兴善寺参拜。

        大兴善寺是目前西安市区内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寺院。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距今已1700余年。其寺院名称始自隋文帝开皇年间,当时扩建西安城为大兴城,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取城名“大兴”二字,取坊名“善”字,赐名大兴善寺至今。

        唐玄宗开元年间,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元畏、金刚智、不空到此寺传授密宗,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不空法师为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帝师,曾在大兴善寺传法、首开灌顶弘扬密法(灌顶之法,在古印度是国王即位仪式,将四海之水用四宝瓶盛之,由国师灌於国王头顶,象徽国王权力四海无边,国家兴盛。佛教密宗效法此举,当僧人嗣阿闍梨位时结坛灌顶,称“授职灌顶,”此外还有“结缘灌顶”,“息灾灌项”,“成就灌顶”等等,从而在华夏首开灌顶之风),学成归国盛弘密法,因此,大兴善寺被日本真言宗尊为祖庭。

        同时,作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2015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陪同印度总理莫迪参观大兴善寺。  

          现存山门为明代建造,山门南题写“大兴善寺”四字,山门北题写“五冈唐镇”四字。

         从刻有“大兴善寺”石额的山门入内,是南北中轴线上的第一重殿宇----天王殿,内部正面供奉有大肚弥勒佛,为明代托纱金装。匾额“天王殿”为赵朴初题写。

         天王殿内东西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像,南方为增长天王,身青色,持剑,职风;东方为持国天王,身白色,抱琵琶,职调;北方为多闻天王,身绿色,执伞,职雨;西方为广目天王,身红色,握蛇,职顺。

          在弥勒菩萨造像后方则为佛教寺院的守护神韦驮尊天菩萨,现存造像为明代木雕。韦驮菩萨的姿势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笔挺直立;另一种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脚略向前立。前者表示该寺庙为十方丛林接待寺,后者则是表示该寺不接待寄宿僧人。

          天王殿东西两侧各开一门,东侧门悬挂“金刚”牌匾,西侧门悬挂“悉地”牌匾。穿过金刚门,便来到寺庙第二重内院。

          平安地藏殿位于天王殿后东侧,内奉地藏王菩萨。门楣上悬“平安地藏殿”五字牌匾,为大兴善寺已故方丈界明法师题写。地藏菩萨右手持九环锡杖,左手持明珠,左右两侧为大型整体群雕。

         平安地藏殿整体雕塑群所表现的是阴曹地府第一殿阁君至第五殿阁君,由第一殿秦广王殿、第二殿楚江王殿、第三殿宋帝王殿、第四殿五官王殿、第五殿阎罗王殿部分内容组成。

           救苦地藏殿位于天王殿后西侧,内奉地藏王菩萨。门楣上悬“救苦地藏殿”五字牌匾,为大兴善寺已故方丈界明法师题写。救苦地藏殿的整体雕塑群所表现的是阴曹地府第六殿阁君至第十殿阁君,由第六殿卞城王殿、第七殿泰山王殿、第八殿都市王殿、第九殿平等王殿、第十殿转轮王殿部分内容组成。

           有点血腥味的阴曹地府,向大众表明佛教因果关系,揭示人们行为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启迪人们的理智和善心。

     与其它庙宇的格局一样,大雄宝殿在第二重院落的中轴线中心。钟、鼓楼,位于大雄宝殿前广场东西两侧。东为钟楼,上悬“天声”牌匾。西为鼓楼,上悬“地音”牌匾。

         大雄宝殿内供奉五方佛造像,东西两侧供奉二十四诸天,后侧供奉海岛观音、善财童子和龙女。大兴善寺为中国汉传佛教密宗祖庭,在密宗里,供奉的主尊佛是“五方佛”。“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智如来”,代表中、南、东、西、北正方。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东方不动(身)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大雄宝殿两侧有新修《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等经幢。青石雕刻,精致庄严。

           右绕大雄宝殿,进入第三重内院

          院落内至今保留着唐代转轮藏经殿遗址,高出地平面1米,略呈方形。础石二十八个,为唐代遗物。转轮藏经殿始建于唐代,用以收藏经书。“转轮”意为佛法如车轮常转。

           护摩,是密宗大法,护摩者,焚烧之意。

           第三重内院的庭院中央有地藏菩萨青铜塑像一尊。地藏菩萨铜像是日本真言宗信徒为缅怀祖庭,追思昔日中日友好交流而赠送的。大兴善寺与日本佛教的关系源远流长,佛教于六世纪初,由中国、朝鲜传入日本。这尊地藏菩萨是1985年由日本“真言宗空海大师同志会”赠送的,“同志会”亦属于密宗法系。

          大兴善寺的观音殿建在第三重内院的南北中轴线上,这样的格局在其他寺院很少见。据宋人记载,认为佛教寺院塑立观音像即始于大兴善寺。殿内供奉明雕檀香千手千眼菩萨一尊。观音殿外两侧分别有西北地区所能见到最大的转经筒,非常殊胜。

           大殿两侧,矗立着精美庄严的石碑。

         《重修隋唐敕建大兴善禅寺来源碑记》位于观音殿前右,清康熙二年(1663年)刻。《大兴善寺法派碑记》位于观音殿前左,清咸丰元年(1851年)刻。

         《唐大兴善寺大辨正广智三藏国师之碑》,位于观音殿东南。碑文记述了佛教密宗的传承历史,以及荣任唐王朝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国师不空和尚的业绩。对于研究佛教密宗传播,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观音殿西面是普贤殿。普贤殿供奉装金普贤菩萨佛像一尊,两侧有罗汉造像,普贤殿外围绕密宗特色的转经筒。普贤菩萨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慧、正德相对应。大日如来、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就是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的三位圣者,即为“华严三圣”。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文殊殿正对着普贤殿,店内供奉文殊菩萨装金造像,以及罗汉像。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右绕观音殿寻此门而入,是寺院第四重内院。这里,也是大兴善寺最为幽静的处所。

         迎面是一株树龄三百余年的紫藤最为珍奇,如苍龙虬曲盘绕,蜿蜒于栅架之间,古朴苍劲,意趣盎然。

         东西配殿分别供奉从缅甸请回的玉雕释迦牟尼佛和卧佛。

         二配殿中央有两围放生池,池内生机盎然。

         往北拾级而上是一座面阔七间大殿即法堂。大兴善寺法堂为大兴善寺正中最北的一座大殿,正门上悬挂匾额,题曰“觉悟众生”,为清末光绪皇帝御笔。法堂为寺院讲经、传法的地方,殿内供奉密宗的大日如来,藏有唐代铜佛像和宋代造像,形态各异,独具风格。       

         除了中轴线上的建筑之外,大兴善寺还修有东西两院。

         西侧轴线上分别有老念佛堂(现为密宗文化研究基地)、不空大师舍利塔、观音阁等。

密宗文化研究基地

不空大师舍利塔

         除了中轴线上的建筑之外,大兴善寺还修有东西两院。

         西侧轴线上分别有老念佛堂(现为密宗文化研究基地)、不空大师舍利塔、观音阁等。

金刚堂

         东侧轴线上有:三层结构的金刚堂(罗汉堂),财运菩萨装金造像、空海大师装金造像、达摩纪念碑及中日友好交流纪念碑等。

           “笑看风云淡,坐看云起时”,在参拜庙宇的过程中,难得的清静、自在。

西北第一禅林---卧龙禅寺

        与卧龙寺的结缘,大概起于2012年,得益于姐姐的推荐。西安庙宇众多,不过,姐姐听说卧龙寺为孩子求学业甚灵验。故而,开始时常来此处身居闹市,但甚为清静的庙宇。

        寺内碑刻载,卧龙寺创建於汉灵帝时(168—189年)。隋朝时称“福应禅院”,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唐朝时,因寺内保存着吴道子在这里画的观音像,又称“观音寺"。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976—997年)更寺名为“卧龙寺”。

           卧龙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与西安碑林博物馆很近。地处闹市,所以寺庙占地面积不大。但寺庙内殿堂巍然,古树参天,环境幽美穆静,实为闹中取静之地。寺庙分为中院、东院和西院三个院落。寺内的主要殿堂均分布在中院,依寺庙中轴而建。慈禧太后题书“敕建十方卧龙禅林”门额尚存。   

           卧龙寺的山门其实就是弥勒殿,里面供奉的主尊就是弥勒菩萨。与其它寺庙不同的是,卧龙寺的弥勒殿和天王殿是分开的。弥勒殿里两边是哼、哈二将,他们原本是道教里的护法神,这里堂而皇之地站在了弥勒的两边。这种配置明显是明代的特征,反映了明代三教合流的趋势。

          向北走进第一重内院---天王殿,殿内前供伽蓝菩萨(关公),后供韦驮菩萨。卧龙寺的天王殿继续保持三教合流的特征,主尊是关公,四大天王侍立两旁。儒教的神灵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主殿,并且以四大天王进行护卫,生动地再现了三教合一的明代宗教状况。

        天王殿东西配殿,东供地藏菩萨,为地藏殿;西供观音菩萨,为观音殿。钟鼓楼屹立两旁。

        卧龙寺内,碑石林立,文物荟萃。天王殿两侧的碑廊和字迹模糊的石碑,见证着寺庙的历史沧桑。

         第二重内院中轴为大雄宝殿。卧龙寺的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主尊是华严三圣:中间供释迦牟尼佛,左边是文殊菩萨,骑着青狮;佛的右侧是普贤菩萨,坐着白象。与其它寺庙没有太大区别,区别在于周围的护法并不是常见的十八罗汉,而是包括帝释天、大自在天在内的二十四诸天。

唐吴道子画观音像碑是寺庙最著名的石碑,原碑立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吴道子所画的观音像,线条遒劲,宝相庄严。寺内还有一通唵字碑,据传碑文也系唐代高僧义净自西域带回镌刻而成的,碑文无人辨识。

           唐末宋初禅宗盛行,律寺、讲寺多为禅林,卧龙寺也不例外,遂传临济一宗。卧龙寺曾经是古长安首屈一指的禅宗道场,历来道风纯正。该寺每逢朔望日在念佛堂集众念佛,并定期打禅七等。是一座以禅宗丛林制度管理兼弘各宗的佛教道场。卧龙寺常住对“禅七”的重视,从古至今,乃天下禅和子们参学的地方。每年禅七,参加者数百人。打“禅七”,目的是克期取证。其进行方式是在禅堂内, 以静坐和跑香调和身心来运转方法,达到开发觉性的目的。

        大雄宝殿东边有客堂,祖师殿位于大雄宝殿的西侧。卧龙寺是禅寺,里面供奉的是菩提达摩祖师。达摩是印度人,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大雄宝殿东侧的斋堂,每月初一、十五面向广大信众,提供免费斋饭。

        穿过大雄宝殿,就进入寺庙第三重内院,大悲殿是这里的中轴建筑。

        “大悲”是观世音的名号,所以大悲殿内供奉的主尊一定是观音菩萨。卧龙寺大悲殿里面的观音,呈现千手千眼的密宗像,表示她能看到各种苦难,能救助各种苦难。

          大悲殿东侧偏殿供奉药师佛,为药师殿;西侧为西归堂。

            继续向北,穿过纪念堂,法堂是卧龙寺第四重内院最北的中轴建筑。

         法堂为说经讲法之地,内现藏有《中华大藏经》一部,日本大正藏一部,香港印大藏经一部。

          卧龙寺住持如诚法师曾说: 卧龙寺的特点是安静,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收录机、没有电脑,没有杂事打扰,为想在安静环境下工作的人提供了方便,如同一所“静修”的学府。

          这里,确实是身处闹市的一处清静之地。

藏传密宗格鲁派黄教喇嘛寺---广仁寺

          从西安城墙走过,在城墙的西北角,你会发现一处金碧辉煌的所在,那里就是西安广仁寺,曾经的皇家寺院,而今依然能感受到皇家寺院的奢华。

        广仁寺与西安其他动辄上千年历史的庙宇比起来,历史不算悠久,只有3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西安收门票的为数不多的寺庙之一,门票20元。

        广仁寺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玄烨皇帝来陕西巡视时,拨专款敕建,为中国唯一绿度母主道场,也是陕西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格鲁派寺院。寺院内供奉有世界上仅有的两尊佛祖十二岁等身像之一、陕西省境内最大的千手观音,拥有中国唯一的精品千佛殿,同时也是文成公主在长安的奉地。 

           清圣祖康熙皇帝巡视西陲,为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多民族国家政权统一,御批在西北重镇西安创建了广仁寺,它也是西藏、蒙古、青海、甘肃等地活佛喇嘛上层人士进京之行宫,因此又称“喇嘛寺”。

          广仁寺坐北朝南,建筑布局奇特,其整体形似一条卧龙,在寺院建筑中很少见。一般寺院是自山门到后殿高度(指单体建筑)逐个增高,形成前低后高之壮观气势,而广仁寺则是自前向后逐个减低。

             广仁寺广场两边矗立的两个旗杆,名为胜利幢(藏民称玛尼杆),在藏传佛教中有降魔除妖的功能。山门外两侧矗立有整齐美观成一线的八座如来宝塔,以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八塔建于2008年,风格迥异,包含不同含义:莲聚塔(纪念释迦牟尼降生时行走七步,步步开一朵莲花)、 菩提塔(纪念释迦牟尼修行成正觉)、四谛塔(纪念释迦牟尼初转四谛法轮) 、神变塔(纪念释迦牟尼降伏外道时的种种奇迹)、降凡塔(纪念释迦牟尼从天堂返回人间)、息诤塔(纪念释迦牟尼劝息诸比丘的争端)、胜利塔(纪念释迦牟尼战胜一切魔鬼)、涅槃塔(纪念释迦牟尼入涅槃,不生不灭)。

入寺山门上的门匾,上书“广仁寺”,为康熙皇帝御匾。印章刻有“康熙皇帝御笔之宝”八字。现在这块为复制的,原匾已毁失。门顶上是双鹿法轮图案。中间是轮宝,旁边有两只鹿,表示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法轮象征着佛、法、僧三宝,驯服的双鹿喻指信徒大众,是藏传佛教的又一重要标志。

         走进山门,是影壁墙,是宫殿、庙宇的第一道屏障,起屏蔽门户的作用。是皇家寺院的特征。来访者不能直进寺院,而从影壁二侧进入寺内。影壁挂有精美铜雕壁画《蒙人牵虎图》藏语称“梭波达扯”,是藏传佛教传统吉祥图案。一般绘在庭院墙壁或甬道上,勇士与猛虎面向外或与门相对,以表祛除一切灾祸,碍难,永绝不祥,预防瘟疫。

         康熙御碑亭位于影壁后,为八角攒顶式建筑。碑座前后两面为二组二龙戏珠,左右二侧为两组升龙碑组成。碑文字迹清晰,布局得当,系康熙朝宫廷刻师梅玉峰的杰作。且全碑无一字破损,尤为难得,是碑石中不可多得、具有颇高价值的珍贵文物。

        康熙碑文写在宣纸上,共366字。因年代久远纸已发黄,但字迹清楚,端庄挺拔,刚劲又透出秀丽,已保存三百年,视为国宝,现保存于寺内。

         康熙御碑亭后是广仁寺的两个放生池。在寺院的整体建筑上就像“卧龙”的眼睛。

             东西两侧钟楼、鼓楼分别伫立。

         千手观音殿是广仁寺第一重大殿,正门悬挂赵朴初亲笔题写的《广仁寺》牌匾。殿中间供奉的是千手观音,为陕西境内最大的千手观音像。两侧供有弥勒菩萨,韦驮菩萨和木质四大天王塑像。观音殿后檐下悬挂《密藏殊胜》匾,大门的两边墙上悬挂着二幅唐卡,手工绘制画成:西侧边为六道轮回图,东侧为300年后班禅大师将转生到香巴拉净土率领军队战胜魔众的故事。

           绿度母殿是广仁寺第二重大殿,为广仁寺主殿,主位供奉绿度母,西侧供奉文殊菩萨,东侧供奉普贤菩萨。大殿檐下悬挂康熙御笔《慈云西荫》匾,西侧为中国佛协副会长、北京雍和宫主持嘉木样·图不丹活佛题写《永照法轮寺》匾。

          传说文成公主出嫁时将佛祖十二岁等身像带到了西藏。唐太宗看见佛位空着,苦恼于在这里补供什么佛像,这时绿度母开口说话:“不必供奉其他像了,我来代替释迦佛教化,普度众生吧。”从此这尊绿度母的声名传遍了神州大地。由此广仁寺成为绿度母全国主道场,很多青海、甘肃、内蒙、西藏等信众不远千里前来参拜绿度母像。在蒙藏地区说起西安广仁寺也许陌生,但提及长安绿度母众人皆知。绿度母的供座为清代珍贵檀香木供座。

          绿度母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度母,梵名Tara,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共有二十一尊,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绿度母即二十一尊度母之一,此尊现少女相,全身绿色,一面二臂,现慈悲相

          绿度母殿前有转经筒。它是藏传佛教祈祷和修行的一种法器,也叫嘛呢转经轮。广仁寺的转经筒主体呈圆柱形,中间有轴以便运转。不仅圆筒上刻有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圆筒中间同样装有经咒。转一圈经筒相当于持诵十万遍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由四十四个转经筒环绕的大殿凸显出藏传佛教风格,藏传佛教认为。持诵六字真言可解脱轮回之苦。

主殿前是万年灯亭:万年灯寓意万年之光,让清澈的眼睛看到大光明、大慈悲、大智慧。它加满油为108斤。亲见长明灯者增长智慧,明亮前程,给万年灯供油意为驱除心中无明愚痴、增长智慧。

         主殿的左边是长寿殿,供奉着地藏王菩萨、药王师、关公像等。牌匾为康有为题写的《庄严佛土》。长寿殿主位供奉无量寿佛,西北侧为白度母,北侧为药师佛、地藏王菩萨;西南侧为尊胜佛母,南侧为四臂观音、虚空藏菩萨。

           右边的护法殿,供奉着吉祥天母、大黑天、阎罗法王、大威德金刚等。

           千佛殿是广仁寺第三重大殿,正门上悬由慈禧太后题写的匾额《法相庄严》,在八龙匾额的正上方有慈禧太后的宝印。当年慈善太后赐给广仁寺三件宝物,第一宝是楠木龙床、第二宝是慈禧御笔之宝“法相庄严”匾额、第三宝是一对楠木龙灯。楠木龙床下落不明,楠木龙灯完整的保存于寺内。

           千佛殿供奉着宗喀巴师徒三尊。两大弟子为贾曹杰和克珠杰,系缅甸珍贵红木雕刻。广仁寺千佛殿为全国唯一精品千佛殿,大殿内的造型、八吉祥图、云、龙等木雕工艺纯手工完成。用去黄金4.6公斤。

           殿内四根柱子上雕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四位菩萨:即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所以朝拜了这里,也就朝拜了四大名山的四位菩萨。门柱上也雕有四大菩萨,分别为:虚空藏菩萨,除盖障菩萨,金刚手菩萨,弥勒菩萨,合起来就是释迦牟尼佛身边八大菩萨。

           千佛殿前有一口白色大理石莲花缸,缸身遍布莲花绕枝图案,十分精美,径口刻有隶书铭文,是清乾隆时为西安崇圣寺所造,后来移到广仁寺。俗称“乾隆兰花缸”。

 千佛殿前有百年丁香树一棵,两颗含羞树。特别是有一棵百年双叶柏(命为团结树、和谐树 ):一棵树长两种树叶,十分罕见。有侧柏和刺柏双叶茂密成长,令植物专家震撼,被主持喇嘛命名为和谐之树,团结之树。另一神奇之处在于,每逢下雨时,树的上方都会有一团蓝色青烟将树罩住。

         千佛殿两侧为偏殿。东侧财神殿中供奉藏传佛教黄财神,藏名为藏巴拉,是密教之护法神祗,因其身相黄色,故称为黄财神。黄财神为北方司财众部“五姓财神”之首,掌管宝库,能使一切众生脱离一切贫穷、灾难,增长一切善法,财源广进、富饶自在。殿内供奉一千尊青铜黄财神像,为全国首座财神千佛殿。

         藏经阁是广仁寺第四重大殿,大殿上覆盖金瓦,是藏传佛教规格最高的建筑。广仁寺藏经阁是陕西省唯一一座金瓦殿。大殿正门上悬挂的匾额是由乾隆题写的《佛教圣地》匾,殿内诸多精美巨幅唐卡是请藏区的大活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专门为广仁寺绘制而成。

         藏经阁中央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世界上只有两尊这样的佛像,另外一尊供奉在拉萨大昭寺,见到等身像的功德如同亲见释迦牟尼佛。

         殿内玻璃函里的汉白玉莲花宝座已有2500年的历史,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就是坐着这个莲花宝座从印度来到长安。从前是供奉在开元寺里,后来几经辗转来到广仁寺。

         殿内有释迦牟尼佛舍利塔一座。由2009年泰国的皇室南他那居士捐赠。文成公主像也在殿内供奉。

       金瓦殿两侧为达赖喇嘛班禅大师行宫。东侧是班禅大师行宫,西侧是达赖喇嘛行宫。

        二楼为藏经阁。广仁寺藏经阁所集经卷种目繁多,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修订的明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600卷,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套。

        广仁寺所承藏传佛教黄教密宗,每逢农历十月二十四和二十五日,举行纪念宗喀巴成道日灯会,善男信女纷涌而至,寺内钟鼓齐鸣,梵呗振耳,灯火辉煌。此时的广仁寺,在灯火的辉映下,显得份外美丽、殊胜。

本篇游记共含 17927个文字, 276张图片。

相关分类

地点:广仁寺

地点:小雁塔

地点:大雁塔

地点:兴教寺

地点:青龙寺

地点:香积寺善导塔

img
  •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 (+86)029-85246378
  • secretariat#iicc.org.cn

友情链接

  • 国家文物局
  • 陕西省文物局
  • 河南省文物局
  • 甘肃省文物局
  • 新疆文物局

相关站点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 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
  • 国际博物馆协会
  • 建筑师协会
Copyright © 2020.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 陕ICP备0701106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