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
摘要: 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 作者: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8-7-6页数: 408定价: 280装帧: 精装ISBN: 9787030572707内容简介本书是对2011~2016年期间开展的“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课题成果的集中展现。其内容不仅包涵了截至目前对该区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最全的调查、勘探及发掘资料,而且在 ...
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
作者: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7-6
页数: 408
定价: 28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030572707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2011~2016年期间开展的“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课题成果的集中展现。其内容不仅包涵了截至目前对该区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最全的调查、勘探及发掘资料,而且在立足于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累积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比较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本区域诸史前文化时期遗址分布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了对该区域史前文化面貌、人地关系及年代序列等重要问题的认识。
序 (傅柒生)
第一章 绪言 (1)
第一节 闽江下游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1)
第二节 本次调查的缘起及开展 (4)
一、调查的缘起 (4)
二、方案的设计和开展情况 (4)
第二章 闽江下游流域史前文化研究回顾 (6)
第一节 以往开展的田野考古工作 (6)
一、考古调查 (6)
二、考古发掘 (33)
第二节 对闽江下游流域史前文化的探索历程 (37)
第三章 本次调查与发掘情况 (41)
第一节 遗址复查 (41)
第二节 新发现遗址点 (76)
一、闽侯县 (76)
二、闽清县 (156)
三、永泰县 (166)
四、福清市 (191)
五、平潭区 (195)
六、连江县 (204)
七、罗源县 (218)
八、古田县 (224)
第三节 遗址勘探与发掘 (293)
一、仁山遗址 (293)
二、坪峰山遗址 (301)
三、黄岐屿遗址 (309)
四、芝山遗址 (322)
五、大坪顶遗址 (334)
第四章 关于闽江下游流域史前文化相关问题的探讨 (348)
第一节 对闽江下游流域史前文化的新认识 (348)
一、本区域史前遗址的时空分布情况 (348)
二、本区域史前文化研究的新线索 (351)
第二节 对闽江下游流域史前人地关系的讨论 (355)
一、本区域距今6500~2700年的环境变迁 (356)
二、各时期古文化对环境变迁的响应 (357)
第三节 回顾与展望 (358)
一、本次调查的缺憾与不足 (358)
二、关于今后研究的展望 (359)
附录 (361)
附录一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14C测试报告(一) (361)
附录二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14C测试报告(二) (362)
附录三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14C测试报告(三) (363)
附录四 美国贝塔分析实验室14C测年报告(一) (364)
附录五 美国贝塔分析实验室14C测年报告(二) (365)
附录六 闽江下游流域原始瓷发现地点分布情况 (366)
大事记 (367)
后记 (369)
插图
目录
图1-1 福建省地形图 (1)
图1-2 闽江下游流域卫星地图 (2)
图1-3 闽江下游流域高程图 (2)
图1-4 闽江下游流域水系图 (3)
图2-1 1954年昙石山遗址第yi次发掘现场 (34)
图2-2 1960年昙石山遗址第四次发掘现场 (34)
图2-3 浮村遗址全景(1957年) (34)
图2-4 1958年东张遗址发掘现场 (34)
图2-5 溪头遗址全景(1975年) (34)
图2-6 1982年庄边山遗址发掘现场 (35)
图2-7 1985年壳丘头遗址发掘现场 (35)
图3-1 淮安遗址(西北—东南) (42)
图3-2 淮安遗址贝丘堆积 (42)
图3-3 淮安遗址采集陶片 (42)
图3-4 淮安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42)
图3-5 淮安遗址采集石锛 (43)
图3-6 淮安遗址采集器足 (43)
图3-7 淮安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43)
图3-8 磐石山遗址(西北—东南) (44)
图3-9 旧厝遗址(东南—西北) (44)
图3-10 旧厝遗址采集陶片 (45)
图3-11 旧厝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45)
图3-12 旧厝遗址采集陶罐 (45)
图3-13 坪峰山遗址采集陶器口沿 (46)
图3-14 大模遗址(西—东) (46)
图3-15 大模遗址采集陶片 (46)
图3-16 奎石遗址(西—东) (47)
图3-17 奎石遗址采集陶片 (47)
图3-18 奎石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48)
图3-19 奎石遗址采集陶器 (48)
图3-20 平岗遗址(西—东) (49)
图3-21 平岗遗址采集陶片 (49)
图3-22 平岗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49)
图3-23 平岗遗址采集陶罐 (49)
图3-24 白头遗址(北—南) (50)
图3-25 白头遗址采集陶片 (50)
图3-26 白头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0)
图3-27 白头遗址采集彩陶尊 (50)
图3-28 西山遗址(西—东) (51)
图3-29 西山遗址采集陶片 (51)
图3-30 西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1)
图3-31 凤山遗址(北—南) (52)
图3-32 凤山遗址采集陶片 (52)
图3-33 凤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2)
图3-34 赤塘山遗址(西南—东北) (53)
图3-35 赤塘山遗址采集陶片 (53)
图3-36 赤塘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3)
图3-37 牛头山遗址(东—西) (54)
图3-38 牛头山遗址采集陶片 (54)
图3-39 牛头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4)
图3-40 牛头山遗址采集陶器 (55)
图3-41 大黄山遗址(南—北) (55)
图3-42 大黄山遗址采集陶片 (56)
图3-43 大黄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6)
图3-44 蛇山遗址(北—南) (56)
图3-45 蛇山遗址采集陶片 (57)
图3-46 蛇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7)
图3-47 蛇山遗址采集陶器 (57)
图3-48 半岭山遗址(东南—西北) (58)
图3-49 半岭山遗址采集陶片 (58)
图3-50 半岭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9)
图3-51 庄边山遗址(南—北) (59)
图3-52 庄边山遗址采集陶片 (60)
图3-53 南木墩遗址(南—北) (61)
图3-54 南木墩遗址发掘现场 (61)
图3-55 南木墩遗址出土石器与陶器 (62)
图3-56 贵岭遗址(北—南) (63)
图3-57 贵岭遗址采集陶片 (63)
图3-58 小湾山遗址(南—北) (64)
图3-59 小湾山遗址采集陶片 (64)
图3-60 小湾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64)
图3-61 下保溪遗址(东—西) (64)
图3-62 下保溪遗址采集陶片及石锛 (65)
图3-63 下保溪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65)
图3-64 下保溪遗址采集石锛 (65)
图3-65 布政坪遗址(南—北) (66)
图3-66 布政坪遗址采集陶网坠 (66)
图3-67 布政坪遗址采集陶片及陶网坠 (66)
图3-68 布政坪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66)
图3-69 亭松山遗址(东—西) (67)
图3-70 亭松山遗址采集陶片 (67)
图3-71 碗窑坪遗址(南—北) (68)
图3-72 碗窑坪遗址采集陶片 (68)
图3-73 碗窑坪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68)
图3-74 白茅山遗址(西—东) (69)
图3-75 白茅山遗址采集陶片 (69)
图3-76 白茅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69)
图3-77 盘上遗址(南—北) (70)
图3-78 盘上遗址采集陶片及青瓷片 (70)
图3-79 宫右山遗址(北—南) (71)
图3-80 宫右山遗址采集陶片 (71)
图3-81 宫右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71)
图3-82 芦厝遗址(南—北) (72)
图3-83 芦厝遗址采集陶片 (72)
图3-84 芦厝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72)
图3-85 下乾屿遗址(南—北) (73)
图3-86 下乾屿遗址采集陶片 (73)
图3-87 平岗头遗址(西—东) (74)
图3-88 平岗头遗址采集陶片 (74)
图3-89 西峰里遗址(东—西) (75)
图3-90 西峰里遗址采集陶片 (75)
图3-91 虎山遗址 (75)
图3-92 虎山遗址采集陶片 (76)
图3-93 虎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76)
图3-94 闽侯县新发现遗址分布图 (77)
图3-95 保镜山遗址(西南—东北) (78)
图3-96 保镜山遗址采集陶片 (78)
图3-97 保镜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78)
图3-98 黄宗尾遗址(南—北) (79)
图3-99 黄宗尾遗址采集陶片 (79)
图3-100 黄宗尾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79)
图3-101 马墓山遗址(东—西) (80)
图3-102 马墓山遗址采集陶片 (80)
图3-103 马墓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80)
图3-104 马墓山遗址采集残陶鼎 (81)
图3-105 马墓山遗址M1出土文物 (82)
图3-106 马墓山遗址出土文物 (83)
图3-107 上寨遗址(东南—西北) (84)
图3-108 上寨遗址采集陶器口沿 (84)
图3-109 上寨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85)
图3-110 上寨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一) (85)
图3-111 上寨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二) (86)
图3-112 孔庵山遗址(西—东) (88)
图3-113 孔庵山遗址采集陶片 (89)
图3-114 孔庵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89)
图3-115 孔庵山遗址采集陶器 (89)
图3-116 磨石顶遗址(东北—西南) (90)
图3-117 磨石顶遗址采集陶片 (90)
图3-118 磨石顶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90)
图3-119 南山洋遗址(东—西) (91)
图3-120 南山洋遗址采集陶片 (91)
图3-121 南山洋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91)
图3-122 南山洋遗址H1(清理前) (91)
图3-123 南山洋遗址H1(清理后) (91)
图3-124 南山洋遗址采集石凿 (92)
图3-125 南山洋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92)
图3-126 仙山边遗址(西—东) (93)
图3-127 仙山边遗址采集陶片 (93)
图3-128 仙山边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93)
图3-129 仙山边遗址M1 及出土器物 (94)
图3-130 仙山边遗址采集陶器 (95)
图3-131 寨垱遗址(北—南) (95)
图3-132 寨垱遗址出土残陶罐 (96)
图3-133 寨垱遗址贝壳堆积 (96)
图3-134 北斗九遗址(东—西) (96)
图3-135 北斗九遗址采集陶片 (97)
图3-136 北斗九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97)
图3-137 十三营遗址(东—西) (97)
图3-138 十三营遗址采集陶片 (98)
图3-139 十三营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98)
图3-140 和尚山遗址(东—西) (98)
图3-141 和尚山遗址采集陶片 (99)
图3-142 和尚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99)
图3-143 梧桐下遗址(西—东) (99)
图3-144 梧桐下遗址采集石锛 (100)
图3-145 后山遗址(东北—西南) (100)
图3-146 后山遗址采集陶片 (101)
图3-147 后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01)
图3-148 后山遗址文化层剖面 (101)
图3-149 后山遗址采集陶器 (102)
图3-150 鸡公山遗址(西南—东北) (103)
图3-151 鸡公山遗址采集陶片 (103)
图3-152 鸡公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03)
图3-153 鸡公山遗址采集陶器 (103)
图3-154 程湾遗址(南—北) (104)
图3-155 程湾遗址采集陶片 (104)
图3-156 程湾遗址采集原始瓷片 (104)
图3-157 程湾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05)
图3-158 程湾遗址采集原始瓷豆 (105)
图3-159 程湾遗址采集残石锛 (105)
图3-160 程湾遗址采集石器、原始瓷器与陶器 (106)
图3-161 观春厝遗址(北—南) (107)
图3-162 观春厝遗址采集陶片 (107)
图3-163 观春厝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07)
图3-164 郭山遗址(西—东) (108)
图3-165 郭山遗址采集陶片 (108)
图3-166 郭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08)
图3-167 上岚口遗址(东南—西北) (109)
图3-168 上岚口遗址采集陶片 (109)
图3-169 上岚口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09)
图3-170 对面山遗址(西北—东南) (110)
图3-171 对面山遗址采集陶片 (110)
图3-172 对面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11)
图3-173 对面山遗址采集陶器口沿 (111)
图3-174 米粉岬遗址(东—西) (111)
图3-175 米粉岬遗址采集陶片 (112)
图3-176 米粉岬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一) (112)
图3-177 米粉岬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二) (112)
图3-178 米粉岬遗址采集陶器 (113)
图3-179 圣君堂遗址(西—东) (113)
图3-180 圣君堂遗址采集陶片 (114)
图3-181 圣君堂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14)
图3-182 圣君堂遗址采集陶器 (114)
图3-183 五峰山遗址(西—东) (115)
图3-184 五峰山遗址采集陶片 (115)
图3-185 五峰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15)
图3-186 马夹山遗址(东北—西南) (116)
图3-187 马夹山遗址采集陶片 (116)
图3-188 马夹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17)
图3-189 象山遗址(北—南) (117)
图3-190 象山遗址采集陶片 (118)
图3-191 象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18)
图3-192 牛栏墓遗址(北—南) (118)
图3-193 牛栏墓遗址采集陶片 (119)
图3-194 牛栏墓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19)
图3-195 牛栏墓遗址采集原始瓷片 (119)
图3-196 格垄遗址(南—北) (120)
图3-197 格垄遗址采集陶片 (120)
图3-198 格垄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20)
图3-199 格垄遗址采集石锛 (121)
图3-200 格垄遗址文化层堆积 (121)
图3-201 格垄遗址采集石料及石器坯件 (121)
图3-202 格垄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122)
图3-203 格垄遗址采集原始瓷豆 (122)
图3-204 梧墘遗址(北—南) (123)
图3-205 梧墘遗址采集陶片 (123)
图3-206 梧墘遗址采集石料 (123)
图3-207 鲤鱼山遗址(西—东) (124)
图3-208 鲤鱼山遗址采集陶片 (124)
图3-209 鲤鱼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24)
图3-210 鲤鱼山遗址采集石球 (124)
图3-211 利洋遗址(北—南) (125)
图3-212 利洋遗址采集陶片 (125)
图3-213 利洋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25)
图3-214 大坪顶遗址(西北—东南) (126)
图3-215 西北山脚台地的文化层剖面 (126)
图3-216 转角山遗址(南—北) (127)
图3-217 转角山遗址采集陶片 (127)
图3-218 洋里遗址(南—北) (127)
图3-219 洋里遗址采集陶片 (128)
图3-220 洋里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28)
图3-221 屿山坡遗址(东—西) (129)
图3-222 屿山坡遗址采集陶片 (129)
图3-223 屿山坡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29)
图3-224 王大顶遗址(西—东) (130)
图3-225 王大顶遗址采集陶片 (130)
图3-226 王大顶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30)
图3-227 王大顶遗址采集陶器与原始瓷器 (131)
图3-228 后门山遗址(北—南) (131)
图3-229 后门山遗址采集陶片 (131)
图3-230 后门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31)
图3-231 后门山遗址采集石锛 (132)
图3-232 后门山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132)
图3-233 祖殿山遗址(南—北) (132)
图3-234 祖殿山遗址采集陶片 (132)
图3-235 祖殿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32)
图3-236 埔前山遗址(南—北) (133)
图3-237 埔前山遗址采集陶片 (133)
图3-238 蛇仑山遗址(东南—西北) (134)
图3-239 蛇仑山遗址采集陶片 (135)
图3-240 蛇仑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35)
图3-241 蛇仑山遗址采集陶罐 (135)
图3-242 西塘山遗址(东—西) (136)
图3-243 西塘山遗址采集陶片 (137)
图3-244 西塘山遗址采集陶釜口沿 (137)
图3-245 牛豆山遗址(北—南) (138)
图3-246 牛豆山遗址采集陶片 (138)
图3-247 牛豆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38)
图3-248 牛豆山遗址采集石锛 (138)
图3-249 狮公殿遗址(北—南) (139)
图3-250 狮公殿遗址采集陶片 (139)
图3-251 狮公殿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39)
图3-252 溪南山遗址(东北—西南) (140)
图3-253 溪南山遗址采集陶片 (140)
图3-254 溪南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0)
图3-255 铁岭遗址(东北—西南) (141)
图3-256 铁岭遗址采集陶片 (141)
图3-257 铁岭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1)
图3-258 龟山遗址(西南—东北) (142)
图3-259 龟山遗址贝壳堆积 (142)
图3-260 龟山遗址采集陶片 (143)
图3-261 龟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3)
图3-262 湖里遗址(西南—东北) (143)
图3-263 湖里遗址采集陶片 (144)
图3-264 湖里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4)
图3-265 塔前遗址(南—北) (144)
图3-266 塔前遗址采集陶片 (144)
图3-267 塔前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4)
图3-268 塔前遗址采集陶器口沿 (145)
图3-269 樟山遗址(北—南) (145)
图3-270 樟山遗址采集陶片 (146)
图3-271 樟山遗址采集陶器 (146)
图3-272 樟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6)
图3-273 火炬山遗址(西南—东北) (146)
图3-274 火炬山遗址采集陶片 (147)
图3-275 火炬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7)
图3-276 夕烟山遗址(东南—西北) (148)
图3-277 夕烟山遗址采集陶片及原始瓷片 (148)
图3-278 夕烟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8)
图3-279 夕烟山遗址采集原始瓷钵 (148)
图3-280 超山岭遗址(东北—西南) (148)
图3-281 超山岭遗址采集陶片 (149)
图3-282 超山岭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9)
图3-283 袁岐山遗址(西南—东北) (149)
图3-284 袁岐山遗址采集陶片 (150)
图3-285 袁岐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50)
图3-286 岐头遗址(东—西) (150)
图3-287 岐头遗址采集陶片 (151)
图3-288 岐头遗址采集施衣陶片 (151)
图3-289 岐头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51)
图3-290 岐头遗址采集动物牙齿 (151)
图3-291 岐头遗址采集残石戈 (151)
图3-292 岐头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152)
图3-293 高岐头遗址(东南—西北) (153)
图3-294 高岐头遗址采集陶片 (154)
图3-295 高岐头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54)
图3-296 洛山遗址(西南—东北) (154)
图3-297 洛山遗址采集陶片 (155)
图3-298 洛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55)
图3-299 青圃里遗址(西—东) (155)
图3-300 青圃里遗址采集陶片 (156)
图3-301 青圃里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56)
图3-302 闽清县新发现遗址分布图 (157)
图3-303 宝盆山遗址(西—东) (158)
图3-304 宝盆山遗址采集陶片 (158)
图3-305 宝盆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58)
图3-306 宝盆山遗址采集木骨泥坯 (159)
图3-307 宝盆山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159)
图3-308 宝盆山遗址采集石凿 (159)
图3-309 鲤鱼山遗址(西—东) (159)
图3-310 鲤鱼山遗址采集陶片 (160)
图3-311 鲤鱼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60)
图3-312 牛头山遗址(南—北) (161)
图3-313 牛头山遗址采集陶片 (161)
图3-314 牛头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61)
图3-315 牛头山遗址采集石锛 (162)
图3-316 牛头山遗址采集陶支脚 (162)
图3-317 牛头山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162)
图3-318 上坌遗址(西—东) (163)
图3-319 上坌遗址采集陶片 (163)
图3-320 上坌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63)
图3-321 上坌遗址采集陶器 (164)
图3-322 后门山遗址(西—东) (164)
图3-323 后门山遗址采集陶片 (165)
图3-324 后门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65)
图3-325 后门山遗址采集有段石锛 (165)
图3-326 后门山遗址采集陶罐 (165)
图3-327 温后遗址(北—南) (166)
图3-328 温后遗址采集陶片与残石器 (166)
图3-329 永泰县新发现遗址分布图 (167)
图3-330 后尾遗址(东南—西北) (168)
图3-331 后尾遗址采集陶片 (168)
作者: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7-6
页数: 408
定价: 28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030572707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2011~2016年期间开展的“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课题成果的集中展现。其内容不仅包涵了截至目前对该区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最全的调查、勘探及发掘资料,而且在立足于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累积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比较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本区域诸史前文化时期遗址分布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了对该区域史前文化面貌、人地关系及年代序列等重要问题的认识。
福建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文物鼎盛。21 世纪初,福建省文物局将“福建青铜时代遗址考古”项目纳入《福建省“十一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该项目的设想是利用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福建各流域的文物考古调查,逐步积累田野考古资料,以期建立起福建史前考古的区系类型框架,廓清历史本来的面目。闽之山,何苍苍;闽之水,何泱泱。闽江是我省最大的独流入海河流,全长562 千米,流域面积6 万余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近二分之一,流域内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闽江上游流域繁衍生息,位于三明市的万寿岩遗址即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见证。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闽江流域的史前文化聚落分布更为广泛,并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演变成北部以山地文化为特点和东部以海洋文化为特点的两大区系,后者所涵盖的范围即以闽江下游流域为中心。
为了摸清闽江下游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分布情况,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申报并承担了“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课题。该课题的野外调查工作自2011 年6 月启动,结束于2015 年9 月。涉及10 个县(市)、区,不仅完整覆盖了整个闽江下游流域,还对中游的古田溪流域进行了调查。除了对原有的遗址点进行复查外,还新发现了151 处遗址点,并对5 处濒临破坏的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或抢救性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不仅丰富了对本区域史前文化面貌及内涵的认识,更为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填补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学术空白,特别是对福建史前考古领域的研究和探索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推进我省文物考古事业繁荣发展也具有较大的作用。概言之有以下几点。
首先,闽江下游流域是福建考古事业的滥觞之地。1954 年昙石山遗址第一次发掘是我省考古史上首次科学的考古发掘活动,而后以该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则是我省首个被学界认定的考古学文化。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着对昙石山文化的研究,闽江下游流域一直是福建史前考古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在此学习、锻炼、成长,不少佼佼者成为福建考古事业的中坚力量。
其次,闽江下游流域是福建史前海洋文化研究的中心。目前我省唯一建立起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较完整序列的仅有闽江下游流域。不仅如此,距今约6500 年的平潭壳丘头文化是我省目前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此为起始,本区域内诸时期考古学文化都具有浓厚的海洋性特点。除了以海贝、海鱼为主要食物,以贝壳、鱼骨为原料制作工具等基本的要素外,更为重要的是史前航海活动也在兴起,不仅往来于沿海岛屿,甚至航向遥远的南太平洋。所有这些构成了福建史前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
再次,闽江下游流域是闽台史前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前沿。闽江下游流域与宝岛台湾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形成了密切的文化联系,最早期的壳丘头文化与同时期台北的大坌坑文化,二者文化面貌的诸多相似点已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来源,其可追溯的历史已远远超过了史书记载的时间。在此之后直至青铜时代,两地之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始终在持续进行,这一点已有大量考古资料可以佐证。
最后,闽江下游流域是探索南岛语族起源的关键区域。自从20 世纪80 年代张光直先生提出了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大陆以闽粤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的理论并迅速在国际学术界取得了广泛认同之后,在上述地区开展的研究活动至今方兴未艾。作为福建史前海洋文化的中心区,闽江下游流域必然成为探索南岛语族起源的重要区域之一。
“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调查结束之后,即于2016 年开始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和该书的编撰工作,期间召开了两次书稿论证会。于2017 年5 月形成《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专题报告。自2011 年以降的6 年多时光里,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业务人员不管是在野外调查顶风沐雨、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还是在室内埋头苦干、挑灯夜读、寂寞冷清,都能无怨无悔、孜孜不倦,表现出文物考古人的敬业态度,其执着精神值得嘉许点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终于如见花开,结出了累累硕果;更为可喜的是,课题人员业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助力全省文物考古队伍茁壮成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全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福建史前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框架将会清晰地展示在大众面前。
本文由孙莉、雷英 摘编自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编著《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之“序”。内容有删节、调整。
目录序 (傅柒生)
第一章 绪言 (1)
第一节 闽江下游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1)
第二节 本次调查的缘起及开展 (4)
一、调查的缘起 (4)
二、方案的设计和开展情况 (4)
第二章 闽江下游流域史前文化研究回顾 (6)
第一节 以往开展的田野考古工作 (6)
一、考古调查 (6)
二、考古发掘 (33)
第二节 对闽江下游流域史前文化的探索历程 (37)
第三章 本次调查与发掘情况 (41)
第一节 遗址复查 (41)
第二节 新发现遗址点 (76)
一、闽侯县 (76)
二、闽清县 (156)
三、永泰县 (166)
四、福清市 (191)
五、平潭区 (195)
六、连江县 (204)
七、罗源县 (218)
八、古田县 (224)
第三节 遗址勘探与发掘 (293)
一、仁山遗址 (293)
二、坪峰山遗址 (301)
三、黄岐屿遗址 (309)
四、芝山遗址 (322)
五、大坪顶遗址 (334)
第四章 关于闽江下游流域史前文化相关问题的探讨 (348)
第一节 对闽江下游流域史前文化的新认识 (348)
一、本区域史前遗址的时空分布情况 (348)
二、本区域史前文化研究的新线索 (351)
第二节 对闽江下游流域史前人地关系的讨论 (355)
一、本区域距今6500~2700年的环境变迁 (356)
二、各时期古文化对环境变迁的响应 (357)
第三节 回顾与展望 (358)
一、本次调查的缺憾与不足 (358)
二、关于今后研究的展望 (359)
附录 (361)
附录一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14C测试报告(一) (361)
附录二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14C测试报告(二) (362)
附录三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14C测试报告(三) (363)
附录四 美国贝塔分析实验室14C测年报告(一) (364)
附录五 美国贝塔分析实验室14C测年报告(二) (365)
附录六 闽江下游流域原始瓷发现地点分布情况 (366)
大事记 (367)
后记 (369)
插图
目录
图1-1 福建省地形图 (1)
图1-2 闽江下游流域卫星地图 (2)
图1-3 闽江下游流域高程图 (2)
图1-4 闽江下游流域水系图 (3)
图2-1 1954年昙石山遗址第yi次发掘现场 (34)
图2-2 1960年昙石山遗址第四次发掘现场 (34)
图2-3 浮村遗址全景(1957年) (34)
图2-4 1958年东张遗址发掘现场 (34)
图2-5 溪头遗址全景(1975年) (34)
图2-6 1982年庄边山遗址发掘现场 (35)
图2-7 1985年壳丘头遗址发掘现场 (35)
图3-1 淮安遗址(西北—东南) (42)
图3-2 淮安遗址贝丘堆积 (42)
图3-3 淮安遗址采集陶片 (42)
图3-4 淮安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42)
图3-5 淮安遗址采集石锛 (43)
图3-6 淮安遗址采集器足 (43)
图3-7 淮安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43)
图3-8 磐石山遗址(西北—东南) (44)
图3-9 旧厝遗址(东南—西北) (44)
图3-10 旧厝遗址采集陶片 (45)
图3-11 旧厝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45)
图3-12 旧厝遗址采集陶罐 (45)
图3-13 坪峰山遗址采集陶器口沿 (46)
图3-14 大模遗址(西—东) (46)
图3-15 大模遗址采集陶片 (46)
图3-16 奎石遗址(西—东) (47)
图3-17 奎石遗址采集陶片 (47)
图3-18 奎石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48)
图3-19 奎石遗址采集陶器 (48)
图3-20 平岗遗址(西—东) (49)
图3-21 平岗遗址采集陶片 (49)
图3-22 平岗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49)
图3-23 平岗遗址采集陶罐 (49)
图3-24 白头遗址(北—南) (50)
图3-25 白头遗址采集陶片 (50)
图3-26 白头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0)
图3-27 白头遗址采集彩陶尊 (50)
图3-28 西山遗址(西—东) (51)
图3-29 西山遗址采集陶片 (51)
图3-30 西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1)
图3-31 凤山遗址(北—南) (52)
图3-32 凤山遗址采集陶片 (52)
图3-33 凤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2)
图3-34 赤塘山遗址(西南—东北) (53)
图3-35 赤塘山遗址采集陶片 (53)
图3-36 赤塘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3)
图3-37 牛头山遗址(东—西) (54)
图3-38 牛头山遗址采集陶片 (54)
图3-39 牛头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4)
图3-40 牛头山遗址采集陶器 (55)
图3-41 大黄山遗址(南—北) (55)
图3-42 大黄山遗址采集陶片 (56)
图3-43 大黄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6)
图3-44 蛇山遗址(北—南) (56)
图3-45 蛇山遗址采集陶片 (57)
图3-46 蛇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7)
图3-47 蛇山遗址采集陶器 (57)
图3-48 半岭山遗址(东南—西北) (58)
图3-49 半岭山遗址采集陶片 (58)
图3-50 半岭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59)
图3-51 庄边山遗址(南—北) (59)
图3-52 庄边山遗址采集陶片 (60)
图3-53 南木墩遗址(南—北) (61)
图3-54 南木墩遗址发掘现场 (61)
图3-55 南木墩遗址出土石器与陶器 (62)
图3-56 贵岭遗址(北—南) (63)
图3-57 贵岭遗址采集陶片 (63)
图3-58 小湾山遗址(南—北) (64)
图3-59 小湾山遗址采集陶片 (64)
图3-60 小湾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64)
图3-61 下保溪遗址(东—西) (64)
图3-62 下保溪遗址采集陶片及石锛 (65)
图3-63 下保溪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65)
图3-64 下保溪遗址采集石锛 (65)
图3-65 布政坪遗址(南—北) (66)
图3-66 布政坪遗址采集陶网坠 (66)
图3-67 布政坪遗址采集陶片及陶网坠 (66)
图3-68 布政坪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66)
图3-69 亭松山遗址(东—西) (67)
图3-70 亭松山遗址采集陶片 (67)
图3-71 碗窑坪遗址(南—北) (68)
图3-72 碗窑坪遗址采集陶片 (68)
图3-73 碗窑坪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68)
图3-74 白茅山遗址(西—东) (69)
图3-75 白茅山遗址采集陶片 (69)
图3-76 白茅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69)
图3-77 盘上遗址(南—北) (70)
图3-78 盘上遗址采集陶片及青瓷片 (70)
图3-79 宫右山遗址(北—南) (71)
图3-80 宫右山遗址采集陶片 (71)
图3-81 宫右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71)
图3-82 芦厝遗址(南—北) (72)
图3-83 芦厝遗址采集陶片 (72)
图3-84 芦厝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72)
图3-85 下乾屿遗址(南—北) (73)
图3-86 下乾屿遗址采集陶片 (73)
图3-87 平岗头遗址(西—东) (74)
图3-88 平岗头遗址采集陶片 (74)
图3-89 西峰里遗址(东—西) (75)
图3-90 西峰里遗址采集陶片 (75)
图3-91 虎山遗址 (75)
图3-92 虎山遗址采集陶片 (76)
图3-93 虎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76)
图3-94 闽侯县新发现遗址分布图 (77)
图3-95 保镜山遗址(西南—东北) (78)
图3-96 保镜山遗址采集陶片 (78)
图3-97 保镜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78)
图3-98 黄宗尾遗址(南—北) (79)
图3-99 黄宗尾遗址采集陶片 (79)
图3-100 黄宗尾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79)
图3-101 马墓山遗址(东—西) (80)
图3-102 马墓山遗址采集陶片 (80)
图3-103 马墓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80)
图3-104 马墓山遗址采集残陶鼎 (81)
图3-105 马墓山遗址M1出土文物 (82)
图3-106 马墓山遗址出土文物 (83)
图3-107 上寨遗址(东南—西北) (84)
图3-108 上寨遗址采集陶器口沿 (84)
图3-109 上寨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85)
图3-110 上寨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一) (85)
图3-111 上寨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二) (86)
图3-112 孔庵山遗址(西—东) (88)
图3-113 孔庵山遗址采集陶片 (89)
图3-114 孔庵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89)
图3-115 孔庵山遗址采集陶器 (89)
图3-116 磨石顶遗址(东北—西南) (90)
图3-117 磨石顶遗址采集陶片 (90)
图3-118 磨石顶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90)
图3-119 南山洋遗址(东—西) (91)
图3-120 南山洋遗址采集陶片 (91)
图3-121 南山洋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91)
图3-122 南山洋遗址H1(清理前) (91)
图3-123 南山洋遗址H1(清理后) (91)
图3-124 南山洋遗址采集石凿 (92)
图3-125 南山洋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92)
图3-126 仙山边遗址(西—东) (93)
图3-127 仙山边遗址采集陶片 (93)
图3-128 仙山边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93)
图3-129 仙山边遗址M1 及出土器物 (94)
图3-130 仙山边遗址采集陶器 (95)
图3-131 寨垱遗址(北—南) (95)
图3-132 寨垱遗址出土残陶罐 (96)
图3-133 寨垱遗址贝壳堆积 (96)
图3-134 北斗九遗址(东—西) (96)
图3-135 北斗九遗址采集陶片 (97)
图3-136 北斗九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97)
图3-137 十三营遗址(东—西) (97)
图3-138 十三营遗址采集陶片 (98)
图3-139 十三营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98)
图3-140 和尚山遗址(东—西) (98)
图3-141 和尚山遗址采集陶片 (99)
图3-142 和尚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99)
图3-143 梧桐下遗址(西—东) (99)
图3-144 梧桐下遗址采集石锛 (100)
图3-145 后山遗址(东北—西南) (100)
图3-146 后山遗址采集陶片 (101)
图3-147 后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01)
图3-148 后山遗址文化层剖面 (101)
图3-149 后山遗址采集陶器 (102)
图3-150 鸡公山遗址(西南—东北) (103)
图3-151 鸡公山遗址采集陶片 (103)
图3-152 鸡公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03)
图3-153 鸡公山遗址采集陶器 (103)
图3-154 程湾遗址(南—北) (104)
图3-155 程湾遗址采集陶片 (104)
图3-156 程湾遗址采集原始瓷片 (104)
图3-157 程湾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05)
图3-158 程湾遗址采集原始瓷豆 (105)
图3-159 程湾遗址采集残石锛 (105)
图3-160 程湾遗址采集石器、原始瓷器与陶器 (106)
图3-161 观春厝遗址(北—南) (107)
图3-162 观春厝遗址采集陶片 (107)
图3-163 观春厝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07)
图3-164 郭山遗址(西—东) (108)
图3-165 郭山遗址采集陶片 (108)
图3-166 郭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08)
图3-167 上岚口遗址(东南—西北) (109)
图3-168 上岚口遗址采集陶片 (109)
图3-169 上岚口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09)
图3-170 对面山遗址(西北—东南) (110)
图3-171 对面山遗址采集陶片 (110)
图3-172 对面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11)
图3-173 对面山遗址采集陶器口沿 (111)
图3-174 米粉岬遗址(东—西) (111)
图3-175 米粉岬遗址采集陶片 (112)
图3-176 米粉岬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一) (112)
图3-177 米粉岬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二) (112)
图3-178 米粉岬遗址采集陶器 (113)
图3-179 圣君堂遗址(西—东) (113)
图3-180 圣君堂遗址采集陶片 (114)
图3-181 圣君堂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14)
图3-182 圣君堂遗址采集陶器 (114)
图3-183 五峰山遗址(西—东) (115)
图3-184 五峰山遗址采集陶片 (115)
图3-185 五峰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15)
图3-186 马夹山遗址(东北—西南) (116)
图3-187 马夹山遗址采集陶片 (116)
图3-188 马夹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17)
图3-189 象山遗址(北—南) (117)
图3-190 象山遗址采集陶片 (118)
图3-191 象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18)
图3-192 牛栏墓遗址(北—南) (118)
图3-193 牛栏墓遗址采集陶片 (119)
图3-194 牛栏墓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19)
图3-195 牛栏墓遗址采集原始瓷片 (119)
图3-196 格垄遗址(南—北) (120)
图3-197 格垄遗址采集陶片 (120)
图3-198 格垄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20)
图3-199 格垄遗址采集石锛 (121)
图3-200 格垄遗址文化层堆积 (121)
图3-201 格垄遗址采集石料及石器坯件 (121)
图3-202 格垄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122)
图3-203 格垄遗址采集原始瓷豆 (122)
图3-204 梧墘遗址(北—南) (123)
图3-205 梧墘遗址采集陶片 (123)
图3-206 梧墘遗址采集石料 (123)
图3-207 鲤鱼山遗址(西—东) (124)
图3-208 鲤鱼山遗址采集陶片 (124)
图3-209 鲤鱼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24)
图3-210 鲤鱼山遗址采集石球 (124)
图3-211 利洋遗址(北—南) (125)
图3-212 利洋遗址采集陶片 (125)
图3-213 利洋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25)
图3-214 大坪顶遗址(西北—东南) (126)
图3-215 西北山脚台地的文化层剖面 (126)
图3-216 转角山遗址(南—北) (127)
图3-217 转角山遗址采集陶片 (127)
图3-218 洋里遗址(南—北) (127)
图3-219 洋里遗址采集陶片 (128)
图3-220 洋里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28)
图3-221 屿山坡遗址(东—西) (129)
图3-222 屿山坡遗址采集陶片 (129)
图3-223 屿山坡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29)
图3-224 王大顶遗址(西—东) (130)
图3-225 王大顶遗址采集陶片 (130)
图3-226 王大顶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30)
图3-227 王大顶遗址采集陶器与原始瓷器 (131)
图3-228 后门山遗址(北—南) (131)
图3-229 后门山遗址采集陶片 (131)
图3-230 后门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31)
图3-231 后门山遗址采集石锛 (132)
图3-232 后门山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132)
图3-233 祖殿山遗址(南—北) (132)
图3-234 祖殿山遗址采集陶片 (132)
图3-235 祖殿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32)
图3-236 埔前山遗址(南—北) (133)
图3-237 埔前山遗址采集陶片 (133)
图3-238 蛇仑山遗址(东南—西北) (134)
图3-239 蛇仑山遗址采集陶片 (135)
图3-240 蛇仑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35)
图3-241 蛇仑山遗址采集陶罐 (135)
图3-242 西塘山遗址(东—西) (136)
图3-243 西塘山遗址采集陶片 (137)
图3-244 西塘山遗址采集陶釜口沿 (137)
图3-245 牛豆山遗址(北—南) (138)
图3-246 牛豆山遗址采集陶片 (138)
图3-247 牛豆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38)
图3-248 牛豆山遗址采集石锛 (138)
图3-249 狮公殿遗址(北—南) (139)
图3-250 狮公殿遗址采集陶片 (139)
图3-251 狮公殿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39)
图3-252 溪南山遗址(东北—西南) (140)
图3-253 溪南山遗址采集陶片 (140)
图3-254 溪南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0)
图3-255 铁岭遗址(东北—西南) (141)
图3-256 铁岭遗址采集陶片 (141)
图3-257 铁岭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1)
图3-258 龟山遗址(西南—东北) (142)
图3-259 龟山遗址贝壳堆积 (142)
图3-260 龟山遗址采集陶片 (143)
图3-261 龟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3)
图3-262 湖里遗址(西南—东北) (143)
图3-263 湖里遗址采集陶片 (144)
图3-264 湖里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4)
图3-265 塔前遗址(南—北) (144)
图3-266 塔前遗址采集陶片 (144)
图3-267 塔前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4)
图3-268 塔前遗址采集陶器口沿 (145)
图3-269 樟山遗址(北—南) (145)
图3-270 樟山遗址采集陶片 (146)
图3-271 樟山遗址采集陶器 (146)
图3-272 樟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6)
图3-273 火炬山遗址(西南—东北) (146)
图3-274 火炬山遗址采集陶片 (147)
图3-275 火炬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7)
图3-276 夕烟山遗址(东南—西北) (148)
图3-277 夕烟山遗址采集陶片及原始瓷片 (148)
图3-278 夕烟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8)
图3-279 夕烟山遗址采集原始瓷钵 (148)
图3-280 超山岭遗址(东北—西南) (148)
图3-281 超山岭遗址采集陶片 (149)
图3-282 超山岭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49)
图3-283 袁岐山遗址(西南—东北) (149)
图3-284 袁岐山遗址采集陶片 (150)
图3-285 袁岐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50)
图3-286 岐头遗址(东—西) (150)
图3-287 岐头遗址采集陶片 (151)
图3-288 岐头遗址采集施衣陶片 (151)
图3-289 岐头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51)
图3-290 岐头遗址采集动物牙齿 (151)
图3-291 岐头遗址采集残石戈 (151)
图3-292 岐头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152)
图3-293 高岐头遗址(东南—西北) (153)
图3-294 高岐头遗址采集陶片 (154)
图3-295 高岐头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54)
图3-296 洛山遗址(西南—东北) (154)
图3-297 洛山遗址采集陶片 (155)
图3-298 洛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55)
图3-299 青圃里遗址(西—东) (155)
图3-300 青圃里遗址采集陶片 (156)
图3-301 青圃里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56)
图3-302 闽清县新发现遗址分布图 (157)
图3-303 宝盆山遗址(西—东) (158)
图3-304 宝盆山遗址采集陶片 (158)
图3-305 宝盆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58)
图3-306 宝盆山遗址采集木骨泥坯 (159)
图3-307 宝盆山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159)
图3-308 宝盆山遗址采集石凿 (159)
图3-309 鲤鱼山遗址(西—东) (159)
图3-310 鲤鱼山遗址采集陶片 (160)
图3-311 鲤鱼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60)
图3-312 牛头山遗址(南—北) (161)
图3-313 牛头山遗址采集陶片 (161)
图3-314 牛头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61)
图3-315 牛头山遗址采集石锛 (162)
图3-316 牛头山遗址采集陶支脚 (162)
图3-317 牛头山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162)
图3-318 上坌遗址(西—东) (163)
图3-319 上坌遗址采集陶片 (163)
图3-320 上坌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63)
图3-321 上坌遗址采集陶器 (164)
图3-322 后门山遗址(西—东) (164)
图3-323 后门山遗址采集陶片 (165)
图3-324 后门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65)
图3-325 后门山遗址采集有段石锛 (165)
图3-326 后门山遗址采集陶罐 (165)
图3-327 温后遗址(北—南) (166)
图3-328 温后遗址采集陶片与残石器 (166)
图3-329 永泰县新发现遗址分布图 (167)
图3-330 后尾遗址(东南—西北) (168)
图3-331 后尾遗址采集陶片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