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召开中期推进工作会

摘要: 项目召开中期推进工作会“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8月15日,“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召开中期推进工作会。本次会议由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副处长何军锋主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等项目参与单位项目负责人就项目开展情况及工作计 ...


项目召开中期推进工作会

“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





8月15日,“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召开中期推进工作会。本次会议由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副处长何军锋主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等项目参与单位项目负责人就项目开展情况及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会议邀请河南省文物学会会长孙英民研究员、河南博物院马萧林研究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孙新民研究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靳松安教授作为指导专家,对各项目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并对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


1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汇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刘青彬做了《“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郑州考古工作进展与认识》主题汇报。刘青彬提到,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丰富,包括郑州大河村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荥阳楚湾遗址等。2020年以来,大河村遗址共发掘2500余平方米,城垣和环壕的确认,对于深入认识大河村遗址的聚落布局和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为系统研究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及城邑化进程提供了新材料。自2020年起,双槐树遗址共发掘1500余平方米,对遗址中的聚落分布有了更为清晰地认识。从地理位置、遗址规模、文化内涵来看,双槐树遗址可能已经具备早期都邑性质。荥阳楚湾遗址自2021年开始发掘工作以来,已确认了遗址的环壕边界,明确了遗址的主要堆积为仰韶文化中晚期。刘青彬表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目前已取得一批显著考古成果,目前已发表相关科研论文20篇,出版考古资料集2部,召开遗址研究与保护专家研讨会6次,举办公共考古讲座5次。下一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加大对相关遗址考古资料展开整理与综合研究,并启动双槐树遗址周边区域遗址调查和勘探工作。



2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汇报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任广做《宜阳苏羊遗址考古工作收获与认识》主题汇报。任广提到,从2021年起苏羊遗址发掘共计1800平方米,发现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遗存,其中以仰韶时期为主。苏羊遗址存续时间从仰韶文化早期一直到龙山文化晚期,文化序列从早到晚发展连续稳定,文化谱系一脉相承,为建立中原地区文明化早期进程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和精细年代框架提供了重要新资料。目前,苏羊遗址聚落考古取得较大进展,仰韶时期生活区、墓区,人工环壕等重要遗存的发现,为研究河洛地区仰韶时期的聚落形态、布局和功能分区提供了重要材料。多学科研究显示,以粟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是苏羊遗址主要的农作物,也发现一定数量水稻。目前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已发表苏羊遗址有关简报2篇,下一步在整理发掘资料的同时,将扩大周边沿洛河中游地区的考古调查,重点对苏羊遗址下村区进行系统勘探。




3
 郑州大学汇报




郑州大学陈朝云做《郑州大学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工作进展》主题汇报。陈朝云提到,郑州大学在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庙底沟文化二期环境、资源与生业经济研究上取得显著成果,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通过对灵宝城烟遗址、孟州禹寺遗址所出土小口尖底瓶、陶斝等器物的残留物及测温分析得知,在仰韶早期已有成熟的酿酒控温技术,并会在饮酒时进行温酒。周亚威开展了黄河流域古人种学研究,通过对双槐树、大河村、青台和汪沟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中晚期人群开展古人种学研究显示,仰韶人群在人种特征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表现出强烈的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和东亚类型特点,并提出现代汉族的遗传学结构基础最晚在仰韶文化晚期就已经形成的观点。靳松安、陈朝云、李锋团队对豫西北沁河流域、豫中北汝河流域、豫东淮河流域进行大范围区域调查,为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庙底沟文化二期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了重要新资料。




4
 河南大学汇报




河南大学刘中伟做《河南大学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工作汇报》主题汇报。刘中伟提到河南大学在“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中已取得一定成果,如《大河村遗址彩陶双连壶的造型艺术与文化意蕴研究》《仰韶文化彩陶折射出的文明信息》《河南史前文化谱系与文明化进程》等学术论文的发表,先后开展了沁河下游地区先秦遗址调查、河南孟州司家沟遗址2021年度发掘等工作。下一步河南大学将以邓州太子岗遗址2023年度发掘为契机,努力推动仰韶文化研究和河南大学考古基地建设工作。刘中伟表示,对南阳邓州太子岗遗址的发掘,将会为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与文明化过程、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史前文化交流等研究课题提供一批重要资料。




5
 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汇报




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丁大涛做《“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中期汇报》主题汇报。丁大涛提到,自2020年以来,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依托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平台积极融入“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之中,相关课题众多。其中《早期中国文明起源的区域模式研究》《中原核心区的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管理体系的形成》《中国史前聚落研究——论嵩山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中的核心地位》《中原地区家养动物起源、发展与文明化进程研究》等课题的开展,为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庙底沟文化二期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聚落形态、环境资源与生业经济、人类生存状况等研究提供了系列材料与研究成果。并完成了洛阳盆地西部涧河流域的系统调查、淮阳周口地区的区域地质考古调查工作。




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整体工作汇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魏兴涛就“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河南省整体工作开展情况做主题报告。魏兴涛提到,自2020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实施以来,该项目已取得系列成果,出版和发表考古报告1部、专著2部、发掘简报22篇、论文30篇,举办公众讲座4场、学术报告17场、相关展览10次。魏兴涛指出,经过多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庙底沟文化二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研究已形成完备体系。仰韶文化时期社会分工、阶级、城市、王权和国家的出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之际开始步入文明社会。聚落间出现差异,社会成员开始阶层分化。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早期阶段以城烟、师村、西水坡遗址为代表在我国最早出现的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现象,由此开启了中国史前文明化新进程;仰韶文化中期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加速发展,社会复杂化、文明化显著呈现,出现雏形古国,很可能与华夏族形成和黄帝时期有关;仰韶文化晚期社会生产力显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和手工业专业化,已出现社会阶层分化和不同阶级,在郑洛地区出现一批城址,社会体现出王一级别的表征系统。



专家点评

参会专家对各项汇报工作进行了认真点评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马萧林指出,目前多学科考古是该项目需要重点加强的部分,各项目负责单位要更为紧密合作,做好聚落形态、环境资源与生业经济、人类生存状况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要厘清中原地区文明进程的发展模式,对早期国家的特征、礼制与等级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早期国家的社会结构、区域互动等问题开展整合性研究。

孙新民强调,各单位要以项目研究目标为蓝本,进行针对性研究。其中,尤其需要加强对聚落考古的研究,在做好目前区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大对颍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的调查,同时加强考古成果转化,加快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做到以年度为单位发表相关考古简报。

靳松安表示,在开展“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中,需要将文明因素、文明起源等概念梳理清楚,只有厘清了概念,才能更好地开展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加强环境考古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针对地质灾害对区域文化发展影响的研究。并根据考古学文化因素及体质人类学研究,探讨仰韶文化中期文化中心自西向东转移这一问题。

孙英民指出,各单位应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为契机,对河南境内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庙底沟文化二期遗存进行拉网式调查,尤其需要加强对中心遗址的寻找与确定,其中灵宝盆地、郑洛地区应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要加强与陕西、山西、河北等临近省市的合作,扩大研究视野,努力做好“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



会议总结


何军锋进行了会议总结。他提出各单位要紧紧围绕《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工作计划(2020-2024)》所确定的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来谋划项目、设计课题,优化研究力量配备;要注意将工作重点限定在已批复项目计划规定的时空范围内;相关研究成果要服务项目中心目标的解决,要更有针对性;要加强考古成果转化,将项目最新取得的重要考古发现和重要学术研究成果及时对外宣布,同时要加强公共考古的开展,扩大研究成果对外传播宣传。他表示,河南省文物局将在课题申报、政策资金等方面继续做好对各单位的支持工作,共同努力全面推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相关研究工作。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