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东山寺

摘要: 东山寺东山寺位于宣威城东5千米的东山山腰,地理坐标为北纬26°12'41.5"、东经104°08'15.9",海拔2167米。寺庙坐东向西,是佛道合一土木结构建筑群,由山门、过道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祖师殿、钟楼、鼓楼、望海楼、九龙池、大士阁、活佛洞等主要建筑组成,占地约60000平方米。寺门天王殿两面山墙及前檐立有重修玄武祖师殿序碑、东山寺碑记碑、 ...



东山寺





东山寺位于宣威城东5千米的东山山腰,地理坐标为北纬26°12'41.5"、东经104°08'15.9",海拔2167米。寺庙坐东向西,是佛道合一土木结构建筑群,由山门、过道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祖师殿、钟楼、鼓楼、望海楼、九龙池、大士阁、活佛洞等主要建筑组成,占地约60000平方米。


寺门


天王殿两面山墙及前檐立有重修玄武祖师殿序碑、东山寺碑记碑、照鹤墓碑、赠东山寺住持照鹤序碑等5通清代碑刻,记述了寺院历次修建的沿革、寺庙四至范围、寺属田产的位置和四至以及清嘉庆时期东山寺住持僧照鹤生平和他为寺庙发展所做的贡献。



大士阁


东山寺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初为道观,清初逐步形成佛道合一的建筑群落。清康熙年间,安土司增建中殿和前殿,乾隆八年至十二年(1743~1747),住持僧德闻、自闻主持增建牌坊、回廊,添置佛像、天炉。乾隆后期,东山寺住持照鹤重修大殿照壁5间,建陪楼5间,钟鼓楼3间,重修普陀岩,在普陀岩上凿建卧云门。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浦在廷捐资倡建钟鼓楼、知趣亭,继又于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兴建海会塔,逐步形成今天的规模,期间屡遭火毁。



活佛洞


主要建筑大雄宝殿位于整个建筑群的后部,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明间减中柱,通面阔3间15米,明间面阔4.5米,通进深13米,供奉佛教三世佛像。大雄宝殿南北两侧为祖师殿和观音殿。大雄宝殿前为天王殿,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结构,通面阔三间15米,通进深9米,现存梁架上有该殿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的题字,殿内供奉弥勒佛、韦陀及四大天王像。天王殿前南北两侧建钟楼、鼓楼,钟鼓楼前为过道殿,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结构,通面阔三间15米,通进深6.6米,明间为通道,其前两侧塑哼哈二将。过道殿前为山门,面阔三间,牌楼式木构建筑。寺门前约70米处为普陀岩,悬崖上有人工开凿的小道通往山脚。大士阁、活佛洞两组建筑就在小道的南北两侧依岩而建,均为单坡重檐木构建筑。据记载,大士阁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清康熙时重修。清光绪年间又对大士阁、活佛洞建筑进行了重新修建。1985年,宣威县人民政府对东山寺进行了大规模维修,修复大雄宝殿,新建长廊,重建山门,修建围墙,恢复原有匾联,并在寺前新建了观瀑亭、望远亭。2003~2005年间,逐次修复了望海楼和普陀岩上的大士阁、活佛洞及盘山道路。2015年,由东山寺使用单位宣威市佛教协会民间集资对天王殿、钟鼓楼、回廊等进行了整体维修。经过历次维修的东山寺,焕然一新,已是宣威以及周边地区著名的佛教和旅游胜地。



大雄宝殿


1986年11月东山寺被宣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END-




文字来源:《宣威市文物志》

图片来源:宣威市博物馆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