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石窟寺研究(第13辑)

摘要: 节 选石门坊石窟与摩崖造像群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城西10千米的石门坊风景区内,在石门山谷的最北端、古代崇圣寺遗址的北部悬崖峭壁上。石门坊造像应是崇圣寺的遗物。目前,这里共遗存59个摩崖造像龛和三个石窟,分布在长约40米的峭壁上。西侧两窟距地面高约6米,现均无造像。1号窟进深2.4米,平顶,窟壁垂直,有凿痕,三面起低坛。2号窟进深2.24米,平顶,窟 ...



节  选

石门坊石窟与摩崖造像群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城西10千米的石门坊风景区内,在石门山谷的最北端、古代崇圣寺遗址的北部悬崖峭壁上。石门坊造像应是崇圣寺的遗物。

目前,这里共遗存59个摩崖造像龛和三个石窟,分布在长约40米的峭壁上。西侧两窟距地面高约6米,现均无造像。1号窟进深2.4米,平顶,窟壁垂直,有凿痕,三面起低坛。2号窟进深2.24米,平顶,窟壁垂直,正面起低坛。东侧一窟距地面高约2米、进深2.4米、高1.7米,平顶,窟壁垂直,三面起低坛,正面坛上雕右胁而卧的佛涅槃像,像为新塑。因崖壁塌落,对石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摩崖造像龛大小不等,最大的高1.03米、宽0.68米、进深0.29米,最小的仅高0.18米、宽0.1米。龛内造像雕佛、菩萨、罗汉及护法像中的天王、力士等形象。造像多有题记,据统计,能辨识字迹的题记28处,另两处题记字迹漫漶。可辨识的年号一处为明代宣德六年(1431年),余皆为唐天宝时期,分别为天宝六年(747年)5龛,天宝七年(748年)2龛,天宝九年(750年)4龛,天宝十年(751年)1龛,天宝十一年(752年)1龛,另有5龛书天宝,但是具体为哪一年无法辨识。从无年代铭刻的造像风格看,与有纪年的造像风格是一致的,应为唐天宝时期所造。也就是说从唐天宝六年(747年)到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的五年时间内,应是石门坊摩崖造像的高峰期。关于造像题材,由题记看有阿弥陀像10龛(其中有8龛题名为弥陀)、观世音菩萨7龛(其中3龛题名为观音)、释迦像1龛、药师像1龛、下生像1龛、菩萨像1龛。无纪年但从造型上可分辨的有观世音菩萨像4龛、文殊菩萨像2龛(有1龛是独立的,另1龛与普贤菩萨同龛)、普贤菩萨像1龛、七佛像1龛、三世佛1龛。



仙姑庙石窟造像位于临朐县寺头镇焦家庄村北,禅堂崮东峰南侧的悬崖峭壁上,有一窟。旁边的崖壁上有明清时期的石刻,窟前的台阶立面正中雕一圆形兽头。

石窟外立面呈屋山的样子,通高2.1米、宽3.03米,三根檩条承托屋檐,下面的两根檩条有栌斗承托。正中开长方形窟门,窟门高1.2米、宽0.97米。窟门上方雕两飞天托起一菩萨。菩萨饰莲花与火焰纹组成的桃形头光,身形匀称,圆肩,肩部饰两个圆形物,配项圈,着僧祇支和长裙。披帛覆双肩垂下,在腹下膝部交叉形成两个弧形,上卷绕臂飘于体侧。右手上举执柳枝,左臂下垂手残。跣足立于覆莲上,覆莲由两飞天托起的高高的须弥座承托。从其手执柳枝看,应为观音造像。飞天折腰,披帛上扬,各伸一手托起基座。窟口两侧各雕一尊力士或天王立像,像已残损,仅存轮廓和飞扬的披帛。左侧护法像轮廓高98厘米,右侧高97厘米。

窟内高1.37米、东西长1.17米、南北宽1.15米,造像已毁。覆斗顶帐形窟,帐幔造型保存完好,顶上浮雕仰莲。

从造像风格看,石窟开凿于宋金时期。

图片
图片


歪头崮摩崖观音造像位于临朐县沂山风景区歪头崮南坡,为线刻摩崖造像,通高1.2米。菩萨头戴花冠,脑后饰桃形头光。面相方圆丰润,双目平视,表情静穆。颈粗短,圆肩,袒上身,胸前佩项饰。披帛由双肩向下,绕臂沿体侧飘落。腰系长裙。右腿屈起,左腿下垂,呈游戏坐。造像左侧刻有题记20字,横刻“救苦观音”,竖刻“善友韩氏法名净全李宅吴氏李宅雇氏”。从造像风格判断应为宋金时期雕刻。

综上所述,临朐石窟及摩崖造像始于隋,此后唐至明历代均有雕凿,开窟造像最盛时期在唐。这一规律,与相邻的同属古青州地区的青州基本一致。石窟较少,多为方形窟,只有一窟为覆斗顶帐形窟。造像龛分为方形、长方形、尖拱形、圆拱形,以尖拱形较多。尖拱龛又以龛两侧至尖部转折处有未形成折角、圆滑的折角和尖锐的折角分为三种样式。窟龛雕凿均较为简单,龛内除主尊、胁侍造像外,极少其他装饰。只是两处造像龛稍显复杂。


本文由 张睿洋 摘编自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 龙门石窟研究院  编《石窟寺研究(第13辑)》之《山东临朐石窟及摩崖造像调查》。内容有删节、调整。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