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考古北京(2023)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科学出版社两部相关研究成果发布

摘要: 12月22日,“考古北京(2023)——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召开。今年,北京围绕“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重点任务,在新宫、琉璃河、金中都、长城、故宫、“样式雷”家族墓地等大遗址开展了系列考古工作,在考古成果出版及多学科综合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是深入阐释“城之源”、“都之源”、长城文化带的重要内容。▲ 发布会 ...


12月22日,“考古北京(2023)——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召开。今年,北京围绕“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重点任务,在新宫、琉璃河、金中都、长城、故宫、“样式雷”家族墓地等大遗址开展了系列考古工作,在考古成果出版及多学科综合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是深入阐释“城之源”、“都之源”、长城文化带的重要内容。


▲ 发布会会场


来自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的六位研究人员分别就新宫遗址、琉璃河遗址、金中都遗址、北京长城考古、故宫造办处考古、“样式雷”家族墓地等取得的研究成果做了发布。


​​

▲ 科学出版社两部研究成果发布并赠书


其中,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研究、北京长城考古研究成果——《金中都(2019~2020)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北京长城考古(一)》在活动上正式面向公众发布。


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研究



北京870年的建都史始于金中都。金中都不仅开启了北京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首都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是金朝历史上最为重要、历时最长的都城。2019至2020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丰台区万泉寺、高楼村两处城墙遗址的考古发掘,完整揭露了金中都外城墙、马面、护城河等防御体系。


▲《金中都(2019~2020)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出版发行


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编著、科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发行的《金中都(2019~2020)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是对本次考古工作成果的呈现。这是有关金中都城址的第一本正式的考古发掘报告,是《金中都考古》系列报告的第一本,着重回答了有关金中都城的几个问题:金中都城是如何营建的、金中都外城是如何防御的、金中都城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又有着怎样的城市特色和历史地位等。


考古研究表明,金中都外城墙是在唐、辽时期地层上直接平地起建的,底部没有明显的基槽。但是在夯土墙体最下部有平整地层的夯土垫层,并且发现了用纯净黄沙土铺垫的痕迹。这一特征不同于同时期的辽上京与金上京,可能与当地土质较为致密黏重、金中都城修建的时间紧迫等因素有关。结合文献,金中都外城的营建时间主要集中在天德三年,也即公元1151年,史料中见有“诏广燕城”“广燕京城”“天德三年作新大邑,燕城之南广斥三里”等记载。综合史料与考古迹象的分析,初步认为外城的营建大约持续了五年左右的时间,直到贞元三年(公元1155)才完成。本次发现的金中都城墙基部宽24米,根据中国古代都城城墙的结构比例,测算当时金中都外城墙高约16米,宏大巍峨。金中都城墙是土城墙,为了使其更加坚固,古人用夯头等工具对土墙进行逐层夯打,从而形成夯层和夯窝,本次考古发现的城墙夯层厚5至15厘米,夯窝直径2-13厘米,排列平整有序。


▲ 南城墙遗迹平面


▲ 南城墙遗迹剖面


此次考古发掘的马面遗迹是金中都考古的首次发现。马面又称墩台,是凸出于城墙墙体外的一种防御设施,可供三面攻敌,有效消除城墙防卫死角。本次发现的马面遗迹平面呈圆角梯形,外围有包砖沟。这一特征不同于北方地区辽金时期一般城址常见的半圆形结构,而是面宽较大,更利于城墙的作战与防守。


护城河遗迹位于西城墙外17米、宽66米,与城墙、马面等共同构成了金中都城尤为强大的军事城防体系。在护城河岸边发现的石礌等遗物为当年的作战场景提供了想象空间,为研究金中都的对外御敌方式、军事发展状况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城高池阔”的防御特点,体现了随着火炮等作战技术的应用,城市防御半径的需求提高,中国古代城市防御理念正在由“城高池深”悄然发生改变。而金中都正是处于这样一个防御理念转变的过渡阶段。


整体看,金中都城是以北宋东京城为蓝本,在辽南京的基础上向东、西、南三面扩展而成的一座都城,大致呈外城、皇城和宫城相套的模式,以大安殿为核心,形成一条南北贯通的中轴线,两侧建筑对称分布,这是北京作为都城最早的一条中轴线。金中都城正处于从封闭式里坊向开放式街巷过渡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北京长城考古研究



长城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标识。北京市市域内的长城始建于北齐,大规模修建于明代,从东到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区六个区,全长520.77公里。


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编著、科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北京长城考古(一)》收录了2018至2022年期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为配合长城保护修缮工程而实施的长城考古工作成果,具体包括延庆区岔道城城墙及墩台遗址、南寨坡城址、柳沟城遗址、柳沟西山长城及墩台遗址、大庄科长城遗址;昌平区南口城、上关城墩台遗址共计6处长城点段。


▲《北京长城考古(一)》


通过研究,首先明确了长城建筑规制、工程作法与病害等基础信息,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制定长城保护方案提供了基础材料和理论支撑。其次深入发掘、丰富了长城文化内涵,再现了边疆社会的历史场景,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失。最后,作为考古学界首部明长城考古发掘专题报告,展示了长城保护修缮前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具有一定的宣传和示范效应。


▲ 延庆岔道城翼城及护城墩发掘后


▲ 南寨坡城址发掘后


“考古北京”是在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打造的阐释北京考古成果,讲好北京考古故事的平台。今年是首次发布活动,同时也是今年“北京公众考古季”的收官之作。未来,这个平台将发挥北京市重要考古成果发布的功能,成为公众认识和理解“北京考古”的重要窗口之一。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科学出版社 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

传播科学,欢迎您点亮★星标,点赞、在看▼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