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遥望关河:中国边塞环境与历史文化

摘要: 圖安介生:《遥望关河》丨上海远东出版社,2023年。作者简介安介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访问学者,兼任《历史地理研究》编委、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复旦大学历史学位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2022年9月起担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暨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 ...



安介生:《遥望关河》

丨上海远东出版社,2023年。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华古代边塞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并引述“长时段”研究理论解析中国历史民族地理格局及演变趋势,对先秦至唐代关塞格局构建的时空进程也有独到见解。此外,作者从河流的地理环境角度论述了秦晋共同体的历史成因;从边防、区域经济以及灾荒应对角度阐述了山陕地域共同体形成的历史缘由;根据地理形态与政区特征梳理了松番边疆政区的历史沿革……在论述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与政区建制关系中,明晰千年历史中的边塞环境演进与人文风情变迁的紧密联系,进而展现中华历史中疆域观与国防观一体的边疆史地思想。


作者简介


安介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访问学者,兼任《历史地理研究》编委、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复旦大学历史学位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2022年9月起担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暨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已出版《山西移民史》《历史民族地理》《中国移民史》(第7卷)《江南景观史》等数十部著作。


丨精彩书摘丨第一章(部分)

中国古代边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历代王朝边疆争议的分析


引言  边疆意识的时段性

所谓“边疆意识”,应包括什么是“边疆”,“边疆”的实际范围在哪里,“边疆”的重要性与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处理与“边疆”相关的问题等等,涉及一个时期整个社会对于边疆及相关问题的认知、评价与应对之策,具体包括边界划定、边疆防守政策、边疆民族社会、边疆区域经济开发等诸多问题。中国自古边疆地域广大,边疆意识的相关记录相当丰富,古文献中与“边疆”相类及相关的词汇就有不少,如“边疆”“边圉”“边地”“边界”“边陲”“边方”“边鄙”“疆场”“封疆”等。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边疆意识。中国古代边疆意识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国防史与地理认知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意识,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国土意识,切实考验一个政权与民族对于自己疆土的关切程度与责任感。边疆形态与边疆意识,具有很强的因承性。研究与重新思考中国边疆争议及疆域意识问题,对于研究及应对当今的边疆建设及相关问题,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在本书中,笔者试图在前辈学者研究与讨论的基础上,以历代重要的边疆争议事件为线索,对中国古代边疆意识的形成过程、特征及演变趋势作一番勾勒与分析,着重突出各种历史、地理等主客观因素对于边疆意识的影响,以就教于高明。

先秦时期:边疆意识的萌芽及初创阶段

先秦时期是中国政治与政权建设的草创及调整时期,也是边疆意识的萌芽与初创时期。就政体形态而言,万邦并存,小国林立,是先秦时期政权形态与政治地理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故而先秦时期也被研究者称为“万邦时代”。划野分疆,是政权建设的基础与主要途径之一,故而有“疆理天下”或“疆理南北”之说。唐颜师古释曰:“疆理,谓立封疆而统理之。”

明确的边界线划定,是国与国之间和睦相处的基础。疆界意识的建立,是先秦时期政治及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成就。“天下之立国宰物,尚矣,其画野分疆之制,自五帝始焉。”孟子也指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疆界不分,产权不明,自然会引起一系列矛盾与冲突,疆界与土地的分割,本质上就是现实政治权利与经济利益的划分及分割。

夏、商、周三代在名义上都是一统的王朝,特别是西周初期实行“封建”之制,影响深远。“封建”之本义,是“封邦建国”;“封”字之本义,即垒土为界。“封者,聚土之名也。天子之建诸侯,必分之土地,立其疆界,聚土为封以记之,故建国谓之封国。”“封邦建国”的理论依据,便是《诗经》所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这种不免空幻的“一统”理想,不得不让步于现实中的疆土争夺。随着政权与国家的发展,各国的疆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故而,边疆形态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大国兼并小国的春秋时代,“四大强国”,即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历经了一个由小到大、开疆拓土的过程。晋国原来只是一个拥有“百里之地”的小国,后来逐渐成为春秋霸主及“四大强国”之一。

之所以称先秦时期为边疆意识萌芽及初创时期,还因为实体化的疆界,如长城、河界堤防等,已在战国后期出现。战国时期为抵御匈奴入侵,沿边国家已开始广筑长城。如《史记·匈奴列传》载云:“……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此外,各个政权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往往不择手段,“以邻为壑”。《汉书·沟洫志》载云:“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显然,当时堤防的意义不仅限于水利工程,还主要作为疆域分界线的标志。

先秦时期边疆意识形成的基本地理格局,应是所谓的“中国”与“四海”。而古文献中所谓的“四海”,并非指位于四个不同方位的“海”,如《尔雅·释地》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当时的民族分布特征是所谓“华夷五方格局”,即中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是当时人们对于天下民族地理分布状况的基本认知。《释名·释水》云:“海,晦也,主承秽浊,其水黑如晦也。”“四海”一词清楚地表明,当时人们对于所谓“中国”以外广袤区域的认知是极为模糊的,或者说知之甚少。“中国”与“四海”之间自然谈不上什么疆界争端及划界争议了,因此,我们在文献中所看到的只是“中国”内部诸国的疆界争端、疆界冲突。然而,随着各国实力的增强,向外拓展的条件渐渐成熟,晋、齐诸国疆域拓展的历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就是当时各国疆域发展状况最准确的说明。不过,其扩展范围也仅限周边地区而已,与后世疆域比较,先秦时期所谓“中国”的总体面积是相当有限的,诚如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所指明的情形:“成周之世(即东周时期),中国之地最狭,以今地里考之……盖于天下特五分之一耳。”这里必须说明,洪迈所谓的“天下”,也仅指北宋的疆域范围而已。


目录


序 言/1

综论篇

第一章 中国古代边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历代王朝边疆争议的分析 /3

引言 边疆意识的时段性 /3

先秦时期:边疆意识的萌芽及初创阶段 /4

从两汉至隋唐时期:边疆意识初步形成时期 /6

两宋至明清时期:边疆意识深化及逐步成熟时期 /14

结语 /20

第二章 先秦至唐代关塞格局构建的时空进程 /22

引言 “关塞”缘起:中国传统政治的地理控制 /22

先秦至两汉时期关隘体系的初步形成 /25

魏晋至唐代关隘体系的建设/42

结语 /55

第三章 明代士人的疆域观——以章潢《图书编》为主要依据 /57

引言 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视角 /57

明代士人疆域观之评析 /59

明代士人疆域观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 /66

结语 /72

第四章 “长时段”研究理论与中国历史民族地理格局及演变趋势之解析 /74

引言 年鉴学派的启示 /74

年鉴学派理论的核心 /74

年鉴学派理论的中国实践/77

结语 /83

第五章 一代学者的养成与规模——写于《张穆全集》出版之际/85

引言 一个学者与一个时代 /85

儒学世家 /86

早期学习与环境 /93

师友学术圈 /100

创作巅峰 /117

结语 /127

长城内外篇

第六章 “瀚海”新论——历史时期对蒙古荒漠地区认知进程的研究 /139

引言 古地名的环境史 /139

唐代以前的北征行动与 “瀚海”认知 /141

唐宋元明时期的 “瀚海”“大漠”与“大碛”/152

清代对 “瀚海”及荒漠地区认知的重大进展 /182

结语 /205

第七章 河流与民族——清代内蒙古各部分布的地理基础探析 /211

引言 地理基础与游牧民族 /211

东四盟各部地表水文状况/214

西二盟各部及套西二旗地表水文状况 /225

结语 /230

第八章 清代归化土默特地区的移民文化特征 /233

引言 山西移民在塞外地区文化建设中的伟大贡献 /233

“走西口”移民运动述略/234

归化土默特地区移民文化的特征/239

结语 /248

秦晋共同体与无定河篇

第九章 先秦至北宋秦晋地域共同体的形成及其“铰合”机制:历史时期山陕地域关系研究之一 /251

“秦晋之好”与秦晋方言:先秦至北宋关中与河东之间密切关系溯源 /252

先秦至北宋时期秦晋之间 “铰合机制”的形成:

基于西河地区政区沿革与民族迁徙的探讨 /261

结语 /275

第十章 明代山陕地域共同体的形成——基于边防、区域经济以及灾荒应对的分析 /277

引言:从清初 《泽被邻封碑》谈起 /277

西北边塞供给需求与山陕地缘共同体的形成 /280

西北边境贸易发展与“山陕边商”群体 /291

山陕 “灾荒共同体”的形成:从“山陕流民”到 “秦晋流寇”/304

结语 /309

第十一章 统万城下的“广泽”与 “清流”:历史时期红柳河(无定河上游)谷地环境变迁新探 /313

“广泽”与 “清流”之谜 /314

“广泽”的 “退隐”与现代水利改造 /342

结语 /352

第十二章 从古今图籍看历史时期无定河(红柳河)之河道变迁——兼论古今河道编绘原则 /354

引言 /354

古文献中的无定河道及水文景观:“奢延水”与 “无定河”之辨 /355

古今舆图所见无定河河道之变迁/366

结语 /380

第十三章 “奢延水”与“奢延泽”新考 /382

引言 /382

清代以前有关 “奢延水”与“奢延泽”的记载与定位 /383

清代至民国前期有关 “奢延水”与 “奢延泽”的记载与定位 /393

结语 /406

松潘地区篇

第十四章 西南潘州考——兼论历史时期边疆政区的时效性与设置路径 /411

松潘地区政区设置路径考辨与潘州的早期记载 /412

明清时期松潘政区建置与潘州地区范围 /433

结语 /451

第十五章 政治归属与地理形态——清代松潘地区政治进程的地理学分析 /454

松潘地理特征与部族认知/455

松潘边地归属与机制调适/475

结语 /498

第十六章 清代至民国时期户籍管理与民族人口——以川西松潘为例 /500

清代至民国户籍管理制度之演变特征 /502

清代至民国时期松潘地区民族户口数据之归类分析/513

结语 /548

后记 /551


安介生:《遥望关河:中国边塞环境与历史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2023年。ISBN:9787547619179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