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 展示丝绸之路考古的东方视角

摘要: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赵争耀 )由王建新教授领衔的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赫赫有名,被誉为“现代张骞”。这支考古队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骨干教师、学生组成,吸收国内外合作单位人员先后参与。20余年来,他们用稳健脚步丈量丝绸之路,用科学精神寻找历史印记,用尊重包容架起丝路文明对话的桥梁,用累累硕果展示了考古学术中的东方视角。丝路考古需要 ...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赵争耀 )由王建新教授领衔的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赫赫有名,被誉为“现代张骞”。这支考古队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骨干教师、学生组成,吸收国内外合作单位人员先后参与。

20余年来,他们用稳健脚步丈量丝绸之路,用科学精神寻找历史印记,用尊重包容架起丝路文明对话的桥梁,用累累硕果展示了考古学术中的东方视角。


丝路考古需要东方视角


1999年,一支由西大考古专业专家教授和学生组成的考古队,走出“象牙塔”,走进茫茫戈壁,走进了2000多年前的历史风烟里。


“走马观花——下马观花——精准发掘”,十年间,他们数百次往返于陕西、甘肃、新疆。王建新等人在实践中提出了“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的理论,打破了学术界长久以来“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论断。2007年,团队在东天山地区发现了疑似是月氏王庭遗址的“石人子沟(东黑沟)遗址群”,该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经过十余年的工作,初步确认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期间,分布于东天山地区的游牧文化应为月氏遗存。


然而,这一认识要想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就必须走进中亚,沿着月氏人西迁路线“走出去”,找到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存,做到两相印证。


在1999年的中国考古学会年会上,王建新积极向同行们阐述中国考古走出国门的重要性。他提出:“中国考古一定要走出去,只有把中国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下来看待,才能更清晰地认知中华文明的特质和优势。”


2009年,王建新成为了首个进入中亚开展考古研究的中国学者。追踪月氏西迁路线,到达了乌兹别克斯坦。在20多年的丝路考古工作中,他逐步探索出了“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的考古工作方式。


为丝路考古提供“中国方案”


2013年12月,在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组成中乌联合考古队。经多次调查,联合考古队先在撒马尔罕西南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发掘了属于康居的文化遗存的撒扎干遗址,这个发现令人振奋不已,因为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当年正是经康居抵达月氏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小城拜松发现了拉巴特墓地,并于2017年至2018年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经过对时空范围、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系统比较研究可以确认,拉巴特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寻找已久的西迁中亚的大月氏的遗存。


14年来,在从中国西安到中亚的广袤大地上,中亚考古队取得了一系列首创性的重大考古发现,确认了《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为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广为认可的“中国方案”。


2023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上,以西北大学为实施单位的“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同一时刻,记者获悉,由西北大学等单位组建的陕西专家团队,正在距离西安4000多公里外的中亚,与中亚国家考古学者合作,兵分多路,分别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大遗址保护调研、考古调查、文物发掘整理、多学科联合考察,在土库曼斯坦开展考古项目考察以及“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西北大学已与中亚国家的20余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利用配套建设的17个专题实验室,13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在科学研究、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交流互访、实验技术平台开放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