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清代陕西金石学研究

摘要: ✦++新书推介李向菲《清代陕西金石学研究》壹 本书序言 李向菲《清代陝西金石學研究》序陈尚君向菲有書稿《清代陝西金石學研究》即將出版,問序於我,我當然答允。向菲是西安人,在復旦讀完博士學位後,回西安文理學院任教。開課之餘,從事學術研究,轉以陝西金石學史爲研究重點,與陝西學術、出版圈融合得不錯,迭有新書刊佈。作為曾經的導師,能不爲她感 ...

✦  +

+

新书推介

李向菲《清代陕西金石学研究》


壹  本书序言

李向菲《清代陝西金石學研究》序

 陈尚君


向菲有書稿《清代陝西金石學研究》即將出版,問序於我,我當然答允。向菲是西安人,在復旦讀完博士學位後,回西安文理學院任教。開課之餘,從事學術研究,轉以陝西金石學史爲研究重點,與陝西學術、出版圈融合得不錯,迭有新書刊佈。作為曾經的導師,能不爲她感到高興嗎?

關中自古帝王州。中國歷史上最鼎盛輝煌的周、漢、唐三大王朝,都曾定都於此。地上的城闕、山陵、碑刻、寺觀,西風殘照,瀄沐風雨,訴說往日的輝煌。而深埋地下的金石碑版、封泥印痕,更留給後人無盡的遐想。古長安人是中國最早具有保存歷史文化意識的群體,幾度戰火,幾度重建,北宋在唐國子監遺址上建立起的碑林,至今已經超過九百三十多年,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不多見。兩宋之間,陝西的碑刻調查就有很傑出的成就,這在《寶刻叢編》關中部分留下很詳盡的記錄。這種風氣,傳續到以樸學爲學術主流的清代,更有許多一流學者投身其中,取得突出的成就。

向菲這本書,似乎是系統總結清代陝西金石學成就的第一部專著。在緒論中,她對金石學的定義與發展脈絡,有明晰的梳理,對何爲“清代陝西金石學”更認識明確,即明末至清末期間形成於陝西境內長久不衰的金石搜訪熱潮,隨帶形成金石研究的風氣,既有統攝全國而以陝西爲重點的金石專著,也有大批專以秦地金石爲研究對象的力作,從經史研究之附庸,逐漸成為一科獨立的學術門類,是乾嘉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認識爲基礎,她確定爲清代金石學研究中涉及陝西的部分,具體則包含三種類型,即陝西本土的金石學者及其著作,客居陝西的學者及其所撰寫的關於陝西金石的著作,以及其他地域學者著作中涉及陝西金石的研究內容。就地方學術史的研究來説,這一定位是很恰當的,要求完成,又談何容易。陝西金石是清代金石學的重心所在,幾乎每一塊大碑,都有眾多拓本流傳,有無數名家題跋或研究,其所見雖以保存相對集中的金石學專著爲主,在各家文集和各種流通文物上,也有大量涉及。

就我所知,向菲涉及此一選題之初,就有長期從基礎工作做起的準備,做過大量專著的整理和研究。

其一是毛鳳枝三種陝西金石著作的整理。毛氏本人是揚州人,隨父客居陝西,後來長期在陝西境內爲塾師,爲幕僚,著作豐富,尤以陝西金石研究爲大宗。向菲所整理毛氏的遺著三種,是《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金石萃編補遺》和《古誌石華補編》。她的整理,不僅追求規範,而且講究存世文本與今本存逸。比方《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成書於光緒中期,在清代金石學中是較晚的著作,但所收包括瓦當、碑碣、墓誌、塔銘、經幢、造像等,以唐爲下限,所收達一千三百多品,堪稱有清陝西金石研究的總結性著作。以往流行的是台灣地区“中研院”所藏標爲“作者手定底稿本”者,初曾影印收入台灣地区的明清學者稿本叢書,又曾收入《續修四庫全書》。我也曾翻檢過此本,記得1999年參加廣州中山大學舉辦的陳寅恪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論文《陳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獻利用》(刊《中山大學學報》2000年2期),就曾引用毛書所存晚唐劉蛻爲其母所撰墓誌,認爲陳寅恪所論劉復愚不祀祖傳說的文化意義,實在還有重新檢討的必要。向菲則經調查後確認,台灣地区存本實際上是寫樣待刻本,此後還有許多改動,內容也不完整。另一版本爲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顧家相江西刻本,是在毛氏去世後六年方刻成。此書應以顧本爲定本,寫樣待刻本之內容并沒有爲刻本完全吸收。向菲的整理本,是《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至今爲止最好的會校本。毛氏的另二種著作也頗存珍貴文獻。

此外,向菲還與賈三強先生合作,點校出版了《清代陝西金石學著作十種》(陝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這十種書是林侗《唐昭陵石蹟考略》、林佶《漢甘泉宮瓦記》、朱楓《雍州金石記》、朱楓《秦漢瓦圖記》、畢沅《關中金石記》、畢沅《秦漢瓦當圖》、張塤《吉金貞石録》、程敦《秦漢瓦當文字》、錢坫《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圖》、錢坫《浣花拜石軒鏡銘集錄》,附黃本驥《隋唐石刻拾遺》。總字數近九十萬字,每一書皆有詳盡的作者生平、成書始末、學術評價與整理說明。這十一種書或顯或晦,各具價值。其中內容則包含兩周金文、秦漢瓦當、漢唐鏡銘,重點還在漢唐石刻。原書沒有說明二位合作者的具體分工,賈三強先生是長者,屈列次席,可見美德,大約也與向菲做過較多工作有關。

上述諸書,僅是向菲整理清代陝西金石學著作的一部分,也構成這部《清代陝西金石學研究》的部分章節。本書正文四章,第一章“清代前期的陝西金石學”,林侗的部分爲第四節;第二章“清代中期的陝西金石學(上)”,以朱楓爲第三節,畢沅及其幕府學者爲第四節,以張塤爲第五節第二段;第三章“清代中期的陝西金石學(下)”,以錢坫爲第一節,以程敦爲第三節第三段,以黃本驥爲第四節第四段;第四章“清代後期的陝西金石學”,以毛鳳枝爲第五節。其他所涉及者,尚有二三十家,無不窮盡原委,給以恰當定位,分析各家工作成就,也不掩飾當時研究的局限。

向菲非常清楚,做代表性著作的整理,重點是理清存世版本源流,選取底本與參校本,并仔細標點校勘,改正傳誤,保存原圖,以廣其傳。本書雖稱《清代陝西金石學研究》,其實具備一省一朝金石學史的意義。整理工作奠定了研究的基石,但研究者更應在學術發展過程中,確認各家成就的歷史定位。這裡試以畢沅爲例子。前述書整理了畢氏的兩種著作,即名震中外的《關中金石記》和僅知日、美各存一本的《秦漢瓦當圖》。前者整理說明介紹畢氏在陝西任官達十五年,從按察使做到陝甘總督,留心金石,幕下集中了大批對金石學有造詣的學者。向菲認為,他的金石研究“不再是個人的、零散的、隨機的訪問,而是有組織的、系統的、竭澤而漁式的搜訪”,他對陝西石刻的全面記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文獻。向菲引用前人對此書的讚譽,也指出該書考辨的一些誤失,包括讀錯人姓、誤識官府、錯解碑文、抄録有誤等,所涉方面很廣。在書稿中,向菲以“畢沅及其陝西幕府學者的金石研究”標爲一節,羅列前後入幕的學者名録,分為三類人,即同齡而無意仕進者、丁憂等原因恰好賦閑在陝者以及爲科舉前途入幕尋找機會者;也指出王昶入陝爲官,有對畢幕的參與及延續。在清代文網太密的文化環境中,畢、王的學術愛好既爲時代所允許,也可充分利用官方資源,展開全方位的調查与記錄。關於畢幕諸人的訪碑活動,與《關中金石記》的整理說明有部分重合。而對該書編纂得以在全省展開,向菲則從《四庫全書》開館後對地方志編修的重視,畢沅主省政後,各府縣志普遍增修《金石志》,所列多達十三種,且因基層地方的重視,省垣得知金石存目因此而遠超前代。向菲肯定金石考據觀念貫穿當時各志書編纂的過程,不僅確保文獻的可靠性,校訂文字也達到很高水平,對後世具有典範意義。在這樣考察的基礎上,再來評價《關中金石記》的學術地位,與單獨就本書整理而言,就更豐富而客觀得多了。至於《秦漢瓦當圖》,向菲說明底本爲《石刻史料新編》影印和刻本,原書爲嘉慶間清朝商人帶到日本,日本學者傳贈後刊刻傳世。此書光緒間曾有人攜歸國內,該本可能今存美國國會圖書館。向菲盡可能地理清了線索,也藉此提醒我們,即便最傳統的學術課題研究,其實也常牽涉漢籍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與保存。《秦漢瓦當圖》是一本規模很小的書,在論述畢沅金石學成就時,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就一代學術史研究來説,這樣的工作仍不能忽略。

這部《清代陝西金石學研究》涉及方面很廣,向菲努力希望全面掌握文獻,全面評價清代陝西金石學的成就得失,用功之深,分析之細,持説之平,多可肯定,恕我不能一一評說。

一定有讀者會提出疑問,金石學起於宋,盛於清,至近代而轉爲現代考古學,最近百年以西安、洛陽爲主的地區出土魏晉南北朝及隋唐墓誌數逾萬品,現代學者對金石文獻的研究解讀,達到的成就遠遠超越前清,作者以如此大的投入和梳理,論述有清一代陝西金石學史,究竟有什麽學術意義呢?對此我并沒有深入而獨到的見解,僅就一般感受而言,似乎可以提出以下幾點意義。首先,就保存金石文獻的情況來説,時代越早,所見應該更爲豐富。陝西的情況比較特殊,地表的文物,清人所見肯定比今人數量更多,保存情況也會更好一些。他們當年留下來的記錄,有的原石還在,但存字較清時爲少,比如昭陵諸碑。有些荒僻處的石刻,拓本流通既少,見者也不多,清人當時隨見隨録,所述就今天看來,就顯得特別珍貴。我早年曾作《全唐詩補編》《全唐文補編》,通行的石刻大書幾乎都用遍了,但在一些晚出方志、後録碑文中,經常會發現佚篇,發現習見大碑之殘損缺文,是清人工作,何可忽略乎!其次,學術研究有其特殊規律,即任何發明,大從金石遺文之批量發現,小到一字、一名、一事、一人之認定,其實都難以做到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一代學人的接續解讀,方能逐漸接近真相。清人對唐前碑的部分解讀,從現在來看,可能水平不高,偶然還多有誤解,但就學術史來説,又是繞不過去的初始階段。最後,我雖然也贊同現代學術論文的專題研究,無論對學術史的回顧,還是對金石內容的闡發和揭示,許多都達到很高水平。學術研究今勝昔,是基本的趨勢。清人的金石研究,多採取著錄題跋的方式,不免有拈出一義、率爾發揮、稍作比讀、吟詠感嘆的通習。但就清一代學人的總體成就言,仍多可值得肯定,至少在記錄出土、記錄款式,以及凡見古物都作基本鑒定録文方面來説,仍值得今人多多借鑒。近幾十年出土墓誌何啻萬千,已發表而至今未作釋讀分析者,仍占多數,那就不能不認為題跋仍不失爲一種值得肯定的研究方式。

向菲從我讀博士學位,所作題目是甘露事變前後文學的變化,對前後史事的分析,對事變前因後果的探討,特別是此一重大事件對文人命運之影響,各體文學作品對此一事件或隱或顯的記錄與反映,都有很認真的論述。只是畢業多年,始終沒有整理出版,總有些感到遺憾。這兩年我應刊物的要求,連續作文,曾寫過《述甘露四相》,也在他文中談到裴度、令狐楚、白居易、劉禹錫等人對此的不同反映,其間沒有再看向菲的論文,怕有所因襲,以前是讀過,潛移默化的偷意,恐怕總不能免。在一次線上公開講座後,我知道向菲也上線了,就問她是否還有一些新意,她也給以了肯定。我知道這是她的客氣,不過我引到李訓爲他母親所寫墓誌,是她當年寫學位論文時,還無從看到的新材料。當然,我更希望她整理舊作,早日付梓,這是她確實下過功夫的課題。

向菲在讀書期間,是一位文靜而內美的女生,有很高的心氣,也有切實的行動,對唐代文史課題的感知能力特別敏銳。她生長於西安,畢業後仍回到西安工作,確實是對家鄉抱有深深的熱愛。我這樣説,是她那時每次回家返校後,都喜歡給我帶一些散發着濃鬱關中氣息的小的手工製品,比方剪紙,比方十二生肖土繡,乃至充滿泥土芬芳的小包。這些方面,我能感受到她對鄉土文化的深厚情感。畢業至今,已經有十多年了吧,她一直沉浸在陝西金石學史的研究中,愉快而愜意,閑適而從容。她整理的書,曾贈送給我,我看到她的莊重和認真。現在完成的這部《清代陝西金石學研究》,更感到她的成熟和老練。不枝蔓,不鋪衍,在踏實而廣闊的文獻研究基礎上,全面理清有清一代金石學研究大勢,在此大氛圍中對陝人而從事金石學者,旅陝而從事關中金石研究者,乃至所涉各種專書、各地金石,都有全面的瞭解。本書給我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就選題言,是有開拓意義的;就向菲的求學道路言,我看到了她的老成精強。

謹此爲序。難以盡述,體會不切,向菲諒之。

  

2023年4月30日夜於復旦大學光華樓


本序收录于《中国文学研究》第38辑

《中国文学研究》第38辑封面

贰 本书封面


《清代陕西金石学研究》封面

叁 本书目录

緒 論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陕西金石學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顧炎武舆清初金石考據學風的復興  

一、明末清初的“關中金石圈” 

二、陝西的金石風氣對顧炎武的影響  

三、顧炎武的金石學成就再評價  

第三節 王弘撰的金石趣向及清代之鑒賞派  

一、王弘撰其人  

二、王弘撰的金石收藏 

三、王弘撰的金石研究趣向  

四、清代之鑒賞派 

第四節 林侗在陕西的金石活動及其意義  

一、林侗在陝西的訪碑活動  

二、注重實地訪碑的學術價值  

三、金石考據觀念的形成  

第五節 朱彝尊的陕西金石考據  

一、考碑石之刻立背景  

二、釋碑之人名、職官等 

三、補史之闕、正史之誤 


第二章 清代中期的陝西金石學(上)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從《金石經眼録》到《金石圖》

一、兩位作者 

二、《金石圖》的成書過程 

三、《金石圖》對《經眼録》的增訂

四、餘論 

第三節 朱楓的金石學研究 

一、朱楓其人及其在陝金石活動 

二、《雍州金石記》

三、《秦漢瓦圖記》及其他 

第四節畢沅及其陕西幕府學者的金石研究 

一、畢沅及其陝西幕府的金石學者 

二、幕府學者的訪碑活動 

三、編纂金石志 

四、編纂《關中金石記》

五、小結 

第五節 《西安府金石志》及其他方志金石志 

一、嚴長明與《西安府金石志》 

二、張塤與《吉金貞石録》 

三、孫星衍等所修金石志


第三章 清代中期的陕西金石學(下)


第一節 錢坫的吉金研究

一、錢坫其人

二、著作與成就 

第二節 趙魏的落拓生涯與金石成就

一、生涯之落拓

二、收藏之宏富

三、研究之可貴

第三節 乾嘉時期陕西學者的瓦當研究

一、研究瓦當的主要學者舆著作

二、申兆定與《涵真閣秦漢瓦當圖説》 

三、程敦與《秦漢瓦當文字》

第四節 嘉慶年間至道光初年的陝西金石學界

一、陸耀遹的陝西金石研究

二、董祐誠與《長安縣金石志》

三、段嘉谟《金石一隅録》

四、黄本骥與《隋唐石刻拾遗》

五、王森文《石門碑醳》

六、王志沂《關中漢唐存碑跋》


第四章 清代後期的陕西金石學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劉喜海的關中訪古

一、劉喜海的两次入陝

二、《長安獲古編》的編纂

第三節 鮑康的錢幣收藏與研究

一、鮑康的家世與生平

二、鮑康的金石交遊

三、收藏與成就

第四節 光緒年間的“關中金石圈”

一、譚麐、樊增祥與《富平金石志》

二、毛氏兄弟的收藏與考據

三、李嘉績與《汧陽述古編》

四、趙元中的金石收藏

五、孫三錫的金石著述

六、王懿榮、吴大澂的陝西訪碑

第五節 毛鳳枝及其三部陕西金石著作

一、毛鳳枝其人

二、《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的成就與局限性

三、《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的版本

四、《金石萃編補遗》《古誌石華續編》

第六節 葉昌熾的幾部陕西金石著作

一、《關朧金石志》 

二、《邠州石室録》 

三、《五百經幢館碑詰題跋》


附:《關隴金石志》凡例


結論

附録:清代陕西金石學著述表

一、陕人或客陕學者及其陕西金石著述

二、其他陝西金石著述

三、其他涉陝金石著述


後記

肆 本书后记

後記


我在碩博階段做的是唐代文史研究,轉入金石研究領域,實屬機緣巧合。博士畢業做“青椒”的那兩年,工作上要求申請各類項目、繼續進修帶給我很大的壓力。2013年,西北大學賈三強教授主持的陝西省古籍整理重大項目“陝西古代文獻集成”立項,我申請到一個子項目——《雍州金石記》整理。那時對於金石學所知不多,之所以選擇這部書僅僅因為其中著錄的金石大多是唐代的,考證所涉也是唐代文史,是我比較熟悉的內容。在校勘過程中,漸漸對金石學產生了興趣,一發而不可收拾。2014年初,我跟從賈老師做博士後研究,遂以清代陝西金石學為研究方向。到2016年出站時,除了《雍州金石記》,又完成了《關中金石記》以及毛鳳枝三部金石著作的整理,寫出近十萬字的出站報告,對清代陝西金石學的發展演變進行了粗略的勾勒。之後又花費幾年時間,翻檢了清代幾乎所有的涉陝金石著作以及其他重要的金石書目,陸續整理出多部陝西金石學專書,對於清代陝西金石學,以及整個清代金石學發展脈絡有了更明晰的認識,最終形成這部書稿。

從寫出第一篇《朱楓與<雍州金石記>》,倏忽已過十載。其間探索清代金石學家的人生努力與學術追求,深刻體會到人生之艱,著書不易。每一個學者的成長都離不開師友襄助,每一本書的梓行都歷經坎坷。像我在書中討論過的,褚峻要付出犧牲著作權的代價,毛鳳枝要靠門生兩代人歷幾十年之功,才能將著作刊刻。又有更多的書僅以稿本留存於世,而今人無緣得見者又不知凡幾。我這本小書雖遠不能和古人比肩,但是能最終完成並得以順利出版,同樣離不開眾多師友不同方式的幫助。

感謝賈老師多年來的關照、提携,本書從選題到撰寫完成的每一個步驟,都離不開賈老師指點,最終能夠交付出版,也是賈老師不斷敦促的結果。

感謝尚君師撥冗賜序,給我以理解與肯定,尤其是替我揭示出了我沒有說清楚的研究意義與學術價值。雖然近年來研究重心暫時轉移,但是陳老師的治學氣象與研究方法,一直影響著我;陳老師關於唐代詩人的一系列著作中對中小詩人以及詩人活生生的人生的關注,也給我的寫作以直接的啓發。

本書撰寫之初,幸得賈二強、趙望秦、王其禕、吴敏霞、郝潤華諸位前輩學者提出很多寶貴意見;書中一些章節,曾與杜學林、孫海橋、魯夢宇、楊瑞、鄒陽諸友在讀書群討論過,得到大家的批評匡正;師弟賈星、李寬層協助複製了部分古籍資料;數年來在省內外各圖書館訪書,復旦大學吳格教授、上海師範大學石曉玲博士、陝西師範大學石萍、周勇諸位師友多次給予幫助;我所供職的西安文理學院在出版經費上慷慨資助,郝延軍院長、李小成教授熱心支持;人民出版社王淼編輯審讀全書,糾謬改錯:在此一併致謝。

雖然本人努力想要對清代陝西金石學發展做出系統總結,然而所涉既廣,性復駑鈍,疏漏謬誤,在所難免,留待讀者指正。

李向菲

2023年7月31日

编辑:王标俊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