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

摘要: 发掘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旦大学项目负责人侯红伟项目概况礼县四角坪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东北2.5千米处的四格子山顶部,海拔1867米。外围依山势建有围墙,由于山体滑坡及水土流失,现仅存西墙与南墙地表可见。山顶遗址为由多座夯土建筑组成的建筑基址群,中心为面积约900平方米的方形建筑基址,四周为相互对称的附属建筑。总面积约28000平方米,建筑 ...




发掘单位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旦大学





项目负责人




侯红伟





项目概况




礼县四角坪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东北2.5千米处的四格子山顶部,海拔1867米。外围依山势建有围墙,由于山体滑坡及水土流失,现仅存西墙与南墙地表可见。山顶遗址为由多座夯土建筑组成的建筑基址群,中心为面积约900平方米的方形建筑基址,四周为相互对称的附属建筑。总面积约28000平方米,建筑形制规整,错落有序,是一处秦代大型礼制建筑遗址。


四角坪环境示意


2012年礼县博物馆工作人员野外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同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勘探,发现约3万平方米的围墙和墙内900余平方米的中心建筑基址。2019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复探,发现城内多处建筑基址,各遗迹以中部夯土台基为中心呈中心对称,布局极有规律。202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对该遗址进行首次发掘,确定了遗址内各建筑的基本布局。2022年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开始参与本遗址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引入建筑考古学理念,在资料获取、遗迹辨别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2023年继续对该遗址中心夯土台基东部以及东南角建筑进行发掘。目前已基本廓清了第一庭院的建筑布局,并对其建筑形制、结构和布局、建筑构件使用情况等有了初步推断。

发掘区域照片

遗址全景图





主要发现




历经四年的发掘,现已基本确认了中心夯土台的形制。中心夯土台为边长27.8米的正方形台基,四边各夯筑两组台阶,台阶两侧有贴砖包裹。台基边缘外1.8米处发现宽约1米的以鹅卵石铺就的散水,围绕整个中心夯土台。中心夯土台四周现存34个截面为近方形的柱洞紧靠台缘,底部均垫有柱础石:其中紧靠台阶的13个柱洞较小,边长约20厘米,其他柱洞较大,尺寸约为30厘米左右。


中心夯土台东侧南部台阶

中心夯土台东侧中部柱洞


夯土台中心位置为边长为6.4米的方形半地穴式空间,其四角各有一个柱坑,包含两个截面为方形的柱洞,半地穴周围四壁中点处各有一个柱洞,柱洞底部均有柱础石。该空间内地面铺设素面地砖,部分地砖被切割形成对角线相交的图案,交点位于半地穴中心,交点处被坑H1破坏。地砖砖缝采用了高超的填缝技术,形成了密封的地面,地砖铺设有一定坡度,使得半地穴内地面由四边到中部形成约0.1米的落差。地面上各处叠压多件檐头筒瓦,由此可证明此半地穴空间上方露天,有屋檐,应为建筑中心天井。H1北壁可见被破坏的陶水管接口,经解剖发现该陶水管向北穿过夯土高台,在其北部散水处将半地穴天井中的落水排出。半地穴空间的四壁残留上下两排整齐排列的铁钉,横向钉在夯土壁上,应为固定壁砖之用。


半地穴空间

半地穴中心建筑

半地穴空间及陶水管道

半地穴空间北侧排水设施


在中心夯土台基四边外约6.3米处平行分布有长方形附属建筑,四角分布有曲尺形附属建筑,对应位置的附属建筑结构完全相同。长方形附属建筑周围有鹅卵石铺就得散水环绕,其内有两个相对的方形土台,土台边缘有柱洞,外侧有夯土矮墙连接其他建筑。四角附属建筑呈曲尺形,周围亦有散水环绕,其内为曲尺形夯土台基,台基每边各有一级空心砖踏步,台基上有若干规律分布的扁平状青石,推测应为室内立柱的础石。曲尺外围同样以夯土矮墙连接其他附属建筑。所有建筑散水周围均铺设回纹地砖,各台基周边散落瓦砾堆积。


西一附属建筑

 西北曲尺形附属建筑

 西南曲尺附属建筑平面照


四角坪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有瓦当、板瓦、筒瓦、空心砖、铺地砖等,瓦当纹样均为双界格线四分当云纹,仅在细节处理上呈现几类变化;空心砖用于中心夯土建筑及四角曲尺形建筑周边,一般作为台阶的材料使用,这些空心砖的宽度、高度尺寸基本一致,在使用时根据不同的位置对长度进行切割和拼接。铺砖有几何纹方砖及素面砖两类类型,几何纹方砖用于各建筑散水四周的包边,它们的花纹、尺寸均保持一致;素面砖用于半地穴空间的铺地、墙壁贴面及台阶包边等位置,相同位置的素面砖同样保持统一的规格。


出土遗物


四角坪建筑遗址出土遗物规格、纹样统一,体现出该座建筑建造时具有成体系、成规模的构件制作规范;同时也可以看出建筑构件遗存所处时代一致,也未见明显的后期使用或修缮痕迹,可推测其沿用时间短暂、性质单纯。根据出土建筑材料的特征和制作工艺,结合大的历史背景判断,四角坪遗址应该是秦统一后即秦帝国时期的遗存。‍‍


四角坪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始终坚持传统田野考古发掘与建筑考古学相结合的理念,制作相应的器物登记表,对出土文物进行现场RTK采点记录,重要遗迹进行三维建模,全面留存数据,为该建筑群复原工作做好资料储备。对该遗址炭屑、土样进行检测,确定该遗址建造时多为就地取材。


礼县四角坪遗址平面示意图

初步复原草图


根据建筑遗址现场遗留的平面信息,经测算推论得出当时建筑营造时所使用的营造尺可能为23.2厘米,也符合文物“商鞅方升”所显示的秦代尺度。再结合营造尺看该建筑群的格局:中心夯土台为边长约合秦尺120尺(即12丈)的平面方形建筑,四边各两座宽约10尺的踏道,踏道所在的入口开间均为20尺;四角曲尺形建筑外侧两边长50尺,宽度约合20尺;四边所对附属建筑为两座方形夯土台组成的,平面总长约80尺、宽约25尺的建筑——可见四角坪遗址应当经过严谨的规划布局,形成如今所见的中心对称格局。


该遗址建筑组群整体主次分明,相互对称、规划严整,结合其地理位置、文献记载及后世类似建筑遗存的性质和特点,推测四角坪遗址是一处有着特殊形制和功能,与祭祀相关的礼制性建筑群。结合文献资料,秦始皇在五次东巡之前曾在统一全国的次年进行过一次西巡,所到区域为秦的北地郡(今平凉、庆阳地区)与陇西郡(今天水、陇南、定西地区)。礼县作为秦人的祖庭之地亦在巡视范围之内。此次发现的大型礼制建筑群很可能就是为始皇帝西巡准备的祭祀场所。





学术价值与意义




四角坪遗址是国内目前仅见的秦帝国时期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群,是从王国到帝国阶段转型的标志性建筑。该遗址体量巨大,布局严谨,且建筑形制具有一定独特性,如中心天井不见于后世礼制建筑。该建筑的宏大与独特,是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风格和气魄的重要体现。四角坪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丰富了中国古代国家级祭祀建筑发展的脉络,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对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礼制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