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号外)探索故宫阿富汗珍宝展背后的故事(6)黄金之丘的神秘世界宝藏

摘要: 郭物 丝绸之路与阿富汗宗教考古美术 (本文特别感谢郭物老师和“爱考古”公众号全体工作人员,版权归属于“爱考古”公众号)故宫的阿富汗展览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邵学成博士将会为你继续讲述展览背后的故事。越来越多的观众观看到了这些珍贵的文物、了解了出土遗址的简单情况。这一次邵博士将会带您学习“爱考古”公众号推出的郭物老师的讲课记录,领略长期从事中亚地区田野考古的郭物老师独具慧眼的解读。1黄金之丘在哪里?故宫展 ...

   郭物 丝绸之路与阿富汗宗教考古美术

(本文特别感谢郭物老师和“爱考古”公众号全体工作人员,版权归属于“爱考古”公众号)

    故宫的阿富汗展览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邵学成博士将会为你继续讲述展览背后的故事。越来越多的观众观看到了这些珍贵的文物、了解了出土遗址的简单情况。这一次邵博士将会带您学习“爱考古”公众号推出的郭物老师的讲课记录,领略长期从事中亚地区田野考古的郭物老师独具慧眼的解读。

1

黄金之丘在哪里?

    故宫展览中的蒂拉丘地(Tilly Tepe)宝藏,也是这次阿富汗浴火重光展中最吸引眼球、美仑美奂的黄金随葬品便是出土于此。

     这是蒂拉丘地的位置,大家可以看上图,巴克特里亚当时是个圆城,阿依哈努姆也在这张图上,它的位置就是在五星这个地方,这边是巴尔赫(Balkh),他们认为就是大夏的首都。目前不能完全确定,那条河就是阿姆河。北边是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下面是阿富汗,这一块就叫巴克特里亚。这个是谷歌地图,那个蓝色的地方统称叫席巴尔干(Shebeghan)。

    这个黄金之丘具体在哪个地方还没确认下来。发现和发掘此处的考古学家萨瑞阿尼迪(Viktor Ivanovich Sarianidi,1929-2013)当时是为了去发掘一个青铜时代的遗址,因为这里原本可能是个古代神庙。

2

意外发现的六座墓葬

    前苏联考古学家在发掘这个神庙遗址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了这六座墓葬,随即展开了紧急考古发掘。(当时的政治局势已经十分紧急,苏阿两国之间已经剑拔弩张,这是东西方冷战中双方阵营的直接军事对抗区)发掘整理后这个神庙建筑的年代学可以分为两个时间阶段,它最早是公元前1500年,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这些墓地的年代大概是公元一世纪初期,与前期神庙并没有太多联系,所以说是后来的人利用这个地方,把这些人埋在这里。

    在已经发掘的6座墓葬中。四号墓是一位男性(红色的标记),旁边几座是女性的墓葬,这些墓葬是1978年秋发现的,在冬天进行发掘工作,气候非常寒冷,条件非常艰苦,大部分地层已经是冻土,并不是最佳的考古时间。

    四号男性墓葬,还有三号、六号女性墓葬,位于这个土堆的顶部,地势较高,从随葬品观察,三号、六号女性墓的随葬品很高级。这几座墓主人的时间关系有说是不同阶段的,也有说身份地位不一样,但整体观察应该互相都是有关系的。

    一、二、五号墓在这个土堆下面的位置,随葬品等级低一些,随葬品最少的是五号墓,她的年纪很小。从骨龄上观察,墓葬中的男性约三、四十岁,也有说五十岁的,其他几位女性在二十到三十岁左右。

    现在我们来看四号墓,这个墓室面积并不大,长2.7米,宽1.3米,深1.8米。

    在距离地表深0.4米处,发现马头和马的前腿,这是比较典型的游牧民族埋葬习俗,他用马或者牛羊的一部分来代表整体。这个木棺不大,最重要的它覆盖着红色的皮革,上面还画有黑白色纹饰,木棺下面还有支撑。

    这种埋葬方式其实在新疆比较多,比如早期吐鲁番的洋海墓地,后来的尼雅墓地,现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好多墓,年代稍微比这个晚一点,但都是这种木棺。木棺旁边还有一个游牧人爱用的马扎,包括后来蒙古时代,有一个铜币上面也有马扎图案,现实生活中常用的马扎的使用历史其实是源远流长的。

    这个男性墓主人个子很高,年龄三十至四十岁,我们现在来看他随葬品。

    这个墓它发掘得很仔细,基本把这个复原出来了。金盘是垫在墓主人头底下,头顶上的冠后来被称做步摇冠,就像一个小金树,头部旁边还有一个黄金制作的大盘羊。我们现在推断这些陪葬品应该是比较接近他信仰的核心部分。可以看成生命树等等可能。大盘羊也是游牧民族比较崇拜喜爱的动物。这个金盘上面刻有希腊文,标明重量,当时是用丝绸包裹的,只是丝绸已经腐烂了。

    随葬品中比较重要是他戴的大项链,项链人像是希腊大夏皇室形象。可能是亚历山大死了以后,这些人各自为战,就成立一个希腊化的国家——大夏(Bactra)。这个人物形象和印度-帕提亚使用的一种徽章很相似,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定关系。

    这是墓主人华丽的金腰带,上面的形象我认为是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他骑着花斑豹,手上应该举着一个杯子。

    酒神狄俄尼索斯是比较受崇拜喜爱的,他还象征的新生、象征欢乐。我们可以看到在草原文化里面,只要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地方都有他的影子,包括我们甘肃靖远发现银盘也有这个酒神形象,这个神的形象已经当地化了。金腰带虽然受希腊影响,但是它的艺术风格还是比较粗犷的草原文化风格。

3

草原文化纹饰中的动物园

    这几件是比较典型的草原文化风格,这应该是用来系他的武器——短剑的皮带扣,它上面装饰的就是中国文化里面的龙,它其实和我们战国、前汉时期龙的形象都是一致的。

    下面可能是一个豹子或者狮子一类的猫科动物,有翼,它后半身是翻过来的,下面这个也是后半身180度的扭转翻过来,这也是典型的这个草原艺术,是为了表现这个动物激烈的体态。

    从构图来看它如果不翻过来,这个位置就很难画,所以它一是为了艺术夸张,另外也是为了安排这个构图,体现的是草原文化动物风格艺术。

    这个是一个像豹(猫科)的动物,咬下面的羚羊,两个兽的构图,在很多草原文物里面都能看见相似的构图。右图表现两头猛兽撕咬一匹马的场面,用了镶嵌宝石的技术。

    包括哈萨克斯坦这边锡尔河以北的游牧人塞人、哈萨克斯坦伊塞克湖墓地发现的金人墓,动物造型也是后半身翻转。

    这是在洛庄汉墓和梁孝王墓里面发现的当卢(马前额的保护物及装饰物),也是受到草原文化影响。主体是后半身翻转的马,但它有鹿角鹰头,这就是哈利波特电影里面的格里芬的头。综上所述,四号墓主人身份可能有着很浓重的草原背景。

    他的金柄铁剑上面有个熊的形象,剑鞘有龙的形象,是一条龙在追另外一个野兽,这就和我们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了。

    在徐州狮子山汉墓里面出土的这个草原风格金牌饰上面,也是两头熊在咬这匹马形格里芬角的神兽。在汉文化里面,我们有大量熊的形象,略早于这些草原文化出现,所以它那个剑柄上的熊,可能是受汉文化的影响。

  这个龙在后来贵霜文化里面出现比较多,我把它叫翻唇兽,特征是上嘴唇翻起来。这在迦腻色伽时期是比较明确的。在巴基斯坦白沙瓦(Peshawa)的石雕上面也是这种形象。

    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铺首上面的龙,南越王墓玉佩上的龙的形象几乎是一样的。

    早期的龙它基本有四个爪,最主要就是这个唇要翻起来,这一套形象系统我觉得应该是从中国这边慢慢发展起来的,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它实际上模仿的是猪,猪的嘴是翻得最厉害的。这就是早期中国龙的形象。

这是龙形象的源流图,到商周时期就慢慢定型,通过文化的交流影响到草原上,这里面涉及到一套中国龙的文化,包括后面星象学的内容,就是中国文化中运用龙座授时的功能。

    这个在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金器,下面也有这种纹饰,和席巴尔干的很接近,而且这个战国早期的,还有内蒙古阿鲁柴登出土的文物也是相似的造型。

4

杂糅的文化体现

所以蒂拉丘地出土这些文物,它应该是来自东方背景。

   这个剑鞘上面,能看出好几种文明因素在上面了。我们再来看这里有一个万字符,这是印度风格,swastika,它的工艺、剑鞘形式最早应该在俄罗斯草原图瓦出现。它是正面装了一把象牙柄的短剑,它背面还装了两把刀,这个剑鞘和这种刀剑配装的组合方式最早是出现在图瓦的草原上面,所以它是有浓重的草原背景。

    比较特殊的是它这个绿松石做的是心形,这是比较费工夫的,别的地方要么是逗点,要么是圆的。它做成心形,而且大量出现在别的地方。应当是用来表达四株花,在迦腻色伽的剑柄上有,在阿尔泰巴泽雷克Pazyryk Cemetery)纯游牧民族墓葬出土文物上也出现过,一个大毡子上有这种纹饰。

    这是同一个类型的这种剑鞘和剑,也是在草原上发现的,这个图案是一个骆驼,这是另外一个地方,拿来做比较的,说明它不是孤立的例子。

    阿尔赞(Arzhan)1号大墓出土的大角羊青铜杆头饰和四号墓的黄金大角羊是一个传统,那里也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建立国家。另外你看复原阿尔赞2号墓的国王形象,携带的武器和身上的穿戴、装饰和这个蒂拉丘地很接近,时间间隔了 650年左右,他们基本还是一致的。

    它这里面最确凿和中国有关系的是脚踝的装饰。黄金主体装饰绿松石,上面这个车是汉式的车,车篷是用竹子撑着,中间这个人穿的褒衣博带也是中原人的服饰。

    他们认为这个和中国有密切关系。这是巴泽雷克出土的车,匈奴也喜欢这种车。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部落首领,他随葬了两副弓箭,弓箭囊里有弓箭、有箭头,腰带、宝剑、弓箭是他身份的象征。

    这个金币正反面都有纹饰。一面是狮子,那边可能是三宝标(欢喜牛足印nandipada),或者是他们的族徽,上面文字意思是是狮子驱走恐惧,是佉卢文拼的犍陀罗语sih[o]vigatabhay)。另一面的意思是他驱动法轮(dharmacakrapravata),都是典型的佛教话语,法轮、狮子都是这个佛法的象征。说明它和佛教有一定关系,因为佛教当时已经开始流行,后面贵霜王朝迦腻色伽时代它已经接受佛教了。

    二号墓,这是她头上的装饰,还出土了铁斧头和两把西伯利亚式刀。

    另外她戴着一个毡子尖帽子,这就是最著名的一对耳坠,在故宫展位于中间一行展柜中最醒目的位置。

    图案是国王驭龙,对称双龙。这个龙是以马的形象为主体,羚羊角,马鬃毛,还有翅膀,是各种文化的因素拼到一块,中间这个人着典型的游牧人服装,他眉间有白毫,是受佛教影响,面孔是东方人形象,黄金打造,主体上面镶嵌绿松石等宝石。

  有学者认为它可能和双马神有关系,一般我们认为大月氏和吐火罗有关系,有的也称为龙族,他们和龙有特别的不解之缘。实际上在新疆昌吉呼图壁的岩画里面已经有两匹马对称的图案,所以这不是无中生有,可能公元前1000年左右已经就出现了,一直延续下来。    

    这个墓地还发现了三枚中国铜镜,属于典型的汉代昭明铜镜,但是在故宫里没有展陈出现。

 三号墓属于级别比较高的,她胸部多了这个金扣,里面实际上是两个女性战士。

实际上我还要补充一下,他们都有金的下颌托,箍着嘴以防止时间长了下颌骨垮下来,可能是希腊的一个文化传统。还出土了金鞋垫,巴泽雷克墓地还有甘肃张家川县马家塬墓地都发现了类似的,游牧人爱用这个金属的鞋垫来表示身份的尊贵。

  五号墓没多少陪葬品,但是它的葬俗很奇怪,它是葬在那个木树干凿刻的木棺里面。这个倒就让我们想起阿尔赞1号大墓,它中间的棺椁是用那种原木搭的棺,但是周围陪葬的那些人都是独木棺,这是公元前800年了。我认为可能是独目人,跟我在三道海子遗址发掘的是属于一波人。巴泽雷克文化继承了这个传统,几乎都使用独木棺。

   这有一个琥珀小狮子,这个在中国汉代的时候发现很多,这也是和中国有密切关系;还出土了希腊的格里芬图案的印章,鹰头狮子身带翼。

我们再看看六号墓,六号墓也是在顶部,它是发掘很仔细的。

    考古的第一要务是发现东西不能拿起来,原来是在哪个位置一定要搞清楚,要拍照、画像以后,然后用工具慢慢把它剔出来,一定要把所有的信息尽量提取出来,然后把出土文物交到博物馆。如果只是为了要那个好东西,那是盗墓。

    这是她头上戴的那个金冠,放在故宫展最明显的位置。这个冠非常华丽,是可以拆卸方便携带的,一直到鲜卑到朝鲜半岛都有出现,也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这个也是金扣子,是典型的游牧人,一男一女骑着一个像狮子一样的神兽,它后面还有这个鬃毛是鱼鳍的特点。后面是胜利女神,它也是一对。是表现那个酒神和克里特国王的公主阿丽亚德新婚的场面,酒神再次出现。

    根据里面出土了一个罗马金币。这个金币可以明确是公元37年以前的,所以这些墓葬的年代应该约在公元25年到50年左右,这个时候正是大月氏丘就却( Kijula Kadphises)战斗的时候。

    这里面有大量的跟中国有关系的东西,另外有反映龙的崇拜,这在所有其他的游牧人里面是没有的,因此很多的学者,包括正式发掘者也认为跟大月氏有关系。大月氏以前是生活在东阿尔泰山为核心的区域,后来因为匈奴强大,打败了他们。他们撤到中亚以后建立一个伟大的国家——贵霜王朝,这是后话。

    我倾向于认为这个墓主人是丘就却的父亲。阿富汗这个地方是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是欧亚之心,所以欧亚大陆几大文明因素都包含在内,它也有自己的核心文化,就是翻唇神兽的崇拜。

    另外这个墓葬结构和俄罗斯图瓦(Tuva)、蒙古西北的萨格林文化,还有新疆东天山发现文化传统还是比较接近的,所以这些人可能真是从东边迁徙过来的。这是他们认为大月氏建立的贵霜王朝用的扣子,上面那些人我们可以看到是什么样子,他们在到阿姆河以南的地方前先到了这个地方。

     这里有三个钱币,第一个钱币就是丘就却的爸爸赫洛斯(Heraus),我们推断这个墓的男主人就是赫洛斯,然后这个是丘就却。丘就却后面继任者还有阎珍、阎膏珍(Wima Kadphises ),后面就慢慢进入迦腻色伽那个系统了。关于男性墓主人这是一种猜测了,也不是确认的结论。

    综上所述,黄金之丘很有可能就是大月氏兵败于匈奴西迁后在建立贵霜王朝之前居住和立足之地

    关于黄金之丘我们讲到这里,希望你们能够去故宫亲自看看。如果去看过的呢,那建议你们再去看一次,的确机会难得,谢谢大家。



    号外:历史上曾从中国西迁的神秘大月氏人,他们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一直是谜一样的存在。西迁后的他们逐渐变换了身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有人说他们推翻了希腊人在中亚的统治,终结了一个希腊神话时代。也有人说他们后来建立贵霜王朝,皈依了佛教,赞助佛教艺术达到兴盛。无论怎样,没有人说他们再次回到故土,他们游牧着一路往西,带着对于故土中国的记忆,走向了中亚腹地阿富汗,去追求自己的史诗和远方,一直没有回头。

    后来,大月氏人面对来自故乡的汉使张骞发出的回国邀请,他们一笑而过。大月氏人为何如此倔强,为何不愿意衣锦还乡,是否又有何难言之隐,这些都无从考究,我们从汉代昭明镜铭文中或许可以揣测古人的这一情怀:“内清质以昭明,光辉向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

    自我中心唯物主义的讲,蒂拉丘地的墓葬掩埋时比较匆忙,发掘时属于抢救性紧急考古,整理文物时阿富汗局势动荡时间匆忙,一切都是匆匆地、匆匆地,这样就留下很多疑团和研究难点,等待学人们不断的去解释、去追求也许不可能还原的真相。或许人文研究意义就在于此,不断的接近、追索、探究的过程,远比事实结果更为重要。

    另一层意义上唯心的去思考,故宫的这次展览,也许是实现他们千百年前山云旅途中的、在马背上的一个转瞬即逝的想法——再次回到故土看看,感受最初的梦想和情热。


考古学家简介(右一)

郭物1995年以历史学学士学位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为考古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边疆民族与宗教研究室)新疆队副队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新疆考古、欧亚草原考古和中西文化交流考古。2008年8月-2009年8月为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曾应邀赴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瑞典、日本、韩国、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参加学术会议和开展田野考古工作。2016年曾参与DAFA、联合国中亚考古队共同探讨阿富汗考古遗址保存保护问题。


    “爱考古”—时间之流观古今

其实考古不止为知古,亦有助于鉴今知来。我们爱考古,也不是遗老遗少式的爱,而是古今一体爱明月的爱。因为懂得,所以热爱。关注“爱考古”,你会懂得更多,爱得更深。

作者简介:邵学成,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与美术考古博士(2016),曾任UCLA中国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14-2015)。博士论文是中文世界中第一篇关于阿富汗考古学艺术史和巴米扬佛教美术研究史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李军教授),其也是首次实地考察阿富汗和巴米扬遗址的研究人员之一(2017)。长期关注研究阿富汗和丝绸之路宗教考古美术,调查大部分收藏阿富汗文物的博物馆。近期将会在故宫阿富汗展览期间为大家介绍撰写相关的基础研究文章,举办一些公益讲座和其他宣传活动,同时关于其他的展览介绍也在慢慢撰写。

文章图文主要来源于DAFA,Kabul National Museum,NHK,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爱考古公众号、何平、刘拓、蒋瑞霞等机构个人

原创文章,欢迎约稿出版、投稿发表、沟通交流、赞助支持。

联系邮箱:yingwei101121@163.com

分类信息

作者:郭物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