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一百多年前,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陕西建筑 ‖ 影像勾沉
贞观 贞观
今天的“影像勾沉”的主角是一个德国人,他叫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 1873—1949)。
下面这张广为人知的图,就是出自他之手。关于这张图还有一段确认位置的公案,我们容后再说。
▲柏石曼在20世纪初看到的西安已经是一个地方城市,他的镜头本身意味着一种自外而内的打量历史城市的新视角。(人大副教授唐克扬语)
柏石曼是一个建筑师。1902年至1904年,他首次途经印度来到中国,中国的传统筑引起了他的兴趣,回国后,他提出了一个全面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考察计划,并认为这个专题考察对于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他从政府申请到一笔专项研究资金。
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宣统元年),柏石曼穿越中国的十二个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了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
回德国以后,他根据这次考察所获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由于历史变迁,柏石曼的这些论著已经成为后人无法逾越的中国古建筑史领域的高峰,可惜至今仍无汉译本。
而目前网上流传比较广的是1932年出版的《中国建筑与景观》(Baukunst und Landschaft in China)摄影集。
▲图片来自网络。
此书是柏石曼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和研究的图文集,共有二百多幅高质量的照片,但关于陕西,只收录了1908年柏石曼在华山、西安、汉中等地的拍摄的十七幅照片。
▲华山与华阴庙。华阴庙亦称西岳庙,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东汉迁于现址,是历代的帝王祭祀华山之地。现存建筑为明清扩建。
▲华山中峰与西峰。
▲华山西峰、云海和平原。
▲华山云海。
▲勉县马超像。马超庙北依雷公山,南临汉江河。在勉县城西两公里处的108国道旁,隶属于武侯镇继光村,与武侯祠相距约1公里。目前图中雕塑、壁画均不存。
其实,柏石曼在他之前的论著中多次提到陕西的各种建筑。
比如在在1914年出版的《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之二:祠堂》中,汉中张良祠堂(张留侯祠)的庙台子让柏石曼印象深刻。
▲秦岭中的庙台子(张良庙)。张良庙由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原址已不存。现代留存为明清建筑。
▲张良庙庭院。
▲张良庙主庭院。
▲张良庙客房。
▲张良庙中通往神庙的台阶。
▲张良庙屋顶与屋脊。
1931年出版的《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之三:中国的宝塔》可能是迄今考察中国宝塔建筑内容最为翔实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大雁塔是方级塔中最著名和最典型的塔,小雁塔和香积寺塔是天宁方塔的代表,泾阳县的宝塔是柏石曼列举的层塔实例之一,勉县路边随处可见的祭坛也被柏石曼随手记录了下来。
▲西安府,大雁塔。
▲西安府,小雁塔。
1925年出版的《中国建筑》讲了很多,先讲的是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西安城墙当然绕不过去。
柏石曼在书中率先指出中轴线的重要意义,由此产生的就是城市规划中的对称性,继而他又详细介绍了西安府的城市规划,尤其是南门的瓮城建筑。由于在瓮城的外面还有一道墙,所以就造成了一个瓮城有三个城楼和三道屏障的奇特场面。
▲西安府北门。
接下来讲的是民居建筑。
柏石曼走访了中国大部分的省份,对于南北民居在整体构思和细部风格的差异有着直观而鲜明的印象。
他认为华北的建筑风格比较凝重,华中就更为轻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而陕西则居于两者之间,成为沟通南北差异的桥梁。
他还认为这种变化跟地理和气象变化,以及当地人民的性格紧密相关,中国建筑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屋顶线条和房屋外部轮廓的曲线之美。
▲西安府,礼拜寺(清真大寺前院)。
▲西安府,礼拜寺(清真大寺主院)。此为第四进院,院中心的亭子叫“一真亭”。因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飞檐尖顶,形若凤头,两侧亭子为三角形,左右翘翼,三亭相连,貌似凤凰展翅,又名 “凤凰亭”。
关于陕西的建筑,柏石曼还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因为缺乏汉译本,没有更多信息。但关于中国的建筑,柏石曼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那就是:
中国所有的古建筑都渗透着宗教文化特色,天地人合一的观念含于其中。中国人在神的世界中发现了一种更具体的表现形式,祭祀建筑中到处可见对太阳、月亮、星星、土地和农业的各种自然崇拜。
与大多数的庙宇和佛塔差不多,这些祭祀建筑大都在深山老林中,与世隔绝。那个自然崇拜的神圣世界,那个存在于雅典人、罗马人和西欧祖先想象中的神圣的世界,直到今天依旧鲜活地存在于中国。
所有的一切都沐浴在神圣的自然之光中,人们对此充满感激之情。
最后,说说开头提到的公案。关于那张图,柏石曼的标注是北门,然而2012年一位叫刘一力的先生在《西安晚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此门应该是西门。全文如下:
是不是很有意思?
然而不管怎么说,一百多年之前,一个西方人对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有着如此强烈而专注的兴趣,这样虔诚的温情与敬意,让今天的我们都敬佩不已。
注: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柏石曼1932年出版的《中国建筑与景观》一书。
本文参考资料:
《中国建筑与景观》,柏石曼,1932年出版。
《试论中国学术界在“文化认同”上的狭隘性——以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为个案》,浙江大学沈弘教授,博客文章。
《西洋镜: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台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