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吕勒欧的格默尔斯达德教堂村

摘要: 格默尔斯达德教堂村位于瑞典波的尼亚湾附近北博顿省省会城市吕勒欧,它建成于14世纪末,至今保存完好,是斯堪的纳维亚北部保存最好的教堂村,也是瑞典乌普萨兰以北最富文化特色的区域,1996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格默尔斯达德位于波的尼亚湾的顶端,是一处保存良好的存在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独特的教堂城镇的典范。 ...
 格默尔斯达德教堂村位于瑞典波的尼亚湾附近北博顿省省会城市吕勒欧,它建成于14世纪末,至今保存完好,是斯堪的纳维亚北部保存最好的教堂村,也是瑞典乌普萨兰以北最富文化特色的区域,1996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格默尔斯达德位于波的尼亚湾的顶端,是一处保存良好的存在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独特的教堂城镇的典范。424座木屋环绕着一座15世纪初兴建的石头教堂,房屋只在星期天和宗教节日里供那些周围村落的信民和因旅行条件所限,当日不能返家的外出的人居住。

格默尔斯达德教堂村是瑞典乌普萨兰以北最富文化特色的区域

格默尔斯达德教堂村是瑞典乌普萨兰以北最富文化特色的区域

教堂村的发展

吕勒欧的格默尔斯达德是瑞典北部诺兰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教堂村,它还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唯一的兼容两种木制村镇风格的村庄、教堂村和自治区。教堂村由一排排房屋和居住在远离教堂的教民使用的房屋组成。教民们会在在大型教会节日、审判、集市和其他活动举行时,他们将住在教堂村。

在瑞典北部兴建教堂村的原因是该地区教徒数量庞大。遥远的距离使居住在远处的教徒很难在一天之内往返教堂和家。因此,教民不仅仅在有教会活动的节日里来此居住,他们也利用在此小住的时间到镇上做一些其他生意。经过十六世纪的改革,本地加强了对教会活动参加人和农牧民宗教信仰的控制,教堂村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的准则。

格默尔斯达德教堂村建成于14世纪末

格默尔斯达德教堂村建成于14世纪末

自14世纪以来,格默尔斯达德曾是一座集市,并且是如今瑞典北博滕一带的教区的中心。17世纪初,格默尔斯达德发展成为一座教堂村,并获得贸易自主权。教堂分布于常住居民的住宅区中,教堂村共有424栋建筑。

格默尔斯达德独特的环境由14世纪末的石头教堂及围绕在教堂周围的房屋、纵横密布的中世纪街道、以及可追溯至17世纪的市镇建筑组成。教堂房屋的传统用途一直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如今,教堂村已经成为一个活跃的社区,仲夏时节,教堂房屋主要用于基督教确认礼仪式。

教堂村的历史渊源

格默尔斯达德和吕勒欧建立于14世纪,位于波的尼亚湾尽头西岸吕勒河口,一千多年来,吕勒河及两岸地区一直是通往拉普兰山脉和挪威北部沿海和内陆的主要入口。历史上是商业和宗教中心。

教堂村由一排排房屋和居住在远离教堂的教民使用的房屋组成

教堂村由一排排房屋和居住在远离教堂的教民使用的房屋组成

14世纪时,吕勒河口三角洲的岛上建立了市场。从此波的尼亚湾地区成为汉萨同盟的商业伙伴。当地农场主和沿海商人商务繁忙。一起经商的还有拉普人,这些拉普人的居住地离此很远,因此不得不在返回前留宿城中。教堂周围可以同时进行商业和宗教活动(15世纪),旅馆和马厩也建了起来。

吕勒欧是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前哨基地。这一地区同时还是挪威和瑞典王国的殖民地。教堂是宗教和政治的象征。同时也是吕勒欧杉树和鱼类贸易兴旺的标志。瑞典的宗教改革(1527年)并没有减缓教堂的飞速扩建。也没有影响财富的积累。随着国家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日益加强,汉萨同盟的活动衰落了。

1601年,教会城基本成型。稍后,在新商业政策推动下,紧邻吕勒欧集市城的格默尔斯达德建立起来,海岸的抬升和港口的干涸促使城市向海边迁移。1649年,格默尔斯达德(老城)外观再也没有发生过变化。铁路的开通沟通了外界,但也没有给城市景观带来丝毫变化。

格默尔斯达德教堂村至今保存完好

格默尔斯达德教堂村至今保存完好

教堂村的城市布局

城市布局明显带有中世纪特点。平直的街区网与以教堂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中世纪街区互相重合。城市依旧严严实实包裹在带有多个城门的城墙内。现今在干涸的旧港口遗址上种植了针叶树;通向大海的水道成了沼泽地,新港口远在数公里以外。教堂城格默尔斯达德,作为临时休息和会晤场所,与规划作为永久居住场所的吕勒欧,永远结合在一起。红色的木制房屋勾镂着白色边框,在石砌教堂四周密密地挤在一起,并用一圈围墙保护起来。百叶窗和屋门设计精巧。门上装饰,早在古代异教徒时代就有了,不过强烈的总体印象盖过了其特殊之处。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