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印度文明史

摘要: “本书是美国著名南亚史学者伯顿·斯坦的代表作和国外畅销25年的南亚史权威教科书。本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三重视角,以印度文明形成和发展为主轴,全景式叙述再现了印度自远古时期印度考古遗址到21世纪印度现代国家政治实践的历史变迁与文明演变,对印度的地缘关系、王朝更迭、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解读,将当代印度政治问题与其历史联系 ...



“ 
本书是美国著名南亚史学者伯顿·斯坦的代表作和国外畅销25年的南亚史权威教科书。本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三重视角,以印度文明形成和发展为主轴,全景式叙述再现了印度自远古时期印度考古遗址到21世纪印度现代国家政治实践的历史变迁与文明演变,对印度的地缘关系、王朝更迭、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解读,将当代印度政治问题与其历史联系起来,纵深解读今日印度历史成因。本书还附有7幅地图、36幅插图、详细注释和拓展阅读书目,是中文学界研究印度文明的重要学术参考著作和中文世界读者了解印度文明的重要阅读参考书目。







01

本书概况

《印度文明史》


原作名:A History of India
作者:〔美〕伯顿·斯坦
修订者:〔英〕大卫·阿诺德
译者:黄少波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页数:605页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定价:138.00元
丛书名:澄心文化·古文明系列
ISBN:978-7-5339-7253-0


内容简介

印度人是不是都信印度教?印度“奇葩”的种姓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诞生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居然不在印度境内?……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印度文明史》里!关于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邻国印度,一本书吃透它!美国南亚史学者伯顿·斯坦代表作,国外权威教科书,畅销25年。

全书叙述了印度自公元前7000年起直到21世纪的历史变迁,将当代印度的政治问题与其历史联系起来。以印度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轴,对印度的地缘关系、王朝更迭、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解读。
本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三重视角,纵深解读今日印度历史成因,全景再现南亚次大陆文明演变,为中文世界读者深入分析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印度文明。

作者简介

伯顿·斯坦(Burton Stein),美国历史学家,伦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历史学副教授。长期在印度和远东地区旅行,研究方向为南亚史,尤精于印度史,著有包括《中世纪南印度的农民国家与社会》《托马斯·芒罗:殖民国家的起源及其对帝国的看法》在内的25部作品。

大卫·阿诺德(David Arnold),英国历史学家,华威大学亚洲和全球历史教授,研究主要集中在南亚历史。


译者简介

黄少波,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长期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曾任职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国际联络部,负责印度相关工作。

编辑简介

★英文版畅销25年,知名南亚史学者伯顿·斯坦代表作!
★剖析我们的邻国,追溯旧日之印度,7幅地图、36幅插图全景再现南亚次大陆文明演变!

名家推荐

“在本书对印度历史进行了有力而连贯的解读。所有认真研究印度的学生,无论他们具体学习什么学科、关心什么时段,本书都是必读书。

——《历史杂志》(History)

伯顿·斯坦能够纵观印度历史,横跨如此多的世纪,运用多样的材料来分析问题,这令人印象深刻。哪怕他仅略微提及的问题,都能激发读者的讨论,这也是他成就的标志。他不仅在描述事件,更是在表达观点。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伯顿·斯坦愿意提出很多可能引起争端的观点,这本身就很难得。这本书很可能会在课堂上引发有趣的讨论,这是大多数前辈史家甚至都没有去尝试的。
——《皇家亚洲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目录

序言
致谢

第一部分  导论

引言

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

对社群和国家的重新定位

历史学家的选择

第二部分  古代印度

第二部分年表

远古时期

印度文明的雏形

吠陀文化

政治与宗教发展

吠陀时代晚期的宗教

孔雀王朝的性质

迈向古典模式

早期印度教

南部的发展

早期帝国时代

笈多古典模式

古典模式的阐述和扩展:南方

第三部分  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印度

第三部分年表
中世纪的印度

引言

中世纪王国

南方王国的角色

伊斯兰教的到来

印度伊斯兰教的发展

德干高原和南部

毗奢耶那伽罗王国

国家与社群

近代早期的印度

引言

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继位之战

莫卧儿帝国的最后一幕

马拉塔时刻

欧洲的影子

东印度公司

引言

发展的共同轨迹

公司对过去的沿袭

一个新秩序的出现

哗变与反抗

公司后期的制度

第四部分  当代南亚

第四部分年表
皇权取代东印度公司

当代国家

兵变之后

英属印度的统治

19世纪后期的政治经济

文化变革、教育和新的阶级

阶级、种姓和性别的政治化

迈向自由

两种类型的民族主义

早期国大党及其对手

战争、牺牲和群众政治动员

帝国主义矛盾的敌人

首次竞选

运动间隙

新政治的条件

甘地的胜利

公民不服从

政治中的左翼

右翼胜出

战争与最后一幕的开始

分治的苦涩胜利

新国家,旧民族

领土的历程

独立的承诺

平行线上的巴基斯坦

绿色革命:富足的承诺

新旧环境问题

妇女的状况:未兑现的承诺

社群政治:破碎的多元主义

印度与世界

被信守的承诺,未兑现的承诺

另一个印度

尼赫鲁共识

侵蚀共识

左翼的失败

印度教民族主义

印度教右翼的崛起

经济自由化

印度国家

注释

延伸阅读(参考书目)





02

精彩文摘


历史的撰写,除了对时间的扭曲,还会造成人们对熟悉版图的曲解。就印度次大陆而言,人们熟悉的版图乍一看就像是顶端朝南的一个三角形或钻石形。然而,其大部分都与亚洲大陆紧靠在一起。现在为巴基斯坦的那片地方面向西北方,许多入侵者和定居者都是由此进入到该地区的。它北面的分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山脉侧翼的高度逐渐降低并分别向东、西两边一直延伸到大海。在东部,它以阿萨姆邦和孟加拉国与缅甸相邻。三角形或钻石形的南端终止于科摩林角。半岛的东面和西面分别是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为印度洋的海湾。跨过孟加拉湾的另一端是构成东南亚的岛屿和半岛,东南亚在历史上与印度大陆有着密切的商业和文化联系。

作为一种地貌,印度次大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并没有改变,但作为一种概念,被我们称为印度的这个地方并不一直是像现代地图上所呈现的那样。分隔出印度河-恒河平原的山脉从未阻碍过人们及其产品、物质和精神的交流。我们继承了一批从无具体年份记载的时代开始的口头保存的文献和考古证据,证明了印度河地区的人们与西亚和中亚的人们之间存在着持续关系。在分散的遗址上发现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工艺品呈现了印度西部的早期城市与亚洲西南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关联。共同的赞美诗折射出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雅利安定居者和伊朗高原的印欧语系人之间的联系,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定居者与后者分离。因此,对早期“印度”的准确描述应延伸到中亚和伊朗(同时淡化居住在印度河流域和半岛的人之间的联系)。此外,印度向西北的延伸,以及反映这一延伸的意境地图(mental map),一直持续到中世纪。印度与位于其西边的伊朗世界一道,共同面临着来自蒙古人和阿富汗人的危险,并进行相同的应对,由此,蒙古人和阿富汗人对印度人和伊朗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果印度的推测版图可以更改为涵盖西亚和伊朗这两个地方的话,那么,在东南部,我们所熟悉的次大陆的倒置三角形也会发生类似的重塑。历史上,印度与东南亚的接触可追溯到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时期,当时,佛教传法僧被派往斯里兰卡以及其他更远的地方。到了公元后早期,我们对印度的意境地图就必须要将南部的许多地方,包括大陆和东南部岛屿上的王国囊括进去,这些王国都是印度文化元素传播,以及印度与南部半岛的帕拉瓦人(Pallavas)和朱罗人(Cholas)进行频繁贸易往来的受益者。因此,帕拉瓦王朝的首都甘吉布勒姆(Kanchipuram)和朱罗王朝的首都坦贾武尔(Tanjavur)或甘加贡达乔拉普兰(Gangaikondacholapuram),在其各自的时代,都可以被认为是延伸到次大陆海岸以外的印度政治中心。伊斯兰教也是后来从这些海岸和马拉巴尔海岸的另一边被带到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所有这些都表明,如同传统看法中关于次大陆内部各区域之间的密切关系一样,次大陆与相邻地区间的关系也是紧密、重要和持久的,必须教会人们通过运用历史想象,来调整思维导图,去阐述这些地区间的这些相互作用。


从历史和史前时期看,西亚人已经从现在的伊朗和中亚静静地漂流到或雷鸣般地大举进入到印度次大陆,他们的统治者甚至偶尔会试图同化次大陆的部分地区,例如波斯的阿契美尼德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然而,与西藏相隔的山峰更加陡峭,以至于它只有一次在20世纪初从印度被成功入侵的经历。


印度次大陆的气候极其多样,从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脉到北部的炎热平原,再到南部闷热潮湿的沿海平原,从西北部的塔尔沙漠到东北部和西南部的丰沛的水域,各种气候一应俱全。喜马拉雅山以南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的广阔绵延地带,这一地域的连通性在造就早期帝国的崛起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往南,山脉和高原沿着半岛一直延伸到南端,并有将整个印度半岛的地形划分开来的势头。与北方相比,这些特点使南方在历史上孤立程度更高,政治单位更小。因此,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自然地理塑造了人类的政治以及经济和社会历史。



印度的气候属于季风性气候,它会被席卷整个亚洲的季节性降雨所笼罩,因此每年大部分降雨仅发生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次大陆的最大的自然降水出现在西北部的冬季、广阔中部和西海岸的夏季,以及东部半岛和斯里兰卡的十月和十一月份。


印度的每个农作物季节都曾受到过季风及其时间和幅度的影响,而且这种状况仍在持续。即使建成了现代化的灌溉工程,其供水也仍旧依赖于季风和喜马拉雅山脉积雪的融化。季风降雨使得那些为水井提供水源的地下水得到补充,或灌满那些用土堤将天然排水池加固后而形成的小水库。所有印度语言中的谚语都保留了与预测季风相关的知识,并包括应对季风来迟的防范性耕作方法。因此,经济和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可以避免“大饥荒”的恐怖。降雨的过分集中以及一些年份的少雨缺雨,经常使农业生产陷入瘫痪,人工尝试主要是通过灌溉计划来对抗这种不可靠性,这些尝试也产生了自身对政治和环境的影响。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