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逐水而行:一路到咸海

摘要: 2015年5月,我在乌兹别克一路跑到了咸海。咸海一夜给我印象一定是一辈子的。此文刊发于《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6月总840期,原名为《逐水而行:中亚水资源考察》。幸运之地亚洲文明有一个有趣的地理文化特征:每一个文明区域都有两条河流。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长江和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恒河和印度河孕育了印度文明。中亚的母亲河是锡尔河和阿姆河。两条河流都源自帕米尔高原,以几乎平行的方式向西北 ...

2015年5月,我在乌兹别克一路跑到了咸海。咸海一夜给我印象一定是一辈子的。此文刊发于《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6月总840期,原名为《逐水而行:中亚水资源考察》。

幸运之地

亚洲文明有一个有趣的地理文化特征:每一个文明区域都有两条河流。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长江和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恒河和印度河孕育了印度文明。中亚的母亲河是锡尔河和阿姆河。两条河流都源自帕米尔高原,以几乎平行的方式向西北方向流淌,最终一南一北注入咸海。中亚历史中有个重要的地理概念叫“河中地区”,就是指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之间的区域,包括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统帅“河中地区”的是一片广袤的克孜勒库姆沙漠,两条河流恰好在沙漠边缘形成了走廊。

中亚两条河

布哈拉的名字源于粟特语,意思是“幸运之地”。名副其实的,这座城市本已被大沙漠包围,但在东面,沙漠外围的泽拉夫善山提供了一条泽拉夫善河,在南面,阿姆河并不遥远,足以引水灌溉。布哈拉古城中心是一方古老的蓄水池。从前,往水池里乱扔东西是要掉脑袋的。直到上世纪初,它都是老城人饮用和生活用水的源泉。对来往的商旅而言,布哈拉是一个节点,向东即将进入相对富饶的绿洲,向西,茫茫荒漠就在眼前。“幸运之地”的名字大概会在他们心里引发滋味不同的感慨吧。

从布哈拉往西到达另一个绿洲古城希瓦需要在沙漠穿行470公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希瓦比布哈拉更幸运。这座城市的一切都是水赋予的。传说,上古大洪水之后,诺亚的儿子闪(Shem)和同伴们在沙漠迷了路,又饥又渴时发现一眼清泉,便在清泉边兴建了希瓦城。

希瓦城

希瓦位于的地区被作为花剌子模。从地理上看,它东有克孜勒库姆沙漠,南有卡拉库姆沙漠,西接乌斯季乌尔特荒原,北邻咸海。现代交通工具发明以前,无论从哪个方向接近它,都要忍受数十日的孤寂旅程。但鼎盛时期花剌子模是国际贸易的最大中心之一,因为阿姆河在这儿转而向北,在汇入咸海之前,它的水系分散开来,形成了一个富饶的三角洲。

希瓦城

如今,希瓦和布哈拉、撒马尔罕并称乌兹别克斯坦三大古城。但实际上,它在漫长的历史时光里都只是一个小规模的定居点和中转站。位于今天土库曼斯坦的库尼亚-乌尔根奇才是花剌子模的都城。但在16世纪末,阿姆河水突然改道。库尼亚-乌尔根奇断了水源。人们方才在希瓦建立了希瓦汗国。今天希瓦古城的风貌都是17世纪以后才形成的。

希瓦城卖帽子的男人

在我看来,希瓦是一个缩小版的布哈拉。清真寺、宫殿、宣礼塔、神学院紧凑地挤在不到两公里见方的城墙内。城更小,人更少。一入夜,四处都静悄悄的。希瓦的资源承载力是可见的。我站上城墙边上的并不太高的瞭望塔,就能看见围绕四周的沙漠边缘。曾经成就希瓦的水现在似乎正慢慢扼杀它。

踏入古城的朱玛清真寺,我觉得自己进了一座森林,或是到了东南亚的什么地方。和一般的中亚清真寺完全不同,在这儿,人们使用了218根榆木柱子支撑平缓的屋顶。有些柱子的年代可以追述到13世纪。那个时候的人们就已经考虑,希瓦处于沙漠,地质不稳定,加上大量使用地下水,并不适宜建立有巨大穹顶的大重量建筑。

朱玛清真寺

希瓦城有200多口井,看上去基本处于半干涸的状态。当地人告诉我,从前井水是很甜的,一直可以饮用。直到上世纪80年代起,井水开始变咸。现在的饮用水都是从十几公里外的阿姆河引来的。但显然,河水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在旅店使用自来水的时候,我能明显感到水有味道。在饭店用餐,泡茶的服务员也会强调:“我们有过滤装置,用的是好水。”水为什么会变坏呢?“还不是因为咸海,你去看看就知道了。”身为希瓦人的向导强尼说。

咸海

西北以北200公里的小城努库斯是去咸海的中转站。出希瓦城的时候我跨过了阿姆河。对于从小生活在长江边的我来说,它实在是缺乏母亲河的气势。河岸虽然比我想像中的要宽一些,但从河心的滩涂来看,深度十分有限。后来从努库斯出城,我再次经过它。阿姆河已经面目全非,只称得上一条沟渠。

阿姆河在空间上的变化之快,解释了咸海在时间上的变化速度。50年以前,咸海的面积尚有6.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湖,几乎相当于斯里兰卡。咸海基金会官网显示,如今它的面积已经萎缩了74%,而其水量减少近85%。在萎缩的开始阶段,咸海变成了南北分隔的两个区域,被称为北咸海和南咸海。后来南咸海很快又干涸成东西两个湖。我手头的一张乌兹别克斯坦地图就是这么画着的。到了努库斯我才知道,面积最大的东咸海已经没了。我低头看地图的出版年份:2013。

人们肯花时间和力气去咸海看看,一定都受到这样的鼓动:“再不去看,它就没了。”奔赴咸海的一路是一次颇为壮观的地质之旅。出努库斯城不远,远处兀立着一块平平整整的高地。那是200,000平方公里的乌斯秋尔特高地。高地海拔最高350米,它的边缘形成了200到300米的几乎垂直的延绵绝壁。西面就曾是咸海到达的区域。

乌斯秋尔特高地

乌斯秋尔特高地上可以看到土地侵蚀大片坍塌的壮观景象

车在高地上一路北去,奔向西咸海南岸。一路上绝大多数时候,我只能看见一尘不变的荒原。越野车一路摇摇晃晃,让人昏昏欲睡。少数地方会让人突然清醒过来。原本的阿姆河三角州有几十个小湖,构成55万公顷的沼泽和湿地。现在,我还能看到紧挨着高地的苏多齐湖(Sudochye)。从高地上眺望,能看见注入其中的阿姆河水道。云朵低低地压在苏多齐湖周边的湿地滩涂上,风光很美。“苏多齐”的意思是新鲜水源。其实它是阿姆河三角洲最大的人工水库。车在荒原行进的时候,我居然看到了一只海鸥。在经过十多年的环境治理,苏多齐才终于又能养活水鸟和零星渔业人口了。但这已经是阿姆河能为人类做到的极限了。

过去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会穿过乌斯秋尔特高地西去。这说明,当时的高地并不像我眼前看到的这样荒芜。咸海萎缩后,每年旱季平均30-35天现在每年120-150天。野生动物从173种减少到38种。曾经活跃于此的牧民留下了一些墓地和墓碑。高地的西沿时不时会出现一些高高的土堆,留有一砖半瓦。过去,苏多齐湖和咸海都还足够大的时候,有水道将它们相连。这些土堆是曾是为航船指明方向的灯塔。

小土墩是曾经的灯塔

苏多齐之后的荒原无穷无尽。我在车里昏昏沉沉,快被颠散了架。下车短暂休整的时候,我突然看见远处有一片白亮的地带,边缘几处升腾起烟雾。“那一定是咸海吧。”我问强尼。“不不不,还远着呢。”“那为什么会有人在那儿野炊?”我指着烟雾问。“那不是炊烟,是盐尘暴。”我所看到的白亮不过是盐碱造成的反光罢了。

干涸的咸海在沙漠和荒原之中制造了一个新的沙漠。人们称它为“咸海沙漠”。这个“人工沙漠”聚集了大量矿物盐、含农药成分的无机盐和腐蚀性很强的硫酸盐。据估计,咸海干枯一平方公里,每年就要多产生8000吨盐尘。每年以千万吨计的盐尘随强风刮起,洒到中亚有限的淡水、草场和农田里。90年代中期,咸海沙漠已吞食了200万公顷耕地和1.5万公顷牧场。中亚约30%-60%的灌溉耕地被严重污染,其中乌兹别克斯坦重度盐碱化的土地占农业用地的60%。其中盐尘暴功不可没。盐尘暴还意味着未来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巨大。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发电机组、电力电网、油气管道都可能被迅速腐蚀。沙粒摩擦起电,使沙尘暴成为一个移动的电场,它与输电塔相遇会改变其电场分布,影响电力稳定,造成巨大的电能。

在我已经放弃搜索咸海的踪影时,它终于出现了。8个小时的车程后,它以一种沉静的蔚蓝卓然现身于地平线。我们的车一路开下乌斯秋尔特高地的绝壁。周遭的景色有一种濒死的美感。退却的咸海先是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矮草,而后沙滩露了出来,到处是贝壳。在这儿看到贝壳的感觉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因为你知道,眼前这片漂亮的蓝色湖水里再也没有活着的贝类了。上世纪60年代,咸海的捕鱼业兴旺,年捕捞量曾经达到4万吨,富产鲟鱼、狗鱼,鲈鱼和银色鲤鱼,前苏联的鱼子酱很多产自这里。

咸海里已经没有贝壳了

80年代初,咸海的20种原生鱼类灭绝。为维持当地的经济,苏联引进了一些能适应更高盐分的鱼种。但它们也灭绝了。世界海洋的盐分浓度大体在3.3%到3.7%之间。而我眼前的咸海是14%。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这样的咸海居然还在为人所用。海边的沙滩上有一些装着建筑材料的编织袋。有人挖了一个小池子,从海里引水过来。池子的出口被堵住了。里面的海水散发着恶臭。“那是用来收获盐湖卤虫的。”强尼告诉我。盐湖卤虫体长大概1厘米,像小虾,能够生活在几近饱和的盐水里。它可以用作鱼饲料和鸡饲料,还可以提取核苷酸等物质,用来对抗紫外线对皮肤造成的伤害,或者制作医疗保健品。在阿里巴巴网站上,每公斤卤虫卵的收购价格可以达到12到15美元。2011年,乌兹别克斯坦开始在咸海收获卤虫。现在已经成立了5家公司,其中有2家来自中国。

我们在岸边的高地上欣赏了咸海的日落。当太阳被乌斯秋尔特高地遮蔽的时候,海面和天空相接处出现了一道亮粉色的光带和半截彩虹。在咸海边上,我觉得现实有些讽刺。我们这些人怀揣着去看“史上最大生态灾难”的心,其实一路都在欣赏地理风光。咸海对于我而言,和世界任何一个美丽湖泊没有本质不同。和我们同时到来的法国游客穿着泳裤去水里扑腾了两下。我们和咸海的碰撞只是仪式性的。往后,它就是记忆中的一个可以聊发感慨的过往罢了。

咸海日落

不过这天,咸海并不甘心,它想让我看到更多。晚上九点,我们在营地里吃过野炊的抓饭,正要往帐篷里钻,突然下起雨来。我没把它当一回事,这荒漠中的雨实在没有多大。可是向导强尼紧张起来。他告诉我,雨后路面很容易变得泥泞不堪。如果今夜雨不停,我们的车可能要等两天后才能开出去。他建议,干脆收拾东西,直接奔赴明天要去的小城穆伊纳克。一般来说2个半小时就能到。

一行人嬉笑上路。万万没想到的是,过往车辙形成的路面已经变成了大泥塘,很快就有车辆陷了进去。一行人用铁锹铲泥,折周围的灌木垫路,再加牵引绳和人力推,折腾了20分钟才解困。一开始,大家还把它当作小插曲。谁知此后,车辆不断的陷落。两三轮过后,大家就已经成了泥人。

越野车只能以紧凑的之字形颠簸前进。坐在车里的我们被左右上下剧烈晃动,脑袋不停地撞在车上。夜慢慢深了,人困乏得不行,但又无法入睡。行程开始变成煎熬。心里唯一的期盼,是远处地平线上有七八点散落的灯火。“那一定是穆伊纳克了。”摄影师说。

我们就这样“推”着车向穆伊纳克走。车每被推一次,就需要向前冲出一两百米。我一次次向车走去,无数次濒临摔倒或者陷在泥里。有那么一次,戴头灯的同行伙伴低下头,灯光照亮脚下的泥泞,我才发现地上全是贝壳。我们俩异口同声:原来我们一路都在海底走啊!

我已经从纸面上读到过无数关于咸海如何死亡的数据和故事。第二天,我还在穆伊纳克参观了著名的渔船坟场。但一切都不如那一瞬间有力量。咸海终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击中了我。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终于能看清地平线上的灯火了。但那并不是穆伊纳克。那是灯火通明的油气田,在无边无尽的黑夜里喷着火。咸海的过去和今天在我眼前会师了。

咸海一夜之后的鞋子

离开咸海海岸八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在凌晨五点到达了传说中的穆伊纳克。努库斯有一间著名的沙维茨基美术馆。苏联时代,画家沙维茨基在沙漠边陲小城尽可能地收集遭到当局封禁的绘画作品。现在美术馆拥有的俄罗斯先锋派藏品仅次于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博物馆。博物馆讲解员竭力介绍着那些具有反叛内涵的画作。但对我来说,另一些画更有意思。它们描绘着60年代的穆伊纳克,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1849年,沙俄探险队第一对咸海进行考察。第二年第一张咸海地图诞生。三年后咸海迎来了第一艘蒸汽船。沙俄商人翻开了咸海大规模商业捕鱼的篇章。1890年,穆伊纳克因此而诞生。60年代穆伊纳克建市时有45000人,其中3万人为捕鱼业和鱼罐头工厂服务。咸海最充沛的时候,穆伊纳克是一个半岛,因风光秀美适合疗养被称作中亚的克里米亚。过去城里还有个机场,方便苏联各地的游客来来往往。

我那一晚走过的路其实是穆伊纳克的过去50年。现在的穆伊纳克距离咸海有160公里远,看上去就是一个快要被遗弃村庄。在曾经的港口,几艘锈迹斑斑的破渔船停在沙漠的海洋里,像刚出土的干尸。其中最大的一艘还曾上过苏联电影。

穆伊纳克码头。。。

莉莉德玛一家收留了疲惫不堪的我们。她62岁,过去是加油站经理。她告诉我,现在穆伊纳克的人口只有过去1/4了——事实上,后来我在“城里”看到的人用十个手指就数得过来。留下来的家庭里,青壮年也大多在哈萨克斯坦打工。穆伊纳克养不活它的人民。工作机会只有公务员、开小商店或者跑运输。莉莉德玛一家都能在这儿是因为她开着一家经营还不错的家庭旅馆。来来往往的游客在看过渔船坟场之后基本都逃走了,但那些去油气田干公务的人不得不在这儿落脚。其中包括许多中国人。莉莉德玛的小孙女对我说“你好”的时候已经十分顺口了。

穆伊纳克

人们离开穆伊纳克并不只是因为经济。咸海对人类进行了疯狂的报复。盐碱化污染了水源。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期的10年,乌兹别克肝病发病率上升了4. 9倍,肾病上升10倍,胆结石上升20倍,血循环系统和呼吸器官疾病上升60倍,运动器官疾病上升220倍。咸海所在的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希瓦所在的花剌子模州都是重灾区。直到现在,卡拉卡尔帕克斯坦登记的食道癌发病率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多重抗药性结核病、呼吸道疾病、出生缺陷和免疫失调是普遍现象。莉莉德玛告诉我,一个略微令人宽慰的消息是,去年政府终于“解决了”水的卫生问题,现在的水比以前好多了。

“白金”之殇

后来,在离开穆伊纳克的路上,我看到苏联时代留下来的欢迎路标。上面有一道白色的波浪,一条鱼正跃出水面。去年10月,拯救咸海国际会议在花剌子模州首府乌尔根奇市举行。乌总统卡里莫夫在致会议的信中说:“非常遗憾,现在已经不可能使咸海完全恢复到从前的状态。所以,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努力消除咸海危机对生态环境和周围上百万居民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咸海灾难的成因已经不存在什么争论。事实上,我从费尔干纳盆地到咸海之滨的一路穿越都在见证它的悲剧。在费尔干纳盆地时,向导特意让我看路边一条很不起眼的沟渠。它是著名的费尔干纳大运河的一部分。1939 年,苏联政府拨款 2000 万卢布及大量机器、建材用来修建它。运河于 1939 年 8 月 1 日动工,沿岸16 万人参加。45 天后,一条长 270 公里、宽 25~30 米、深 34 米的运河就建成。它水源来自锡尔河。借锡尔河之水,它保证了 50 多万公顷水浇地、6 万公顷新垦耕地的用水,运河沿途流经 2000 个集体农庄的土地,为共和国 5 座城市及植棉区和塔吉克斯坦 4 个地区供水。后来,运河又延长了 350 公里。并进行了全面的扩建和改造,解决了费尔干纳地区农业和居民用水问题。整个中亚细亚,布满了无数的灌溉运河,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

建设费尔干纳大运河(来源网络)

这只是苏联庞大的自然改造工程的一个缩影。1959到1980年,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用于水利灌溉和土壤改良的投资约247亿卢布,开垦新耕地的工作以空前的速度进行。水利枢纽、运河、大水库遍布农田、草原、甚至沙漠。“那些红沙漠,白沙漠和黑沙漠都改变了。”乌兹别克的农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兴旺之中。

苏联专家曾统计,从中亚的每公顷旱地上仅能获取价值为5 一 10 卢布的产品,而从每公顷水浇地上,则有可能收获高达500到2000卢布的产品。水浇地不仅产量高,价值大。而且生产稳定。苏联其他地区不能生产或产量不多的一些高利润喜温作物,都适合在中亚地区种植。乌兹别克斯坦被赋予了生产棉花这种重要经济作物的重任。

1950 年,共和国原棉产量突破 200 万吨。但棉花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新垦耕地和减少谷物播种面积来实现。费尔干纳盆地锡尔河左岸平原原本是一片名叫“饥饿草原”的草原。1956 年开始,苏联在此开荒。后来,饥饿草原就成了乌兹别克斯坦最大的产棉区。而共和国的棉产量占了全苏的70%。

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在历史上就存在发达的灌溉文明。但它们从不需要养活那么多人口和如饥似渴的棉花。60年代起,两条河流注入咸海的水量就开始直线下降。20世纪90年代,中亚地区近90%的水都用在了棉花生产上,其中70%是由阿姆河和锡尔河提供的。 人们并不是没有预料到这一点。从1920年代到1960年代,水利部门常常引用俄罗斯最著名的气候学家亚历山大•沃耶伊科夫(AleksandrVoeikov,1842-1916)的著作。他曾经提出咸海是一个“无效的蒸发器”和一个“大自然的错误”。简单来说,棉花比鱼更有价值。

生态灾难的到来令苏联也措手不及。苏联曾于1984年宣布启动“北水南调”工程,计划从西伯利亚鄂毕河上游引水,修建2400公里的“西伯利亚—咸海运河”。但后于1986年突然宣布停止实施。这个工程要凿通图尔盖高地,需完成14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量,倾苏联一国之力也无法完成。“北水南调”方案招来一片反对之声的另一主要原因,是人们从咸海得到了教训,意识到这也会鄂毕河的整体生态平衡造成不可知的伤害。

每当我谈起水的话题,向导强尼总说:“看看苏联人对我们做了什么。”然而,苏联人的离开并没有解决问题。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依然深重地依赖棉花这种作物。令我特别惊讶地是,即使是在沙漠之中的努库斯,也依然有大量的棉田。人们在干渴的田地里,徒手给那些小苗松土。由于土地盐碱化太严重,这里的农作物已经很难生长了。

乌兹别克国徽上的棉花

独立后,乌兹别克斯坦棉田面积大幅萎缩,现在大约有135万公顷。“我们已经在有意减少棉花种植,但是我们没法摆脱它,”强尼说:“我们的人民要靠它吃饭。现有的基础设施、工厂等等都是过去依照棉产业的需要定制的,事情并不只是在田里撒上不同种子那么简单。”

在费尔干纳盆地扎尔肯特村农民穆斯塔法管理的农庄,地头的灌溉水渠里的水哗哗的流淌着。这些苏联时代完成的水渠几乎没有经过硬化处理。50%的水在奔流的过程中渗透蒸发走了。穆斯塔法告诉我,乌兹别克政府正在着手进行硬化改造,但是整个工程据说要到2035年才能完工。

“无解”之争

阿姆河从帕米尔高原流淌下来后,会先在紧挨着阿富汗边境的铁尔梅兹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然后出到土库曼斯坦,直到希瓦附近才又彻底回到乌兹别克斯坦。在希瓦,人们和我抱怨,土库曼斯坦只有乌兹别克斯坦人口的1/6,却要用掉那么多水,只可惜在铁尔梅兹,由于北面的群山阻挡,不能先下手为强。然而,土库曼斯坦正在修建卡拉库姆水渠灌溉项目,并在卡拉库姆沙漠建设庞大的人工湖。希瓦人的日子以后恐怕会更不好过。

这种关于水的龃龉,我在吉尔吉斯斯坦时就感受到了。在进入费尔干纳盆地以前,公路沿着锡尔河最大支流纳伦和蜿蜒了好一阵子。在那儿,中亚最大的托克托古尔水库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听说托克古尔近两年一直遭遇枯水,没想“湖水倒空如镜”,既壮阔又秀美。路边茶室正好位于一个二十多米的悬崖边上,是眺望水库的好地方。戴着方帽,留着长须的75岁老汉阿卜杜拉•马纳布和自己的妻子、妻妹、连襟在在悬崖边的坐榻上喝茶休息。他指着对面连绵的土山告诉我,1972年,他第一次见到水库时,水位几乎到了对面的山顶,就要漫上我们正坐着的这个平台。

阿卜杜拉•马纳布一家

根据20年代以后中亚新的版图划分,由于拥有大量高寒山区,能为冰川的发育和积雪的积累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塔吉克斯坦水资源蕴藏量占整个中亚地区总量的一半以上;吉尔吉斯斯坦的水资源也在独联体国家中位居第3位。塔吉克斯坦是阿姆河流域的上游国家,控制阿姆河的绝对流量。吉尔吉斯斯坦控制锡尔河的绝对流量。如果只是用本国的水资源,乌兹别克斯坦只能保证本国14%的水资源需求,哈萨克斯坦只能保证本国45%的水资源需求。

过去,整个中亚的水资源利用是一盘棋,苏联按照资源优势互补的模式来设计水资源分配方案,统一协调发电、灌溉、生活用水、航运和防洪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苏联的规划,夏季上游国家的水利设施开闸放水,保证下游国家的农业灌溉用水。作为回报,在冬季,下游国家为上游国家提供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以满足其能源需要。

托克托古尔水库

这个看上去完美无缺的方案在苏联解体后就不灵光了。两个上游国家的经济落后,能源安全都是主要战略目标。吉尔吉斯斯坦每天的用电增长4%,90%的电力供应都依靠托克托古尔水库下游苏联人修建的大坝和水电站。近20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迅速,水库的储水量吃紧。 去年5月,吉尔吉斯政府宣布他们不得不向塔吉克斯坦购电。当时,水库里还有115亿立方米水,比前一年少了整整30亿立方米。进入水库的水每秒只有465立方米,是过去七年来的最低水平。

阿卜杜拉•马纳布还记得,大概是2010年到2011年有段时间,每天要限电12小时。现在每到冬季电压也都得不到保证。为了保证冬季供电,这些年吉尔吉斯斯坦开始在夏季和春季蓄水,以提高冬季的发电能力,保障本国的能源供应。但这样一来,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就会在春夏季得不到足够的水量供应,影响农业生产。当吉尔吉斯斯坦在冬季大量放水发电时,下游国家农业生产停顿无法消化过多的水量,又会造成冬季洪水泛滥。

流出水库后的锡尔河最大支流纳伦河

关于水为什么变少,阿卜杜拉•马纳布说:“这是安拉在惩罚我们,我们太贪婪,种植了太多水果、蔬菜、农作物,神在让我们记住没有水是种什么感觉。”不过马纳布放在首位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做好计划,我们给下游国家的水太多了。”马纳布的连襟在水电部门工作了15年。我问他吉尔吉斯斯坦有什么打算。“现在没什么方案。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又不能关掉大坝。乌兹别克斯坦人还等着用水呢。我们只能相信,神会应许我们,多下一点儿雨。”

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都有新的水利建设计划。塔吉克斯坦想在瓦赫什河上修建罗贡水电站。该国现在只生产本国所需粮食的40%,正在谋求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水电站在少水和干旱的年份灌溉3百多万公顷土地,弥补增加的电能的需求,同时能够向阿富汗出售一些电力。吉尔吉斯斯坦希望在现有的大坝以下修建卡姆巴拉金斯克水电站。这都遭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强烈反对。

水库下游的水电站

在从布哈拉奔赴希瓦的途中,我们居然在孜勒库姆沙漠里遇到了赶着3千只羊的牧羊人。他们开着一台小吉普,拉着一只锈迹斑斑的大水罐。水是从10公里一条阿姆河的人工水道里取来的。每天,靠着这个水罐,他们就能和羊群游走一天。说话间,骄阳已经让我汗如雨下,皮肤都灼痛起来。我惊讶地得知,他们的家其实在此170公里以外布哈拉的绿洲地带。千里迢迢到沙漠历来的原因很简单:“村子里的人太多了。根本没有土地放牧。”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以来,人口增加了1030万。牧羊人拿出一个铁槽,水管从水罐里引出水来,羊群前赴后继涌了过来。

牧羊人、羊群和他的水罐车

作者:徐菁菁(来自豆瓣)

分类信息

伊钦卡拉内城

库尼亚乌尔根奇-花刺子模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