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曾经的中亚霸主 — 乌孜别克人
乌孜别克人妇女的侧影。在这张画像里, 一个乌孜别克妇女,站立在蒙古包入口处一张贵重的装饰地毯上,摄影师捕捉到她的传统服装、首饰和发型。19世纪中叶,俄罗斯征服了突厥斯坦之后,就强迫游牧人采取一种定居的生活方式并且永久地安定在村庄、城镇和城市中
古代伊朗人主要生活在中亚细亚锡尔河、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也称河中地区。公元前2世纪起,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部落开始陆续进入中亚细亚地区。随着交往的加深,当地土著伊朗人部落受其影响,逐渐演变成操突厥语人群。根据活动区域不同,这部分人一直被称为突厥人、布哈拉人、费尔干纳人、花剌子模人、撒马尔罕人。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是定居在河中地区属于印欧语系土著伊朗人与11?15世纪之间迁徙来的钦察人、卡鲁克人、撒马尔罕蒙古化的突厥部族、蒙古各游牧部落长期通婚并混合而成。
乌孜别克人早期是蓝帐汗国的臣民,乌兹别克汗国的真正创立者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昔班家族王子阿布海尔。昔班是金帐汗拔都的弟弟,成吉思汗死时,昔班的封地位于南乌拉尔河东部和东南地区;拔都建立金帐汗国(在《蒙古源流鉴证》一书中还有称金帐汗国为“通玛克(托克马克)国”)时,他的封地重新分封在乌拉尔河东南部的图尔盖地区,与白帐汗国相邻;跛子帖木儿侵入钦察汗国之前,白帐汗部落迁往南俄罗斯草原,昔班家族趁机填补,整个萨雷河和兀鲁塔山地区与图尔盖地区都成了昔班家族的领地。约在14世纪中期,昔班家族成员的所属部落开始采用月即别一名,即乌孜别克。
乌孜别克,即月即别又译为“月思别”,是金帐汗忙哥帖木儿的孙子,1312年,金帐汗脱脱死,他杀死脱脱的儿子篡得汗位,他在位(1312年---1340年)时大力推行伊斯兰教,杀戮异教大臣和将领,他统一治下的金帐汗国完成伊斯兰化,国势大盛,于是境内逐渐形成以他的名字为崇拜对象的部落集团,对外交往通用乌孜别克名号,14世纪到15世纪伊朗和中亚的历史学家,大多称金帐使者为乌孜别克使者,后来就译为乌孜别克。
1428年,阿布海尔被拥戴为乌兹别克汗国汗王,从1428年阿布海尔被拥立为汗王到1468年历时40年。1468年,阿布海尔在一次清剿哈萨克—吉尔吉斯人的决战中被杀。三年后的1471年,东察合台汗国羽努斯汗驱散了中亚的最后一批乌孜别克人。随着昔班尼汗进攻河中地区与呼罗珊地区的进程,乌孜别克人大规模迁徙到中亚绿洲和巴克特里亚地区,开始定居,从事农业,对中亚历史和乌孜别克人本身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16世纪以后,南下的乌孜别克人同当地居民通婚混血,终于发展成近代的乌孜别克族,从阿布海尔汗国分离出去的称为哈萨克人。乌孜别克族的族源于哈萨克族大致相同。16世纪以后,随着生活的变化和分布地域的不同,才逐渐分别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
15世纪中叶,昔班家族鼎盛期的疆域向南延伸到锡尔河,在东部却遭
到大举向西扩张的西蒙古卫拉特人的痛击。在阿布海尔的权威大为削弱时,一部分牧民东迁到楚河流域,在东察合台汗国支持下,建立了独立的哈萨克汗国。
15世纪后半期的中亚史,基本上是以昔班尼为首的乌孜别克人南下,驱逐帖木儿后王的历史。16世纪初,由昔班家族后裔昔班尼重建的乌兹别克汗国为后乌兹别克汗国。
昔班尼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裔,阿布海儿之孙,布达克之子,全名穆罕默德·昔班尼。1468年,阿布海尔在与哈萨克族的战役中被杀。同年,他儿子沙·布达克也死于东察合台汗国的突袭战,此后国亡家破,年仅17岁的昔班尼以一个士兵的命运开始了他的冒险生涯。昔班尼一度逃亡到阿斯特拉罕,后回到钦察草原,力图重建他祖父的霸业。最初的昔班尼两手空空来到塔什干,为那里的西察合台汗王马合木效劳,在西察合台汗王马合木的庇护下实力渐渐做大。32年后,他抓住跛子帖木儿的后裔与西察合台汗国争战的有利时机,兵临撒马尔罕,在谈判中杀死在位的帖木儿朝统治者阿里,最后登上河中地区的王位,并宣布帖木儿朝灭亡。昔班尼兼并了花剌子模,攻占了希瓦城、巴里黑、赫拉特等地,俘虏了曾经扶持过他崛起的马合木汗的两兄弟,处死马合木。至此,昔班尼已经同时控制着西突厥斯坦、河中地区、费尔干纳、呼罗珊等地,最终确立了在河中地带和费尔干纳河流域的统治地位,昔班尼重建的乌兹别克汗国始于1500年,成为中亚的主要强国。
整个16世纪,昔班尼汗国不但牢牢控制着河中地区,彻底击碎了跛子帖木儿后裔巴布尔的复国之梦,迫使巴布尔转向印度发展,南部与波斯人的萨菲王朝反复争夺呼罗珊地区,北部与哈萨克人争夺草原地带,后期还远征喀什噶尔,洗劫了喀什和叶尔羌城(即今喀什地区莎车县)周围地区。后因起内讧,阿布德·阿拉赫之子穆明反叛自己年迈的父亲,哈萨克—吉尔吉斯人趁机掠夺了塔什干地区。1598年,刚篡位的第三代汗王阿布德·穆明被暗杀。至此,昔班尼汗国宣告结束,取代它的是另一个成吉思汗家族,即扎尼别家族成员创建的布哈拉汗国。从17世纪开始,乌孜别克人在中亚建立了三个汗国,即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浩罕汗国。
当时生活在中亚细亚水泽地带和草原山林地带从事农业的土著部落与南下的乌孜别克人组成昔班尼汗国的主要部落开始了新的部落间的大融合。南下的乌孜别克人的语言与当地部落相同或近似,加之他们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整个乌孜别克民族的形成。当时,乌孜别克人主要生活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家。居住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乌孜别克人有1600万、阿富汗160万、塔吉克斯坦150万、吉尔吉斯斯坦60万。此外,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中国新疆还有少数乌孜别克人。
中亚细亚的河中地区与中国新疆毗邻,地理环境相似,经济文化互补,乌孜别克人的祖先们很早以前就从中亚迁入中国新疆地区。14世纪时,金帐汗国与大元中央政府有大规模商业往来。北元和明朝时期,双方商业往来更趋繁荣,经常互派使者和官家商队。16世纪至17世纪,从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东来的中亚商人以中国新疆叶尔羌为中转地,经营丝绸、茶叶、瓷器、皮张、大黄和各种土特产,有的还途经阿克苏、吐鲁番至今甘肃酒泉,将货物转销中国内地。这一时期,来自中亚的一些商人开始留居新疆南北疆一些城市。
18世纪初起,从中亚陆续迁入新疆定居的乌孜别克人日益增多,居住地从起初的南疆扩展到了北疆。18世纪50年代,清政府平定准噶尔统一新疆,相继与以乌孜别克人为主的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互通商贸往来。在经商过程中,乌孜别克人足迹所到之处,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居留地。他们长年累月往返于同一路线上,自然形成了许多落脚点。有些商人不能够返回遥远的故乡时便滞留当地,置产安家,娶当地女子为妻,生儿育女成为当地居民。迁居新疆的乌孜别克人除商人外,还有农牧民、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宗教职业者和一些贫民。
中国现有乌孜别克族共有1.4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北疆乌鲁木齐、伊宁、木垒、奇台、塔城和南疆喀什、和田、莎车、叶城等县市,其中尤为伊宁居多。居住在城镇的乌孜别克人主要从事商业、手工业或者从事教育、医疗、文艺等行业。居住在农牧区的乌孜别克人则与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杂居一起,共同从事园艺业和农牧业生产。他们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普遍都说维吾尔语,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
乌孜别克人信仰伊斯兰教,喜欢雕刻,注重礼节,尊重长者,说话行路先礼让长者。男人相遇,手放胸前鞠躬后握手;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可拥抱。
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过“肉孜节”前的斋月里,成年人都要封斋。吃斋饭时,亲友邻里要互相邀请,如有客至,主人要热情款待。古尔邦节要屠宰牛羊,炸油饼,吃手抓肉、抓饭或北方民族民间特有的风味食品“那仁”。
乌孜别克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特色浓郁。有史诗、叙事长诗、民歌、故事、谚语、谜语等。《阿勒帕米西》是流传广,影响大,有口皆碑的英雄史诗。他们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有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古典套曲等许多种。乐器种类很多,有“斜格乃琴”、“都他尔”、“热瓦甫”、“弹布尔”等弹拨乐器以及手鼓、撒帕依等打击乐器。